DSC_1962

星海百一冥诞 广州三唱《黄河》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亦是冼星海(1905.6.13-1945.10.30)逝世七十周年,冼星海于抗战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及其后衍生出来的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今年音乐会舞台上的大热曲目。广州交响乐团便安排在6月13日,冼星海的一百一十周年冥诞纪念日于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出这两部作品,担任《黄河》钢琴协奏曲独奏的更是该曲的“代言人”殷承宗。下半场则会联同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指挥苏严惠)演出《黄河》大合唱;担任独唱的除来自上海歌剧院的男中音杨小勇,其余都是在广州的音乐家,包括女高音崔峥嵘、男高音张学良、男中音冯国栋及朗诵的高全胜,指挥则是北京交响乐团的掌门人、过往曾多次来过港澳登台的谭利华。

“广交”这次的《黄河》制作“广东元素”真的不少,可不要忘记,冼星海是广东人,还在广州念过书。《黄河》题材来自黄土高坡,作曲家却是饮珠三角的水长大的啊!为此,“广交”在星海音乐厅演出前,还将该套节目带到冼星海的故乡,于6月12日晚上在番禺区人民政府礼堂,以原班人马先行演出一场。此外,6月11日下午三时,则在广州南沙区榄核镇冼星海11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联同当地的星海小学少儿合唱团,及榄核镇中学男声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的选段,同时并会选唱冼星海两首合唱作品《只怕不抵抗》,和《顶硬上》。能将冼星海的代表作品带回和他人生关系密切的三个地方演出,确是在今年这个特别的年头别具意义的事。

《黄河》总谱的三个版本

《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钢琴协奏曲,应该是中国同类型作品中演出次数最多的乐曲,在冼星海的冥诞纪念日来演出这两部作品,又适逢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就更别具意义。这两部产生于大时代、包含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亦正好从今日的角度,以现实性和艺术性去再加以审视。特别是去思考一下,这两部作品何以至今仍能在任何时候,都激励中外炎黄子孙。这既有助于对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甚至《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重新认识了解,更可为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面对大时代的生活带来新的启示!

《黄河》大合唱的乐曲总谱版本,仔细来分,当然有不少,但基本上则只有三个:
一、 延安版本
由于《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兵荒马乱的抗日战争岁月,物质条件奇缺,加上冼星海匆忙赶工创作,这个原版以简谱写成,也写得较为简单,乐队的组成亦因陋就简,不仅中西乐器夹杂,还采用了不少“就地取材”的新创打击乐器来营造声势,处处能让人再度感受到当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二、 莫斯科版本
这是冼星海于1940年在莫斯科深造时动笔的管弦乐版本,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病榻中完成,因而有好些地方都有力不从心的现象,乐队配乐方面不少地方“异常”,不易演奏,尤其是小提琴的拨奏部分,不易控制。冼星海并在此版本中加上序曲。这个版本目前有录音记录的只有1955年苏联的俄语演出,及1987年上海乐团演出李焕之修订版,然而两者均经过大幅度修改;直到最近,廿八岁的台湾年轻学者查太元花八年时间,以尽可能保留冼星海手笔为前提,仅作勘误及修复地重新整理总谱,终促成了这部作品迟来七十四年的首演。5月16日,张亮指挥了上海爱乐乐团联同两岸三地的合唱团(中文大学合唱团、台湾新节庆合唱团,及上海的广播电视台合唱团合共约百人),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世界首演了此一版本,也是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点节目。

三、 中央乐团整理版本
1975年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中央乐团恢复演出《黄河》大合唱,由严良坤主持,联同当时在中央乐团的作曲家施万春、田丰,钢琴家陈兆勋(现居香港),将莫斯科版本进行整理加工,从而产生此版本。框架主旋律没有改动,配器及伴奏织体则加以整理,现时演出的多是此版本;至于以钢琴伴奏的版本亦是据此乐队版本整理出来。这是过去数十年来传唱不衰的版本。.

保留历史印记

这次在广州地区的三场《黄河》演出,选演的仍是中央乐团整理的版本,该版本数十年来传唱不衰有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乐队还是合唱,都较延安版大大提升了艺术上的表现力。亦因将艺术性的要求作为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此一版本删去了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较延安版少了一段(乐章)。据李焕之等经历过当年延安诞生的前辈音乐家所言,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奏三弦的乐手并不好找,便不演了(为此亦有以琵琶来取代三弦的版本);《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严良坤则说,这是因为抗战时难以找得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因此略去了,久而久之便成为惯例。

看来一切就只是因为当年战乱,在人才组合上的现实困难产生出来的结果,这结果沿用下来,只演七个乐章,也就成为当年战争历史的一个印记。中央乐团版没有将之收进,看来亦有意保留此一印记吧。

 

撰文:周凡夫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二零一五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