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录制近70张CD的波兰指挥名家博罗维奇,带来两首家喻户晓、百听不厌的经典名曲。17岁成为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首位东方人的吕思清,和乐团合作贝多芬充满旺盛生命力,散发着王者气派的小提琴协奏曲;另一首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此曲则洋溢着争战、憧憬、梦幻和安宁,最后更有冲出新天地的胜利感觉!

  • 时间:2016-03-27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380/280/180/120/80
曲目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快板但不过分快
2.小广板
3.回旋曲

小提琴:吕思清


—— 休 息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号
1.行板
2.如歌的行板,容许演奏处理上稍自由
3.圆舞曲:有节制的快板
4.终曲:庄严的行板

导赏

面对命运 命运抗争

这场音乐会的两首作品,首演时都遭到失败,都让作曲家面对命运之神的嘲弄。幸好杰出的作品最终仍能获得正确的评价,并成为人类重要的音乐遗产。同样地,这两首面世时间相隔八十多年的无标题乐曲,尽管创作背景不同,但内容都刻画了作曲家面对人生,面对命运,在生活中的欢乐与苦难,都带着强烈的和命运抗争的能量,都是能让人在欣赏过程中带来极大满足感的音乐。

〔上半场的音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这首独一无二的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宏广的构想,富饶的曲思,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特有的表现力,从各种角度灵活地运用,产生辉煌灿烂的效果。整个乐曲有如一首交响曲,具有深厚富丽的内容,呈露出崇高威严的气概,是小提琴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首协奏曲基本遵循着莫扎特的发展道路,但较有气势和有深度,主题形象丰富,独奏声部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但乐队并不处于从属伴奏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乐队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被称为是“交响协奏曲”,仍采用传统的三乐章结构。

堕入爱河抒发崇高感情

这首名曲写于1802—1806年间,并非偶然之事。话说1799年,贝多芬在维也纳教的钢琴女学生泰蕾莎·勃伦斯维克,非常了解贝多芬,爱慕他、崇拜他,但后来泰蕾莎回匈牙利去了。1806年贝多芬前往匈牙利,住在其兄长弗朗索·勃伦斯维克伯爵的庄园,这次相逢,两人很快便堕入爱河,还订了婚。就在这种非常幸福和非常舒畅的心境下,贝多芬创作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为此,这首乐曲感情丰富、风格明朗,有如歌般的旋律,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情绪。同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王者气派、英雄般刚阳之美,难怪有人称之为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王者”、“英雄”、“亚当”。当时贝多芬已经三十六岁,同年他还完成洋溢幸福感的第四交响曲,和巨人般的第五交响曲,但四年后不知何故,婚约却突然取消了,整段恋情亦无疾而终。

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当然可以从此一创作背景切入,但其思想境界并非只是缠绵的儿女之情,贝多芬抒发的是人类崇高的感情,是对人类欢乐与苦难的思考,是面对人生的作品。

首演失败险将名曲埋葬

贝多芬在此之前写过一些小提琴曲,对小提琴的特性已有一定了解,这首协奏曲在作曲技巧上已见出更为纯熟,能将小提琴的技术作出更充分的发挥。该曲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大剧院的慈善音乐会首演,由该剧院的音乐总监,亦是当年著名天才小提琴家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担任独奏与指挥但因种种原因,当日的首演并不成功,被批评为“主题平庸、混乱、乏味、啰嗦”,随后数十年很少人演奏。(1806-1844年间可考据的只奏过三、四次),到贝多芬死后,1844年5月27日年仅十三岁的另一天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1907匈牙利人),在门德尔松指挥下,于伦敦成功演奏该曲,自此该曲得以广传,且一直在小提琴曲目中占着重要位置。

贝多芬年代,华彩乐段(cadenza)都由独奏家即兴演奏发挥,以炫耀独奏者高超的技巧,这首协奏曲首乐章再现部中出现的华彩乐段,小提琴家克莱门特于维也纳首演时没有准备好,效果欠佳。当年贝多芬亦未有写下华彩乐段。直到约阿希姆演奏该曲,和他创作的华彩乐段,大家才注意到这首协奏曲是如此迷人。后来,又有其他演奏家为这部协奏曲创作华彩乐段,如海费兹(Heifetz),戴维·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 Oistrakh)的版本,二十世纪则以俄罗斯裔作曲家舒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所写的最有争议性,小提琴家克莱默(Gidon Kremer)的录音便选取了他所写的华彩乐段。这场音乐会选奏的是最为有名的克莱斯勒(Kreisler)版本。

五下定音鼓声统一全曲

乐队采用双管编制,独奏小提琴外、包括弦乐五部,长笛1,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及小号各2,还有定音鼓。

第一乐章:快板但不过分快(Allegro ma non troppo) ,D大调,4/4拍,奏鸣曲式

高昂的英勇精神是这个乐章的音调特征,但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也有两个呈示部。开始时是定音鼓单独的几下敲击;把定音鼓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在当时十分大胆和具有独创精神。第一个呈示部按惯例交给乐队演奏,加上小提琴独奏的第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结束部作成,是典型的古典协奏曲的奏鸣曲式。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长乐章之一。

乐曲开始是轻柔的五下定音鼓声,其动机固执地在全乐章中反复出现,给全曲以紧密的统一感,是本乐章最突出的、印象深刻的特色。紧接着定音鼓声后,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奏出呈示部主部主题,庄重流畅,稳如泰山。

乐队全强力奏,仿如强而有力的鼓声的连接段后出现的副部主题,以鼓声引出,深情而又富于歌唱性,温文典雅、端庄优美,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演奏,然后由弦乐组轻声接奏,前后两个主题并没有明显的对照。副部主题在乐队全奏下,引上高潮。

其后在四、五下定音鼓声中带入第二个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独奏小提琴与木管轻柔地奏出,独奏小提琴添上不少华丽装饰,旋律较前更为热情动人。独奏小提琴颤音带入副部主题,单簧管及大管柔和地奏出副部主题后,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配合演奏,独奏小提琴转入仿如华彩的乐段,以其对位化的助奏旋律主导着音乐的发展,使这一段音乐更显得琳琅满目。

结束段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组上奏出;独奏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及三连音,发挥装饰奏的快速流畅技巧。展开部要发展连接段和副部主题的素材,乐队担负着很重要的任务,应用了动机分解、变化和频繁转调等手法,音乐发展自然顺畅、淋漓尽致。在连接段主题发展后,接上副部主题,由木管主奏,第一小提琴模仿五下鼓声拱托,弦乐组强奏,气氛趋向紧张,带上强大高潮后,气势渐下降,引入结束段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木管及弦乐加入反复,独奏小提琴在乐队有力和弦下再登场,奏出仿如华彩般的快速流畅旋律主导发展。

再现部首先由乐队全奏出主部主题,变得十分威武有力;独奏小提琴轻柔地将主部主题后乐句后半部反复,带入流畅起伏的炫技旋律,气氛逐渐变得紧张。副部主题由木管组柔和奏出,独奏小提琴再以上行音阶带入,将副部主题反复,独奏小提琴逐渐凌驾乐团主导音乐发展。结束段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木管及弦乐加入反复,独奏小提琴持续流动旋律,和乐队的拱托形成复调效果,经过乐队全奏,强而有力的连接段后,独奏小提琴奏出的华彩乐段,有多种不同版本,这场音乐会采用克莱斯勒所写版本。尾声由独奏小提琴柔和地奏出副部主题,弦乐组如鼓声般的和弦穿插,最后乐队全奏主和弦,以欢乐气氛结束首乐章。

第二乐章:小广板(Larghetto),G大调,4/4拍,变奏曲式

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轻柔质朴,配置简朴的弦乐四部和声,经过五次变奏,伴奏方式、主题的调性、节奏和曲调都没有太大变化,其中出现的副题,同样是纯朴的抒情旋律,但亦有热情的爆发,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

主题由弦乐组以四重奏式轻柔地奏出,小提琴组加上弱音器,非常温柔的情感,有如丝丝情话。第一变奏由圆号和单簧管演奏主题旋律,第二变奏由大管演奏主题旋律,均由独奏小提琴以装饰化的旋律助奏。第三变奏乐队全奏,小提琴柔美地加入。接着由独奏小提琴主奏出如歌般的抒情副题,弦乐组伴奏。第四变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主题后乐句,圆号三下鼓声般的音型助奏。接着副题变化再现,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歌般的旋律,圆号及大管伴奏。第五变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轻柔流畅旋律,弦乐组单一和弦及圆号三下鼓声般的音型助奏,渐弱后,小提琴组奏出主题开始的动机后,除去弱音器,继续奏出变化主题前乐句,独奏小提琴颤音带入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不间歇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 (Rondo),D大调,6/8拍,回旋曲式

这一乐章以欢乐的快速驰骋为重点,间中亦插入柔情的倾诉;独奏小提琴有更多机会作纯技术的炫耀发挥,乐章中多次引用全曲开始时之定音鼓动机。乐曲热情洋溢,欢快活泼,充满生气。两个插段音乐具有舞曲性格。

主题开头十小节先由独奏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音乐跳脱、有力,活跃,翻上两个八度反复时,变得开朗、轻快。此一基本主旋律,有认为是模仿猎号(hunting horn),或雀鸟之声音。乐队将主题加以反复,力度强大。主题反复后加以展开。第一插段先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作对答式演奏,再由独奏小提琴作装饰性演奏。第二插段是g小调的柔美动人的抒情旋律,带点缠绵的甜言蜜语,由独奏小提琴与大管交替演奏,弦乐组拱托,委婉动人,富有诗意。独奏小提琴作以急速音符作装饰性演奏,波浪式的、上下翻腾、起伏不定的音型,有如情感的波涛,既幸福、又轻松。双簧管及圆号加入,情绪波动变化后返回主题。此一插段主题和前面基本主题及第一插段主题,在色彩上,和音乐性格上都构成鲜明对比。

独奏小提琴上行音阶带回跳脱、有力,活跃的主题,乐队将主题加以反复,力度强大。主题反复时变化展开,第一插段再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作对答式演奏(较首次出现时独奏小提琴下降五度,第一小提琴提升四度),再由独奏小提琴作装饰性演奏。乐队全奏出五下D大调强大和弦(呼应全曲开始时的五下定音鼓鼓声)后,独奏小提琴演奏一大段华彩乐段,光辉灿烂、绚丽多姿,再次让独奏者发挥高超演奏技巧。尾声基本主题动机音形先在独奏小提琴上呈现,并以起伏音符展开,基本主题动机音形再在木管组呈现,独奏小提琴助奏,渐强后,乐队强力全奏,独奏小提琴安静片刻,乐队再强力全奏,在极其热情、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下半场的音乐〕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号

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以一个“命运主题”开始,曲中强烈的矛盾争战,很容易理解便是人和命运的争战。在第五交响曲创作前,柴科夫斯基热衷指挥自己作品的演出活动,1888年首次欧洲巡回演出,3月回到俄罗斯,5月着手创作,6月下旬完成整部第五交响曲的草稿,7月开始配器,8月14日全曲完成。

亲自执棒首演遭到恶评

1888年10月出版了第五交响曲的总谱,11月5日才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爱乐协会举办的柴科夫斯基专场音乐会首演。那是辉煌的一夜,柴科夫斯基受到听众和乐队双方的热烈欢呼和喝彩。然而,评论界的评价却有相当大的敌意,大多加以贬斥,甚至有位乐评家指他的才智正在“枯竭及消耗殆尽”,并列举例证,认为新交响曲充其量只是三首圆舞曲,并且“配器手法陈腐,呈现平庸效果。”持肯定态度的评论仅有两篇。

然虽如此,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布拉格,一再指挥这部作品。这一连串演出让作曲家对这部交响曲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谈到了此点:“我的新交响曲经过圣彼得堡的两场演出及布拉格的一场演出后,我已深信这部交响曲是不成功的。有些令人讨厌的东西,东拼西凑,虚情假意,刻板做作。听众意识到了这一切。这对我来说是很清楚的,掌声与欢呼是冲着我过去的活动,这部交响曲本身不可能有多大的吸引力;或者说,至少他们并不满意。所有这一切使我对自己感到深深不满。我真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才气已尽?我现在只能重复自我,模仿过去?……”

1889年1月底,柴科夫斯基开始第二次访问西方的巡回演出。到达汉堡时,他欣喜地发现勃拉姆斯在那儿多待了一天,就是为了聆听他的新交响曲的排练。在那里的演出很成功,他写给弟弟莫德斯特的信中得出结论:“而最让人满意的是,我现在并不觉得这部交响曲是拙劣的,它不再折磨我了,我重又开始喜爱它了。”除了这些演出是由柴科夫斯基本人指挥外,这部交响曲在他生前从未获得过非常大的成功,它是在匈牙利指挥家阿图尔·尼基什重新诠释并鼎力推崇后,才风靡世界享誉至今。

刻画人生面对种种挣扎

柴科夫斯基这部交响曲面世于激情的第四交响曲,与忧郁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之间,却没有这两首交响曲令人窒息的强大张力感,但洋溢着争战、憧憬、梦幻、安宁与亲切的情调。这部作品的诞生和第四交响曲相距整整十年多,第四交响曲曾由作曲家加以标题式的说明,“第六”亦被冠上《悲怆》的标题,惟第五交响曲,则无任何内容的假设,不过全曲却具有极为动听的旋律,而最重要的是,乐曲中刻画了人生中面对的种种挣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命运下,都有着不一样的遭遇,但都不难在这首作品中获得共鸣!

从第四交响曲开始,柴科夫斯基进入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到1888年这十一年中,他的创作生活充满不安和矛盾,在管弦乐方面,他的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的悲剧性,和他那像抒情诗一般的三首管弦乐组曲构成强烈对比,这种矛盾在第五交响曲中表现得特别尖锐。第五交响曲没有标题,但从保存下来的作曲家的记事部中可以看到,它的标题性构思和第四交响曲有很多相近之处,音乐形象的特点也颇为相似,也有一个“命运主题”,但第四交响曲的“命运主题”主要代表一种外界力量,而“第五”却存在于作曲家的自我之中。“第四”中的“命运主题”只在第一和第四乐章出现,“第五”命运的阴暗形象,则成为主导动机,贯穿所有乐章,并通过各个阶段发展,在终章中变成胜利和狂欢的颂歌。

第一乐章:行板,e小调,4/4拍,奏鸣曲式

单簧管轻轻奏出引子“命运主题”,是贯穿全曲的中心主题。阴暗的音色和伴奏的弦乐器的沉重和弦,一再重复,仿如葬礼进行曲主题一样。快速的呈示部以稍许沉重哀愁的情调推进。主部主题和引子主题具有千丝万缕联系,前半部分具有命令式音调,后半部带有叙事性,首次呈现沿用引子主题的阴暗色调,由单簧管加大管主奏。主题动机持续展开,节奏越来越紧逼,进入高潮状态。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作出广泛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特点。很快地,节奏变得更加活跃、有力,情绪发生激烈变化,达到相当紧张程度的高潮。以连接段带入副部主题。

小提琴组奏出如歌般的副部主题,具有圆舞曲的特点,一切忧郁的东西全都忘掉,铜管加入,力度渐强迅速达到强烈高潮,美妙旋律变得强而有力。连接段再现,变成狂喜的呼喊,宣告胜利已来,但热情过去,原来的感伤情绪又显露出来。在戏剧性的展开部,木管组各乐器,弦乐组交替演奏,素材源自引子“命运主题”,笼罩着不安的色彩,其后力度增强,变得强烈激动,爆发着强烈的火花与激情。然而,欢乐情绪仍是消失了,渐慢渐弱的断续乐音,再让人感受到无形的悲剧力量。

再现部的主部再现时较呈示部压缩,大管轻轻独奏重现叙事性的主部主题,较前更为忧郁;定音鼓及铜管分量逐渐增加带上高潮,是激情和挣扎的混合。再现满怀抑郁,多愁善感的连接段,和如歌般具有圆舞曲特点的副部主题,带出热烈的气氛后,进入尾声部分,力度变化极大,主题动机变得有如进行曲,但却包含着悲剧性,是在苦难和绝望中不断挣扎的吶喊。末段主题动机音型不断反复,力度不断减低,乐器逐渐减少,最后仅余低音乐器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连同定音鼓不祥的音响,悲鸣一样地,渐次沉寂结束。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容许演奏处理上稍自由,D大调,12/8拍,歌谣曲式(复三部曲式)  

这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最热情横溢的明朗乐章之一,开始简短的引子,由弦乐器奏出一系列圣咏式和弦音乐,笼罩着阴暗气氛;作为中心的主题,由圆号长段独白飘浮在弦乐组温暖的音调之上,像蒙蒙夜色一样,稳定优美,高雅抒情,富于美感。副题明朗率真,被作曲家在构思时称为“一线光明”的音乐,由双簧管用牧歌风味的音色来表达,接着主题和副题各自反复,但改由其他乐器主奏。

单簧管和大管先后独奏出美妙的中段主题,牧歌风旋律,再一次呈现林木青翠的大自然声音。但这宁静迷人的情调并没有维持多久,“命运主题”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然闯入,定音鼓擂动掀起戏剧性高潮,小休止后,进入再现部,首先重现主题,多次反复后,主题像河水泛滥,导入另一个高潮后,又再一次被“命运主题”打断,副题开始两小节压缩为一小节,强力再现,又再度被“命运主题”强力打断。绝望般的宁静再次出现,进入尾声,奏出绝望的心声,“一线光明”的副题一再在弦乐组浮现,最后在弦乐组无比宁静的长音和弦下,单簧管奏出渐慢渐弱的余韵结束。

第三乐章:圆舞曲,有节制的快板,A大调 3/4 拍,三段曲式

第三乐章“传统”上采用小步舞曲或诙谐曲。柴科夫斯基在这首交响曲中,首创采用圆舞曲形式,而这个乐章成为全曲最显著、最优美的部分,但主要用来和前两个乐章形成缓冲对比,并无深刻内容,纯粹是带有生活感的音乐,由三个明显的段落构成。

第一小提琴组奏出的主题,旋律富于歌唱性,在不同乐器经多次展开,然后进入中段部分;中段主题同样由第一小提琴组奏出,断奏起伏的旋律,不同的木管乐器及圆号不时穿插,产生紊乱气氛,与圆舞曲主题的沙龙诗意构成鲜明对照。继后圆舞曲主题由双簧管独奏再现,以不同乐器多次反复后,短促的小休,便进入节奏变得强而有力的尾声,在一强一弱的力度变化下,将乐曲推向越来越强烈的气氛,神出鬼没的“命运主题”,在尾声后段突然在单簧管和大管浓厚而阴沉的音色中静静出现,显得隐晦、神秘;最后乐队全奏出六个强大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庄重的行板,E大调,4/4拍,以类似回旋曲或奏鸣曲形式写成。

这一乐章的解释,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命运主题”虽然贯穿整部作品,在终章已被不可抑制的欢乐所战胜;也有人认为“命运主题”在最后乐章中并没有实质改变,因此将之解释为:“一具骷髅披着节日的盛装,在大街上神气活现地进行着。”的确,在柴科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中,第五交响曲是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

终曲的引子便出现“命运主题”,庄严隆重,一扫以往的阴暗和不祥的色调,引子主题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在强烈的定音鼓声掀动下,弦乐组有力地主奏出节奏鲜明的基本主题,很快在乐队全奏下进入高潮,仿如是一首欢乐而的俄罗斯民间舞曲;接着的跳跃主题,首先由双簧管独奏带出,轻巧跳跃,反复四次后,紧接着小提琴组奏出抒情主题,同样反复四次, 定音鼓加入,情绪迅即带上高潮,随即又带入新的表情主题,这个长音主题,经过反复展开,力度不断增强,带上两次高潮。引子的命运主题由铜管乐组强力奏出,打断舞曲的热潮,但变得有如庄严隆重的进行曲一样,木管乐组及弦乐组,有如疾风地作出呼应,最后汇集成踏步般的齐奏,将乐曲推上更大的高潮。

展开部首先全乐队以澎湃力量奏出变化的基本主题,继由木管组有力地再现表情主题,弦乐组持续以基本主题的节奏性音乐伴随,及后力度亦逐渐减弱进入再现部,乐队全奏出基本主题的变形,节奏性的强力行进音乐;随后跳跃主题,和抒情主题各自反复四次,再由定音鼓加入将情绪带上高潮。再现表情主题,经过反复展开后,力度不断增强推上高潮,速度变慢和变得更宏大开阔后,铜管组强力奏出源自引子的号角式音调,严峻而焦躁,但很快便变成强力的行进音乐,在定音鼓一轮强大的擂动下,全曲跃进无比澎湃的高潮,最后在几下强大的和弦后,短暂休止。经过两小节乐队全奏的导引,在热烈的气氛背景下,弦乐组宽广而雄浑地奏出大调的“命运主题”,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兴高采烈的节庆气氛。小号有力地将“命运主题”反复,庄严辉煌。最后形成一片雄壮华丽,豪情万千的强烈色彩。最后乐队全奏出强大和弦,进入急板尾声,节奏越来越急速,乐曲处于一片热闹中…小号与双簧管突然以大调奏出首乐章鲜明的主题乐句,形成狂热的节庆气氛,并很快地在进行曲般强而有力的节奏下结束整部交响曲。

无论如何解读,最后乐章的“命运主题”变得光辉灿烂,尾声亦写得辉煌热烈,这可说是胜利结果的肯定,亦可说是作曲家肯定意志力的胜利,肯定自我争战的乐观主义的结局。事实上,肯定战胜痛苦和怀疑的勇敢精神,对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士,特别感到亲切和珍贵。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