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7-12-08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120
曲目

乐季音乐会5
2017.12.8(星期五)20:0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约翰·尼尔森
小提琴:陈家怡
大提琴:朱琳
钢琴:解静娴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大调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重协奏曲,作品56
1.快板
2.广板
3.波尔卡风格回旋曲

小提琴:陈家怡
大提琴:朱琳
钢琴:解静娴

—— 中 场 休 息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
1.有活力的快板
2.稍快的行板
3.快板
4.快板
(第三、四乐章连续演奏)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35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导赏

温情逆境 奋斗力量
被视为伟大作曲家的贝多芬,在这场全贝多芬作品音乐会中的三首乐曲,最能让人感受到他伟大精神所在,最能代表他形象的,当是他最受欢迎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首具有永恒力量的交响曲,鼓舞着人类面对艰困,不断向前,面对命运的挑战,以无比的力量去奋战争取胜利,是他被视为“乐圣”,成为人类偶像的音乐。不过,更能让人体验“乐圣”作为“人”的一面,却仍是上半场的两首作品。在《科里奥兰》序曲中,科里奥兰是一个悲剧收场的英雄,这是贝多芬音乐中很少有的,却更彰显出科里奥兰面对亲情(母亲与妻子)和得失成败时的选择,仍不失英雄气质的真正人生;接着的“三重协奏曲”,就更展示出贝多芬有如朋友相聚的亲和情感。人生尽管要不断奋斗,但生活仍然要有着亲和的温情来滋润呀,不然那来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呢!至于成就乐圣这三首传世之作,在亲和的温情以外,还有另一种力量,那是来自贝多芬生活上一直所面对的逆境,逆境上的压力,都在他创作时转化成伟大的音符了!

逆景下的音乐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Bonn),死于维也纳。他的早期作品听起来仍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影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音乐,充满戏剧性情节和活力,到最后更形成一种让人听起来历久常新的音乐格调。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富有力量,散发着正能量,具有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毋须争议,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是他在人类音乐史上的重大贡献,但他的序曲、协奏曲和室内乐,甚至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菲黛里奥》(Fidelio),都有着同样重要性,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更开创了钢琴演奏的新天地,此外还写有不少美丽的歌曲,《庄严弥撒曲》(Missa Solemnis)更是圣乐中的杰作,几乎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都出现在他的作品年表上。他这些留存后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面对残酷现实,面对逆景,在对抗情绪下完成。这场音乐会选奏的三首作品,都是他摆脱海顿和莫扎特影子,在成熟期的音乐作品,全部是写于1803-1808年(33岁至38岁)期间的作品。

此时贝多芬已面对耳聋不断加剧的生理病痛及心理打击,还有侄子监护权的争夺、多段消逝未能结果的爱恋……1804年间,更是面对多重打击,他原是维也纳剧院驻团作曲,住在剧院里,但该年四月被解雇,居所亦突然没有了;原定上演的他的歌剧《莱奥诺拉》(后名《菲黛里奥》也突然终止;其时奥地利亦出现政治骚动,欧洲政治局面动荡,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原计划献给拿破仑,但拿破仑却在1804年5月自封为帝,贝多芬一怒而将总谱封面撕掉……随后拿破仑更发动战争,1805年法国军队甚至占据了维也纳……就是这样,他的创作生涯大都受着痛苦折磨,他反对社会的不公,一如他反对音乐的传统;他喜爱女性的社交活动,但从未结婚;他轻视贵族社会,却经常需仰赖他们资助;他自傲于其个人的自由,又屈从于某些不能控制而须面对的现实。这场音乐会的三首乐曲的内容和精神,正是贝多芬当年这种处于理想追求和现实生活间的冲突,及由此形成的复杂矛盾心态下的写照,是在温情和逆境下相互交织出来的音乐。

〔上半场的音乐〕

《科里奥兰》序曲
这是贝多芬1807年创作的序曲,同年3月在洛布科维兹王子(Prince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家中的私人音乐会中首演,在同一场音乐会中还演出了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及第四钢琴协奏曲。

序曲的名字“科里奥兰”,原名盖尤斯·马西厄斯(Gaius Marcius),是公元前五世纪一位罗马贵族将军,骁勇善战但性格傲慢且狂妄,在攻克敌军沃尔西人(Volscians)的科里奥兰城(Corioli)后,赢得科里奥兰美名。但后来罗马建立共和政体时,因政见不同被罗马政府放逐出境,为着报仇雪恨,倒戈联同伏尔斯人的军队攻打罗马。兵临城下时,他的母亲和妻子在罗马政府要求下,向他作出劝谏,停止进攻,后被叛变军队谋杀身亡,故事记载于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所作的《英雄传》。
莎士比亚曾将此故事写成剧作《科里奥兰纳斯》(Coriolianus),贝多芬同代的奥地利诗人兼剧作家科林(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也据此写成五幕同名悲剧,但却将结尾改写,科里奥兰在母亲和妻子,两位可敬的罗马妇女的恳求和浇以大义下,良心醒悟:背叛祖国,击杀自己同胞,实在卑劣。然而心中复仇心切,在这种处于两难中的复杂矛盾心情下,自杀身亡。

科林的剧作于1804年公演后,便吸引了贝多芬的注意,这与不久前激发他去写作歌剧《菲黛里奥》一样,这主要在于他喜爱崇高题材,可借用来表现人类最深刻的崇高感情和爱国热忱。同时,贝多芬为科林的戏剧只写了这首序曲,而他创作这首序曲时,维也纳正遭到法国军队占领,陷于苦难中。很明显地,贝多芬选取科里奥兰的故事来创作这首序曲,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今日科林的戏剧《科里奥兰》几乎已在舞台上绝迹,但贝多芬这首序曲则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

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由乐团极为有力地全奏出引子,弦乐器三次奏出的音响,均被乐队短促粗暴的不协和和弦打断,不安和紧张的气氛,增加乐曲悲剧色彩。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拉奏出呈示部第一主题,怒气冲冲,躁动不安,阴森但又满怀热情的情绪,是悲剧性格的描写,也可说是科里奥兰傲慢狂妄、好战性格的刻画。

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奏出,温和宽广、优美温柔,与第一主题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象征科里奥兰仁慈的母亲和温顺的妻子的恳求。在展开部中主部主题被分解,组成主题旋律组。至于描写科里奥兰内心备受折磨,终走向死亡的过程,则放在最后一段,再现之后,把再出现的爆炸性动机(在大提琴上)一再拉宽,好像要把这个形象的节奏撕裂拉断。最后弦乐器柔弱地三次拨弦,奏出引子中的素材作为尾声,非常有表现力,被休止符阻断了的第一主题,则形成一些软弱无力的碎块,科里奥兰昔日的勇猛和强大意志正痛苦地分解,走向最后的悲剧结局。

《科里奥兰》序曲无疑是一部英雄性的作品,然而以遭受挫折,未获胜利的结局来结束,在贝多芬的英雄性作品中很少见,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却仍能见出贝多芬英勇精神的所在。

G大调三重协奏曲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 Triple Concerto)于1803年创作,翌年完成,并由出版社Breitkopf & Härtel出版,题献给贝多芬敬重的奥地利鲁道夫大公( Archduke Rudolf of Austria),但首演却迟至1808年5月,首演地点同样是在洛布科维兹王子府第的音乐会,题献对象的赞助人亦已改为洛布科维兹王子。

贝多芬这首“三重协奏曲”,音乐史上罕见的独特作品。采用多种乐器独奏和管弦乐团合奏的“大协奏曲”形式,早于十九世纪初已流行,但加入钢琴,以钢琴三重奏形式联同乐团演出,却是贝多芬首创。

据说这是贝多芬为他学生鲁道夫大公演奏用所写的乐曲,因要考虑鲁道夫大公的演奏技能水平,钢琴部分就写得相对简易,由赛德拉担任演奏的小提琴和克拉弗特演奏的大提琴部分,技巧就高深些,组合起来也就仍能产生壮丽感。因此,这首协奏曲并未夸耀独奏者技巧,面世后也就一直被人冷落。

但即使曲中没有激烈的浪漫感情,但贝多芬却能将钢琴三重奏和管弦乐团很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浓厚室内乐气氛。曲中的乐思,亦未将各独奏者加以对立或展开,基本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三位独奏家仿似在愉快交谈。 为此,全曲也就能将室内乐曲的亲密感和协奏曲的壮丽感相互交融,形成颇为独特的魅力。

贝多芬这首三重协奏曲,写于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后,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与第二主题,具有强烈的对比,像交响曲那样开始,但在这首三重协奏曲中,却仿似返回莫扎特的协奏曲模式,管弦乐的主题呈示,颇为谨慎,但增强了独奏乐器的活跃性,并提升了紧密的合奏效果,独奏乐器的性格,也充分显露。三种乐器中,时常由大提琴唱出主题,再由小提琴协助,幻想情调亦增强,音质更加光辉丰富。钢琴技巧虽然较为简单,但保持着高贵气质,和小提琴与大提琴一起亲密细语。管弦乐则具有明快音色,以及强大的力感,把三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完全融化成一体。

曲中的第一乐章,没有贝多芬特有的伟大的斗争情调与音乐发展,第二乐章虽然抒情,但发展性同样不大,第三乐章波尔卡舞曲节奏的回旋曲,颇为活跃,整个演奏温和且华丽。 可以说,全曲虽然采用单纯的主题和简洁的展开手法,并无贝多芬音乐中惯见的雄大浪漫风格和宏伟的雄姿,但却展现出贝多芬少见的温厚醇和、敦睦亲切的另一性格。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开始便轻轻地唱出低回的主题。三件独奏乐器接替主题时,由大提琴开头,与独奏小提琴愉快对话,然后钢琴再加入,随后三件独奏乐器都按着大提琴、小提琴和钢琴此一次序出现。

第一主题渐强后,乐队强奏,乐句经过反复。第二主题转到G大调,然后是进行曲般的副题,并发展成断奏节奏。三个独奏乐器展现出华丽技巧后,以管弦乐的总奏进入展开部。仍是先由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再由小提琴和钢琴接上,并以断奏三连音展开,各独奏乐器的进行变得微细后,乐队强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将呈示部重现,独奏乐器各自展现华丽的技巧,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由独奏小提琴再现,最后是华丽的急板结尾。

第二乐章﹕广板,降A大调,3/4拍子
首乐章有531小节,但接上的第二乐章总长度只有53小节,是有如间奏曲般的简短乐章。开始由加上弱音器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奏出微弱的前奏,然后由独奏大提琴奏出歌唱性主题;继而在钢琴华丽清丽的伴奏下,单簧管和大管将主题接上,再由小提琴将抒情歌唱性增强,往下变奏发展,最后在独奏大提琴的G音上,渐快推进,不停地接到终章。

第三乐章﹕波尔卡风格回旋曲,C大调,3/4拍子
独奏大提琴唱出轻快的回旋曲主题,中途加入独奏小提琴,主题具有波尔卡舞曲节奏,旋律丰富壮丽;独奏小提琴在五度上将主题反复时并加入新的曲思,轻快地进行。三件独奏乐器把主题发展,进入乐队总奏时,独奏小提琴再奏出节奏极具特色的新曲调。独奏乐器接连奏出音群后不久,独奏大提琴就唱出G大调第一副题。此后各独奏乐器如流水般奔泻,随后回旋曲主题再由独奏大提琴再现,开头部分反复后,乐队强奏出波尔卡舞曲的节奏,第二副题则由小提琴呈现,独奏大提琴和钢琴顺序将此副题反复后,乐队再次强而有力地把回旋曲主题再现,很快第一副题仍由独奏大提琴在C大调上重现。连度变成2/4拍子的快板时,又接连奏出回旋曲主题,回到原来的速度后,独奏乐器群和乐队华丽地交相竞奏,营造成灿烂的高潮气氛将全曲结束。

〔下半场的音乐〕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于1800年酝酿,1803年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同时创作,“第五”可说是“第三”英雄性构思内容的进一步发展。“第五”在1808年才完成,并于同年12月22日首演。该场安排在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举行的音乐会,长达四个多小时,全部都是贝多芬的作品,上半场演奏第六交响曲,下半场演奏第五交响曲。贝多芬除亲自指挥,还在音乐会中担任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即兴钢琴曲的独奏。此外音乐会中还安排了C大调弥散曲选曲、合唱幻想曲等。
在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中,以第五《命运》交响曲最为著名,演奏次数亦最多,这是贝多芬跟残酷的命运搏斗,战胜逆境,高唱凯歌的史诗。曲中充满力感和悲壮音符,能唤起生命中的狂喜与忧伤,能激励消沉者的生存意志,能抚慰受创者的心灵。《命运》并非贝多芬自己所加的标题,但任何人都可以直觉地去感受得到各个乐章中作曲家要传达的感情和力量,从而在曲中支取人生难免会遇到艰困时所必须的正能量,这正是《命运》交响曲能超越时空,一直广受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爱乐者欢迎的主要原因。

在这首交响曲中,命运斗争的紧张性和戏剧性贯穿全曲,而且结构紧凑、统一、集中,更深刻地刻画了一位英雄的斗志、决心和坚韧,成为人类不断向前,永不言败的英雄化身!据说,贝多芬曾将乐曲开始“三短一长”的基本音型动机比作为“命运的敲门声”,故乐曲标题虽是贝多芬的学生附加上去,但大家都相信这首交响曲是“表达人类和命运的斗争”。1843年摩氏密码(Morse code)以“三短一长”的音响来代表英文字母“V”字,同样是“三短一长”的“命运主题”,也就成为“Victory”(胜利)的标志,为这首交响曲增添了新的意义。及至第二次大战期间,“三短一长”的“命运主题”象征了维多利亚女皇的“V”字手型,亦暗示交响曲中凝练的“命运”主题和光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是自由的号角,是战胜黑暗的象征,描写了人类与危难和困境的抗争。

事实上,当年尽管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很清楚地表示,“三短一长”的动机来自贝多芬听到的鸟儿叫声,但更多人相信意志和命运冲突的观念不仅发自当时贝多芬日益加深的耳疾的苦恼,同样也发自法国大革命对任何一个向往自由的人的影响。无论如何,现今大家都相信,这部交响曲所蕴含的无数生活的对立面——痛苦和欢乐、挫折与成功、失败与胜利之间的冲突,都在命运和意志的拚搏中得到阐释。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C小调,2/4拍,奏鸣曲式
开始时“三短一长”的四音动机“命运主题”,简单有力,不仅是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也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在首乐章中反复扩张威力;同时又是优美的第二主题的低音部伴奏,仿如是反抗命运的一种力量,而且亦是尾声部的基础。它的节奏型贯穿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单是在呈示部和发展部,仍以不同的音高出现了不下四十五次之多,就如不停纠缠的命运一样,使整个第一乐章全是愤懑、苦恼和激情。其后甚至在其他乐章的节奏和旋律中,亦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成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动机,使四个乐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命运主题”音响威严、阴沉,命运威力强大,令人胆战心惊。这一主题掀起两次高潮力量,一次紧张过一次。节奏来自第一主题由圆号奏出的“号角动机”,再衍生出由小提琴奏出抒情歌唱性的第二主题旋律,安静温暖。但“命运动机”潜藏在低音部,很快“命运的动机”再度发挥出可怕威力,第二主题亦变得激动不安。进入发展部之前,高昂的“胜利旋律”首次由小提琴奏出。两小节休止后,发展部的第一主题的“命运动机”占据主要地位,无休止的反复,力度越来越强,第二主题也不甘示弱,以号角般的齐鸣与之抗衡。在一阵动摇、犹豫之后,“命运动机”从麻痹、消退之中再度闯入,显示傲慢气势,掀起一次大爆发的戏剧性高潮后,乐队全奏的“命运动机”有力地带入再现部。随后插入一段优美的双簧管柔板,带来暂时的喘息,很快又被“命运动机”淹没,又变得激动不安,随着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呈示部中的“胜利旋律”也加入,与“命运动机”再次搏斗,再现部的后半部尾声,可视为是展示意志和命运对抗的场面,命运获得暂时的胜利,以强而有力的和弦总结。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 双主题变奏曲式
抒情而较平静的乐章。在沉思、感伤而带有悲怆的气氛中,仍包含有富有张力及自信的英雄式威力片段,乐曲以双主题变奏曲式写成,将两个不同主题轮流加以变奏,使对比大大加强;第一主题优美、抒情、安详和首乐章第二主题一样,都是富于弹性节奏及起伏旋律的沉思性音调,但更富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前半温柔细腻,后半较辉煌宏亮,能加强第一主题的抒情及沉思感觉,但加入铜管主奏,便带有英雄凯歌色彩。随着三次变奏,第一主题渐渐具有流畅动力感,起初沉稳的气质,逐渐从与第二主题前半相似,变化成与后半相近,“命运动机”曾在第二主题第一次变奏中悄悄出现一次,但马上被势不可当的英雄凯歌淹没,在乐队全奏下结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C小调,3/8拍,三段曲式结构
极有创意的谐谑曲。整个乐章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安,但又带有英雄般坚实信念的气氛中,这是说和命运的斗争仍在持续吗?第一段主题具有双重性格,前乐句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带有一种向前的动力,变了形的“命运主题”冲击而来,威严阴森的表情;后乐句由小提琴奏出,以大管及单簧管轻轻伴随,带着不安定感觉。主题反复时,呈示部出现的“号角动机”带着英雄气概登场,情绪逐渐高涨。同样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来自德国民间舞蹈的中段主题,由各高音弦乐器分别模仿,有如赋格曲般的复音音乐风格,整个中段音乐带有舞蹈性的热情和动力,带入狂热不可遏止的情绪中。第三段将第一段变化重现,最后以定音鼓持续地敲击出“号角动机”带入连接段(在交响曲谐谑曲乐章中最后出现连接段的创新手法),这亦是《命运》交响曲至为让人振奋的一段音乐。定音鼓敲出单音的轻微回响,几乎一片寂静,零碎的第一段主题音调,自由地不断向上伸展,音域扩大,音量增强,音乐的张力迅即上升,将音乐突然推上高潮,仿如积压已久再难以遏止的一股力量,终于一下子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以“命运动机”最初的威力冲向极限,将音乐直接不停地带入辉煌灿烂的胜利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
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具有洪水奔腾的气势,意志战胜命运、欢乐战胜痛苦的凯旋曲,有人索性称这乐章为“凯旋进行曲”。全乐章几全是进行曲风格,乐队编制加大,也增加了表现的力量,能奏出更雄伟壮丽的效果,使这场命运争战的最后胜利更为辉煌灿烂。

呈示部的特点是有极为丰富的旋律,甚至连接段和结束段亦各自有本身的主题旋律,也就是说整个乐章共有四个主题。第一主题号角般齐鸣,鲜明有力,具有庄严、灿烂、震栗和激动的效果,饱满的音响把英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连接段主题以圆号及木管奏出,继由小提琴接上,音色明亮而柔和,且充满喜悦。第二主题以“命运动机”变形的三连音构成,前乐句响亮,后乐句柔和形成对比,生动活跃的舞曲。以下行乐句构成的结朿段主题,由弦乐及木管奏出后,再由乐队有力地覆奏。呈示部以第二主题为基础不断展开,又引进第三乐章中的“号角动机”(变了形的“命运主题”),音乐情绪不断高张,更加光明、辉煌,充满欢乐,有力地将呈示部再现后,长大的尾声将早前出现过的各个主题以经过变化及加快速度的方式重现,包括第二主题的全新处理。尾声的末段完全被和弦充满,全曲在速度及力度的一张一弛的张力交替变化下,乐队全力地全奏出四十多个坚强的C大调八度和弦,在有如排山倒海般的欢乐凯旋场面气氛中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