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偶像魅力应具有影响生命的力量,“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都具有这种感动千万心灵,改变无数生命的力量。偶像级大师拉赫林在这场音乐会中选奏其中两首,机会难再。门德尔松的e小调流露出真挚、热切的丰富感情,是幸福无比的音乐。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则是充满青春气息,歌唱生命和青春,爆发着无比热情和激情的乐曲。

  • 时间:2015-03-20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380/280/180/120/80
曲目

卡尔•玛丽亚•冯•韦伯
《奥伯龙》序曲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64号
1.热情的甚快板
2.行板
3.不太快的小快板-很有活力的快板

小提琴:朱利安•拉赫林


—— 休 息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
1. 中庸的快板
2. 短歌,行板
3. 终曲,极活泼的快板

小提琴:朱利安•拉赫林

导赏

用美乐向死亡献花

这场音乐会安排的三首作品,都是脍炙人口,动听动人的美妙音乐,但都是作曲家嘲弄死亡,以生命换取写成的不杇作品,是向死亡献上的鲜花。韦伯(Weber, 1786-1826)的歌剧《奥伯龙》首演后一个多月,他便辞世走了;门德尔松(Mendelssohn, 1809-1847)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写于疯狂工作时期,结果工作过劳,加上受姐姐去世打击,两年多后亦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八年;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 )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面世过程一波三折,好不容易得到首演,结果权威乐评家近乎恶毒攻击的恶评,却将他深深刺伤;而当年同样深深刺伤他的,拒绝演出该曲的“题献人”,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 1845—1930),直到该曲脱稿十五年后的1893年才首次公开演奏该曲,几个月后,柴科夫斯基亦离世了!据说当年充满敌意的攻击评论,他至死时仍牢记心中!

无论如何,散发着奇幻多姿魅力的歌剧《奥伯龙》序曲,正好是台上台下的最佳热身曲,门德尔松拥有高贵柔美魅力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爆发出热烈激情魅力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更是能让小提琴大师全面发挥两种极致情感的作品。那就好好享受这三首让人魅力没法挡的乐曲吧!

歌剧《奥伯龙》序曲:奇幻多姿的魅力

韦伯获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委约写作一部以德国文学作品为内容的歌剧时,患有结核病,经济拮据,来日已无多,为解财困亦全力以赴投入创作,完成后还亲赴伦敦指挥;1826年4月12日首演大获成功,继后连续指挥演出十一场。此时,健康急剧衰退,加上过分劳累,演出后一个多月(6月5日)便在伦敦去世。这部加快韦伯死亡的作品,便是他最后一部歌剧,以英文创作的《奥伯龙》(Oberon)。首演之夜因观众反应强烈,韦伯不得不为观众加奏一次的,便是今晚音乐会开场的《奥伯龙》序曲。

韦伯这部“天鹅之歌”作品以德国作家魏兰特( C. M. Wieland)的叙事诗《奥伯龙》为题材,由英国作家普兰谢(J. R. Planche)将之译成英文后,又参考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及《暴风雨》写成有对白的歌唱剧脚本。为此,这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歌剧,情节和人物部份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而青年武士胡奥(Hüon),以仙王奥伯龙所赠神奇魔号,将一见钟情的莱齐亚(Reiza)公主从巴格达脱逃带回国的恋爱故事,又有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影子,内容带有新奇的阿拉伯异国情调,上演时引发观众兴趣而大受欢迎。

歌剧《奥伯龙》首演时虽然成功,却被他自己更受欢迎的歌剧《自由射手》(亦中译为《魔弹射手》)盛名所掩,《奥伯龙》只有序曲仍时常出现于音乐会中。

序曲以加有引子的奏鸣曲式写成,旋律优美华丽堂皇,色彩绚丽,奇幻多姿,素材都来自歌剧音乐本身。开始的引子素材来自第一幕。简短的引子由圆号轻柔奏出奥伯龙魔号的号角声,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的回应,渲染出童话中神奇的幻想世界。长笛和单簧管在小提琴之后轻轻奏出闪亮的旋律,表现奥伯龙王国中飞来飞去的小精灵,断奏的音响像飞翔着的小精灵的振翅声。

引子结束后进入热烈的快板,小提琴奏出急速奔驰的第一主题,素材来自第二幕,描写胡奥带着莱齐亚乘船逃离巴格达;此后魔号的号角声反复出现两次,也出现引子中弦乐和木管乐器所奏的旋律。在柔和的和弦背景上,单簧管奏出优美的第二主题;主题的第一段旋律来自胡奥在第一幕所唱歌颂爱情力量的咏叹调,是整部歌剧最鲜明的其中一个主题。小提琴将此旋律重奏一次后,接着奏出第二段旋律,来自莱齐亚公主的著名咏叹调《海洋,你这巨大的怪物》( Ocean, thou Mighty Monster ),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息,节奏较自由,音程跳跃且阔广。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二幕小精灵普克和自然界中的小精灵幻想场面的动机,和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主题第一段旋律只在高潮中才出现。最后经由木管乐器奏出的经过句后,便把音乐带入再现部,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交替再现,形成澎湃高潮,第二主题第二段旋律再现时变成富有毅力的形象,与管乐器及滚奏的定音鼓结合,最后,尾声中出现辉煌壮丽主题,在胜利欢呼的大团圆气氛下结束。

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高贵柔美的魅力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创作生涯中一首传世的名曲。全曲充满生命力,洋溢着非凡的才华,气势虽然不及其前辈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戏剧性效果亦不强,但旋律却是无比丰富优美,全曲高贵、抒情且富于幻想的鲜明形象,流露出的是质朴、真挚、柔美、热切的丰富感情。

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在经过多年长时间慎重构思后,二十九岁开始创作,再花了六年,于1844年才完成,1845年3月18日,由德国著名小提琴家费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 1810–1873)在德国莱比锡首演。大卫当时是乐团的首席,也是门德尔松多年好友,亦参与了这首协奏曲的创作,因此,门德尔松把这首作品题献给他。

这首协奏曲虽然是遵循严谨的古典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但仍有不少独创性,全曲分为三个乐章,不间断连续演奏,可说是革新的典型。该曲集中了作者最典型的创作特征——如歌的抒情诗,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幻想的形象,以及光彩焕发的戏谑气氛等。

技巧灿烂旋律优美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
在简短的管弦乐引导后,独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幸福感的抒情的主部主题,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旋律源自一首歌谣。连接段主题,先由乐队呈示,继由独奏小提琴接奏,流动旋律主导着音乐发展,其间并用上双音效果,同样充沛精力,进行得更为急速。副部主题有点多愁善感,有如是一首幽静的抒情诗,最初由长笛和单簧管引出,随后独奏小提琴在乐队拱托下,用更温暖、更美丽的声音来咏唱,并主导加以展开。主题不断变化发展,展现辉煌的小提琴独奏技巧,并不时为乐团各种精妙优雅的经过句音型所丰富。独奏小提琴在它广阔的音域范围内疾驰,有时出现完整的旋律乐句,有时只听到华丽的片断。

呈示部后的展开部,规模较小,也没有很强烈的戏剧性,但其中的一系列转调仍使音乐焕然一新;连接段主题,和主部主题成为展开素材,在情绪推上高潮后,带入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Cadenza)。在展开部的后面出现作曲家自己写的华彩乐段。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此前都放在再现部之后,且习惯让演奏者即兴发挥,但门德尔松却亲自写出,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既有辉煌的技艺,又和作品的风格及形式保持着有机联系。

紧接着华彩乐段的再现部变得更为紧凑,显得热情、简朴、匀称、严整。主部主题,连接段主题,副部主题,按序压缩再现后,独奏小提琴将副部主题反复,情绪变得激动,将乐曲推上最高潮,乐队全奏出震撼战栗性的紧张声音,独奏小提琴重现主部主题,进入尾声,由独奏小提琴以连接段主题作素材发展,末段加快速度,乐队与独奏小提琴相互竞逐,再次形成强烈高潮,以热烈气氛结束第一乐章,音乐并未有停顿,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三部曲式。
“无言歌”似的抒情优美抒情小曲,独奏小提琴奏出柔美、温和的抒情主题,犹如甜美的摇篮曲,使人迷醉。旋律线宽广,富于歌唱性,感情真挚、开朗,甜蜜并不伤感。此一主题经过反复,扩充发展。最后在独奏小提琴和定音鼓的颤音后,圆号及小号引进中段部份。

哀愁感伤的中段主题由双簧管及第一小提琴奏出,渐强后乐队全奏。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音乐有些激动不安,独奏小提琴大量使用双音和八度音,力度逐渐增强至高潮,再回落,渐弱后主部重现,独奏小提琴再奏出甜美宽广的歌唱性主部主题,经过简短压缩,变得紧凑,多次渐强推动后,进入尾声,仍由独奏小提琴以连续起伏的音符主导,这段尾声成为转折性的连接段,带出活跃的气氛转入终章。

第三乐章:不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乐章的节奏基础据说源于一首古老的民歌或民间舞曲,音型简单粗野,但在其上建立的音乐却无比优美,轻快、热闹,精力充沛;独奏小提琴运用各种技巧,发出生动有力的声音,达到多样而灿烂的色彩效果,不单有绚烂的音响,也具有紧密充实的内容,使这首轻快热情的终曲,充满迷人的色彩。在这个最后乐章中,所有主题都充满着向前发展的动力,音乐进行急速,形象鲜明,色彩饱满而富有细微变化,正是此一乐章的魅力所在。

开始引子素材来自第二乐章中段主题,富有表情;主部主题活跃、跳动、轻快,热情而富于动力。此一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先后六次呈示后,变化展开,攀升到最高音时,随即进入连接段。连接段以独奏小提琴急速起伏的驰骋主导着推进,最后以上行音阶爬升带入副部主题,先由乐队全奏,效果强劲有力,欢乐、热闹,节奏性突出。强奏(乐队全奏)和弱奏(独奏乐器)呼应。

展开部以副部主题分别在木管组及弦乐组展开,独奏小提琴以流畅的1/16音符不停地带动着音乐推进,乐队全奏推上高潮,再以主部主题展开后,独奏小提琴奏出新的抒情主题。独奏小提琴再现主部主题,第一小提琴以新的抒情主题伴随。副题再现,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对答竞逐。乐队的尾声素材来自副题,独奏小提琴以1/16音符快速驰骋,渐强后乐队全奏,定音鼓颤音进入高潮。平静地进入尾声的末段。经过令人屏息的紧密发展,全曲在活泼矫健、富有生气的气氛中结束。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热烈激情的魅力

柴科夫斯基这首传世经典之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是继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和勃拉姆斯的D大调这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后,最为撼人心弦的同类型作品。

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878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Clarens)休养期间,他以前的作曲学生科特克(Yosif Kotek, 1855-1885)来探望他,由于天气欠佳,两人一起演奏音乐来打发时间,其中拉罗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西班牙》交响曲,刺激起柴科夫斯基动起笔来创作他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结果在不用一个月,便几乎将全曲写好。

第一乐章的创作很顺利,但第二乐章行板写好后,两人都不满意,结果重写,至于终章,两人却有不同意见。直到5月,柴科夫斯基回国后住进梅克夫人在布莱罗夫的花园别墅,才将终章完成。由于创作该曲有关小提琴独奏部份,科特克显然作出了不少贡献,当时他很想将这首作品题献给科特克,但为避免“各种闲言杂语”,还是将这首作品题献给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奥尔。

首演反应“恶评”真相

然而,奥尔对这部作品并不赏识,表示很难领会作品内容,技术上又太古怪,不可能演奏,答应将作品研究,有机会便马上演奏,原定1879年3月22日的首演,也就取消了。(至于该曲于1879年在纽约首演的说法,一直未能找到确切证据,仍是一个待解之谜。)甚至后来科特克等人,都表示有意演出该作品,计划最终都要放弃,有人认为是奥尔的压力所致。

此时,年刚三十岁的俄籍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 1851-1929)却直言要向技术挑战,于1881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试奏,担任指挥的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也认为配器笨重,和小提琴不相称,拒绝正式演出;及后该曲还是安排在1881年12月4日于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出,于是,这便成为柴科夫斯基唯一一部外国人较俄罗斯人先听到的作品。首演后尽管听众看法极为分歧,争论不休,但一曲奏毕,仍博得经久不息掌声,布罗德斯基返场三次。乐评家的反应其实同样分歧,赞者认为“最创新、予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亦有人列举出各个乐章的特色,证明“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将整首乐曲称作为当代作品中的一个杰作!”然而,其后经常被引用的却是著名乐评家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异乎寻常,近乎恶毒攻击的“恶评”。文章称终章是“冗长虚饰”,是“臭气熏天的音乐”,“粗陋”、“鄙俗”、“把我们投入俄罗斯人节日喧哗的粗野,且懊丧的娱乐之中。”汉斯力克的恶评仿似是对该曲首演的“定评”一样,因为汉斯力克在当时很有权威,而柴科夫斯基亦深被这种恶评刺伤,至死仍牢记心中!

但无论如何,布罗德斯基于翌年先后将该曲带到伦敦(5月8日)、莫斯科(8月20日),柴科夫斯基亦转而将该曲题献给他。奥尔则要到1893年柴科夫斯基死前几个月才公开演奏该曲,11月18日的音乐会同样选奏了该曲用来追悼柴科夫斯基,至于他对作曲家承诺的“修改”版,亦要在柴科夫斯基死后才能出版。当初柴科夫斯基将这首名曲的总谱卖给出版商所得的金钱,只有五十卢布!

歌唱生命歌唱青春

全曲三个乐章,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歌唱青春。曲中采用了俄罗斯民间音调,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奏小提琴充分发挥了绚烂的技巧,管弦乐的色彩丰满,俄罗斯音调突出,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忧郁感弥漫全曲。诚如奥尔所说的演奏困难,要求独奏者超凡艰深的技巧。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小提琴率先奏出朴素,富有歌唱性的简短序奏,含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定音鼓进入后,音量增强,气氛变得紧张。独奏小提琴登场,以带点炫技性的装饰奏出场,充满自尊与威严的神态,奏出抒情味浓厚,具有动人歌唱性的第一主题(主部主题)。主题具有俄罗斯歌曲的宽广、动人的气息。独奏小提琴将第一主题反复后,随即转入装饰奏旋律。其后力度大大增强,色彩变得灿烂。

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伴奏下,奏出平稳,歌谣般纤细的第二主题,情绪丰满,优美又富有内在热情,带些独白的味道,与第一主题产生对比效果。其后独奏小提琴装饰奏的风格增强,情绪亦变得激动,与乐队间出现争逐味道,将情绪继续推高,充满节日欢乐气氛。

展开部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以第一主题发展,时而转调,时而相互竞逐。其后弦乐组与木管互相穿插,带点谐谑味道。此时,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伴奏下,以炫技般的即兴风装饰奏再度登场,将主题的旋律加花变奏,主题旋律很快变为狂风式浪潮,一阵一阵地推进,力度情绪持续高涨,主题经过多次变奏,达到感情高潮。独奏小提琴进入华彩乐段,若隐若现地穿插着主部主题音调。柴科夫斯基把华彩乐段放在展开部的最后,目的是为了通过感情激昂、充满力量的华彩乐段,把展开部推向更戏剧化的高潮。

再现部几乎是完全地再现了呈示部,并紧接着进入尾声。首先由长笛重现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加以反复,主导着音乐发展,随后独奏小提琴装饰奏旋律,将气氛降温,重现第二主题,并将第二主题展开,速度加快,装饰奏风格,与乐队竞逐。尾声独奏小提琴渐强,上行音阶跑句带出热烈气氛,与乐队竞逐,力度越来越大,速度亦越来越快才终止。

第二乐章﹕小坎佐纳(短歌),行板三段曲式。
一首小型的抒情曲,格外优美,歌谣风格、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让人嗅到美丽的俄罗斯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是优美、纤细、梦幻般的乐章,和激动的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相互辉映成趣。整个乐章共分三部分。

在木管与圆号奏出短小的序引后。加上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及圆号轻柔地伴随下,轻轻奏出真挚动人而略带忧郁的第一主题,长笛富有表情地接奏,并将音乐带入第二部份。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轻柔伴随下主奏出第二主题,兴奋而欢快,旋律自由、流畅,纤细而充满憧憬情怀。独奏小提琴一直主导着音乐发展,乐队伴随。第一主题再现,单簧管和长笛富有诗意地应和着独奏小提琴的琴声,无限宁静、平和、幸福。独奏小提琴最后以延长颤音带入尾声。乐队轻柔地奏出结束段落,音乐没有停顿,紧接着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终曲,极活泼的快板,奏鸣回旋曲式。
节奏猛烈的华丽终曲。回旋曲主部主题,与第一插段主题的音调都源于民间舞蹈音乐,斯拉夫色彩极为强烈,有着浓烈的泥土气息。此两个主题展开,整个乐章载歌载舞,充满活力。最后结尾亦以此两主题的节奏,营造出旺盛气势,和无比热烈的气氛。

开始是乐队全奏十六小节强烈,气氛欢乐的短小序奏;独奏小提琴接上即兴式仿华彩炫技式的装饰奏。 随即以跳弓奏出舞曲风的回旋曲主题,快速,节奏强烈、活泼幽默、充满节日欢腾气氛。

第一插段主题,仍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弦乐伴随,俗谣般粗野,简朴,充满活力、风趣和幽默;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快速竞逐,气氛突然变得宁静后,第二插段主题出现,抒情、优雅,先是双簧管、单簧管互相两次接力奏出,然后是大管加入,弦乐以“叹息声”伴随,大提琴再次出现与独奏小提琴对话,有如是抒发个人内心的忧伤情感,与前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独奏小提琴在小提琴组伴随下有力地重现回旋曲主题,乐队将主题反复,快速且充满欢乐热情,情绪不断高涨,将乐曲推上高潮后,独奏小提琴在大提琴固定低音般的伴奏下,降低一音重现第一插段主题。第一插段主题反复,变得更为活跃。

抒发个人感情的第二插段主题再现,长笛与大管对话两次。独奏小提琴再度上场领军,最后将音乐带回回旋曲主题,并和乐队竞逐,不断将热烈气氛加强;回旋曲主题反复后,气氛更为热烈。结束部以第一插段主题及回旋曲主题的素材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欢乐的气氛亦越来越烈,情绪高涨,将俄罗斯人民欢歌狂舞的热烈场面活现,把全曲带进极其激烈、欢腾、光辉的音乐声中结束。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