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北欧最杰出的两位作曲大师,三首最流行、最脍炙人口的乐曲:《芬兰颂》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第二交响曲,是西贝柳斯最巍峨、最惊心动魄的作品;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代表作。三首名作,展现了冰冷的北国情调和坚毅的民族精神。

  • 时间:2015-12-06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耶安•西贝柳斯
芬兰颂,作品26号

爱德华•格里格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号
1.非常有节制的快板
2.柔板
3.非常有节制的快板并强调地

钢琴:贾然

—— 休 息 ——

耶安•西贝柳斯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43号
1.小快板
2.行进的速度,但可作弹性处理
3.极其活泼
4.终曲:有节制的中板

导赏

冰冷北国坚毅精神

两位北欧最杰出的作曲大师,三首最流行,最为人称道的乐曲:西贝柳斯被视为芬兰第二国歌的《芬兰颂》,和他作品中最巍峨及最惊心动魄的第二交响曲;和作为挪威音乐象征的格里格,最具代表性,散发着迷人北国诗情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三首名作,都将冰冷的北国情调和坚毅的精神尽现,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演的经典之作。

上半场的音乐

西贝柳斯:芬兰颂

西贝柳斯在芬兰塔瓦斯特许斯(Tavastehus)出生(1865年12月8日),在赫尔辛基郊外的耶尔文佩(Jarvenpaa)逝世(1957年9月20日),得享高寿九十二岁,是芬兰的伟大民族艺术家,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在生时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地位,被推崇为芬兰的“国宝”。

作为今晚音乐会开场曲,长只有七、八分钟的音诗《芬兰颂》,是西贝柳斯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亦是为他带来不杇名声,奠下他在芬兰备受尊崇地位的音乐。《芬兰颂》更被芬兰人视为有如是芬兰国魂的国歌一样,这和该曲的诞生背景,和充满爱国情怀的情感直接有关。

芬兰在十二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初,都是瑞典王国一部分,普遍使用的亦是瑞典语言和文字;1809年俄瑞战争后被并入俄罗斯帝国,1917年俄国革命推翻沙王,苏维埃政府才同意芬兰独立。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一度加紧对芬兰的统治,激起芬兰人民强烈的爱国热忱。1899年夏天,芬兰人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发起组织三场晚会,为新闻记者筹款,最后一场名为《芬兰觉醒》(Finland Awakes),其中主要节目《历史场景》,由演员在舞台上化装表演历史画作的情节或史实故事;西贝柳斯为《历史场景》写配乐,包括一首总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伴奏,和名为《芬兰觉醒》的终曲。

曾是禁曲

音乐演出后并未有引起特别的反应,翌年西贝柳斯将终曲修订,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音诗,但正式改以《芬兰颂》为标题还是稍后的事。原因是该曲激昂的爱国情绪,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发挥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有一段时期便被帝俄当局禁止在芬兰上演,作品不得不数易其名,在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和德国的一些城市演出时被称作《芬兰》或《苏奥米》(芬兰语“祖国”之意),1904年西贝柳斯应邀在俄罗斯多个城市指挥演出时更要将之称为《即兴曲》,到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得以用《芬兰颂》之名公开演出。

全曲分为两大部分,引子(持续的行板和中速的快板)和主要部分(快板),两者均为三段曲式结构。引子部分较短,前两段是两个尖锐戏剧性对比的元素,第一段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小调音乐,乐曲开始时在乐队低音区由铜管乐器以雄壮、浑厚的和声,浑浊、咆哮的音响奏出极不稳定的和弦乐句,表达受禁锢的原始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人民的力量不可轻侮。第二段出现第二个元素,同前者形成尖锐对比,木管组吹出赞美诗般的丰满四部和声,继而转由弦乐组演奏,带点宗教气息,表达苦难和深挚的民族感情。第三段音乐突然加快,表现激昂的情绪,在低音弦乐器持续的半音颤音阴森背景的衬托下,铜管组和定音鼓奏出极其刺激的节奏型威严和声,出现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战斗场面,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的节奏,和一往无前的气概,具有不可阻挡的力量。铜管乐器的不协和和弦乐句,转移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强烈而激动地交错呈现,掀起强而有力的高潮而结束引子部分。

随即进入主要部分(快板),以A大调写成,开始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坚定、威武的音型中,传出胜利的凯歌,然后由弦乐和木管奏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第一主题,表现威武不屈的争战精神和胜利信心;音乐力度逐渐高涨,戏剧性冲突处于高潮时,突然出现情绪转折,定音鼓的喧嚣声渐次停息,木管乐器温柔而亲切地奏出第二主题,宽广自由地唱出如歌般的新旋律,有如一首颂歌,后由弦乐组复奏,温柔亲切,带有民歌风,表现芬兰人热爱祖国的诚挚情感。颂歌旋律刚结束,便回到经过压缩的第一主题,简单反复的音型再现,将描绘战斗场面的激昂音型,以及胜利颂歌交织一起,并在骤增的音响中将音乐推向全曲最高潮。最后,全曲在雄壮的全奏中,以浑厚、丰满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所塑造成的壮大辉煌效果结束。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6月15日出生于挪威卑尔根(Bergen),1858年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对位、作曲及钢琴。1863年前往哥本哈根跟从加德(Gade)为师,1871年在奥斯陆创立音乐协会,1880年引退,并回到卑尔根,直到去世。三十六岁那年(1879年),格里格在莱比锡布业商会大厦(Gewandhaus)演奏了今晚大家都会听到的,由他自己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即时锋芒毕露,才华四溢,从此名声大震。1888年5月3日首次在英国的音乐会上再次演奏了这首钢琴协奏曲,同样轰动。

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让他名垂乐坛,他的音乐事业并没有遭到可悲的命运,一生虽不富裕,但总能满足他生活上的需要。他人生中最大的考验,也是精神上的考验,是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欠佳,差不多毕生都与疾病搏斗。然而,尽管一生病魔缠身,他的努力创作,仍能成就他成为近代一流作曲家的地位。

北方肖邦

格里格早年受到莱比锡浪漫主义传统影响,前往哥本哈根后,开始倾向民族主义精神,终其一生,致力去奠定挪威民族乐派的基础。格里格的音乐带有浓厚北欧风味,洋溢着淳朴、粗犷、沉郁的美感,显现出强烈的乡土色彩,交错着独特的甘美与哀愁情调。他更擅长以亲切的笔触去描绘祖国挪威的风光、农村风情,以及牧歌情调。

格里格不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的作品并不是以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来创作,而是采用全人类都懂得的音乐语言来发挥。很明显地,他是要通过音乐去显示挪威民歌独特的优美,和挪威大自然风光的壮丽、俊秀。

格里格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正的民间音乐原貌已难以分辨。他好些作品都表现出惊人而独特的创作意图。他的创作思想很少受到理论束缚,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几个国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其中一位作曲家。

德国指挥大师彪罗(H. Von Bulow)曾称誉格里格是“北方的肖邦”,事实上,格里格亦如肖邦那样,不仅创作钢琴曲,同时亦是位杰出的钢琴家。他曾写作许多钢琴小品,但终其一生,仅写下这首精致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是格里格婚后次年(1868年)夏季,带着妻子妮娜•哈格鲁普(Nina Hagerup)与儿子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度假时所作。曲中充满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觉,洋溢着朝气与青春的狂喜。

这首属于格里格早期的杰作,虽未挣脱舒曼等德奥浪漫乐派的影响,但曲中扎实的结构,与饱满的内容,难以令人相信是一位二十五岁青年人所作。此曲于1869年4月3日在哥本哈根首演,立即哄动乐坛,获得热烈喝彩。

北国景貌

协奏曲按古典的三乐章套曲形式写成,第一乐章抒发激昂感情,在整首作品中内容最丰富。第二乐章篇幅很短,实际是发挥间奏曲的作用,非常精美,充满迷人魅力,乐章最后的民间节日舞蹈并没有破坏整个作品的抒情构思。曲中的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得到北国高原牧场上的刺骨寒风,目睹高耸海边的断崖绝壁、光芒闪烁的海湾与湖泊,深邃坚韧的松林幽谷,和散发芳香的北国花丛。

第一乐章﹕很有节制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带着不祥感觉的定音鼓声,和乐队强而有力的和弦,引入短小但精力充沛的钢琴华彩段落,随后简朴的民谣风第一主题由木管和圆号奏出,然后由钢琴接奏。在大提琴和优美的第二主题后,进入强烈灿烂的发展部。经过前两个主题的再现部后,钢琴奏出一段以第一主题引伸出来的华彩乐段,无比豪华壮丽,最后在优美的尾声中终结。

第二乐章﹕柔板,降B大调,3/8拍子,三段体

民族色彩极为浓厚的音乐,有如阳光柔和、空气清新,但带着点忧郁情调的北国秋日。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有北欧气息的宁静主题旋律,随后是钢琴华丽但带着哀愁感的副题。主题旋律的再现,由钢琴沉重地展示。在钢琴和缓的琶音后,立即接到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非常有节制的快板并强调地,a小调,2/4拍子,回旋曲式

开始时钢琴主奏的回旋曲主题,民谣风格的欢乐音乐,是整个乐章的中心,夹杂其间的第一副题是最强奏的,无比堂皇的进行曲风音乐,第二副题则是由长笛主奏的抒情乐曲。中间还有主题的变奏、华彩乐段、狂想曲风格的发展部,最后跃入欢乐绚烂的高潮结尾。

下半场的音乐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

作为西贝柳斯经常演出的代表性交响曲的第二交响曲,是1901年初春于意大利西岸拉帕洛(Rapallo)动笔,年底完成(另一说1902年),在芬兰将全曲写好的作品。1902年3月8日作曲家亲自指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首演,首演即大受欢迎,随即安排再三演出。该曲首演后作曲家作了修改,修改版于1903年11月3日,由耶内费尔特(Armas Järnefelt )指挥,于斯德哥尔摩首次演出。

乐曲特点

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是1899年的音诗《芬兰颂》创作后两三年间的作品,被称为《解放》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在结构特征,感情展示,以及紧张的戏剧性冲突都有类似之处,但显得更加积极开朗,以此描述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全曲的“情节”发展设计,经历两个转折,从光明到黑暗,再返回光明。

第一乐章只是戏剧性冲突的序幕,最紧张冲突在极黑暗的第二乐章行板;经过第三乐章,死亡争战,惨烈呼号,到终曲再经过争战终达到胜利!

第一乐章:小快板

虽有些戏剧性,但无强烈矛盾冲突,保持均衡安宁的特点,奏鸣曲式结构。开始简短引子,节奏宁静,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奏出,舞蹈性曲调,欢乐纯朴,圆号像林中回声,描画出北方大自然的人文景貌。弦乐组八小节拨弦引出第二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田园诗般明朗的风俗性音乐与抒情戏剧性音乐的对比。发展部两个主题都以壮丽的新面貌展开。再现部两个主题依序重现,第二主题改由铜管乐器奏出,最后以第二主题为基础发展成宏伟辉煌的乐队全奏结束。

第二乐章:从容不迫的速度,但可作弹性处理

表达芬兰人对祖国命运的悲戚情感,抒情史诗式的音乐变得严峻悲壮,戏剧性冲突更为尖锐激烈;突出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阴沉昏暗色彩。恶兆引子以低沉的定音鼓声,低音弦乐器拨弦奏出。大管奏出第一主题,旋律阴暗低沉,这个叙述性的基本主题,从史诗般的色彩,慢慢变得无比痛苦,染上悲剧性的冲突。随后弦乐器柔和地咏唱出第二主题,诚挚抒情,带有民歌风味的旋律。进入发展部后,音乐变得激烈和戏剧性;第一主题再现,改由小号独奏和长笛独奏交替出现,而伴奏则是弦乐声部流畅的三连音,冲突变得更为壮烈,形成激烈高潮。尾声在最后几个和弦出现,才暂时结束。

第三乐章:最急板

基本主题由弦乐组一连串急速奔流的三连音组成,在不同声部传递、变化;中段主题温暖抒情,大提琴独奏富有感情;基本主题再现后,最后一阵风似地猛冲,把音乐不间断地带入终章。(第三与与四乐章接连演奏)。

第四乐章:终曲:有节制的快板

象征争取民族独立的连场争战后,冲突终于解决;豪放雄壮的尾声有如凯旋颂歌,第二乐章阴郁的情绪已完全消失,辉煌胜利来临。开始便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的引子,铜管组充满气势;在小号英雄式的号角吹响后,带出由弦乐组奏出第一主题,气息宽广宏大,史诗性的歌唱性旋律,像凯歌般灿烂辉煌;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先后奏出,非常纯朴的旋律。发展部庄严简洁,热血沸腾,有如战斗号角的召唤,很有刺激性,两个主题(以第二主题为主)交织成一层层波澜,掀起一个个高潮。再现部最后带出强而有力的尾声,色彩缤纷,豪放雄壮,有如凯歌般的欢愉结尾。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