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8-03-11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120
曲目

乐季音乐会10
天使杰作特辑2
2018.3.11(星期日)20:0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钢琴:马里奥斯·帕帕多普洛斯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A大调第十二钢琴协奏曲,K.414
1.快板
2.行板
3.小快板
*华彩乐段由莫扎特创作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降B大调第十八钢琴协奏曲,K.456
1.活泼的快板
2.稍绵延舒缓的行板
3.活泼的快板
*华彩乐段由莫扎特创作

—— 中 场 休 息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
1.庄严肃穆的快板
2.行板
3.十分生气勃勃的快板
*第一乐章华彩乐段由迈克尔·帕帕多普洛斯创作,第三乐章华彩乐段由鲁道夫·塞金创作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45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导赏

〔上半场的音乐〕

莫扎特:A大调第十二钢琴协奏曲,K.414
此曲和十一号同样是1782年在维也纳创作的三首钢琴协奏曲中的一首,有人认为完成日期更早于第十一号。首次演出在1783年。莫扎特也注明此曲可省去管乐器,以室内乐形式,改用钢琴五重奏演奏。乐器编制与第十一号相同, 除独奏钢琴和弦乐合奏,还用了双簧管和圆号各两支,而两支大管则可用亦可不用。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
由弦乐器静静地奏出的第一主题,带有节奏性的曲调,流畅优美,似曾相识,和他的“小夜曲”第二乐章的主题很相似。第二主题在低音提琴拨弦的伴随下,由第一与第二小提琴以八度音奏出。钢琴独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登场,奏出音阶式的音群,有时变成分解和弦,有时加入颤音。结尾钢琴奏出华彩乐段后,随即由弦乐全奏出强而有力的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3/4拍子
相当优美的乐章,开始先由弦乐组奏出的主题,乐团予以展开后,再由独奏钢琴接奏,琴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主题素材来自克里斯蒂安·巴赫 (Johann Christian Bach) 的歌剧《心形的苦难》(La calamita de’ cuori, W G27)中的一段旋律。莫扎特曾获得这位“伦敦的巴赫”指导,对他一直崇敬有加,他于1782年元旦去世,莫扎特曾指是乐坛的重大损失。为了悼念他,莫扎特写下这个乐章,为此音乐带有点感伤,而且情感饱满深刻,见出年轻时的莫扎特已有很丰富的感情。

第三乐章:小快板,A大调,2/4拍子
乐曲开始由管弦乐奏出的主题,灵活且性格幽默,突强式的处理很有喜歌剧的戏剧性效果。接着钢琴独奏登场奏出新的主题曲调,鲜活跳跃,充满妙趣。钢琴的独奏和乐团的交替对应,相互追逐的趣味,让整个终曲有如一首嬉游曲,既富有喜剧性,又柔美流畅,直到曲终,独奏钢琴保持欢乐的主导性作用。

莫扎特:降B大调第十八钢琴协奏曲,K.456
这是1784年所作六首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五曲,是为当时二十五岁的维也纳著名失明女钢琴家玛丽亚·泰蕾西亚·冯·帕拉迪斯( Maria Theresa von Paradis, 1759-1824)到巴黎演奏而作,完成于9月30日,但已赶不及十月在巴黎的演出,结果帕拉迪斯翌年三月才在伦敦的音乐会中演奏了这首作品。不过,莫扎特本人已在该年的2月12日,亲自首演了。

乐器编制,除独奏钢琴与弦乐五部,还有长笛一支、双簧管二支、大管二支和圆号二支。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4/4拍子
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和他的歌剧《费加罗婚礼》第一幕第一场中,费加罗所唱的咏叹调相像,很欢快的曲调,充满强烈的戏剧色彩,仿如为钢琴展现了一个舞台,让独奏钢琴出场即能发挥多彩的戏剧性表现效果。钢琴的推进很多时候采用了分解和弦和音阶往下发展,钢琴和木管的对话同样富有趣味。再现部最后仍是在钢琴的华彩乐段下终止,接上华彩乐段的是将此乐章结束的简短有力的尾声。

第二乐章:稍绵延舒缓的行板,G大调,2/4拍子
变奏曲式,主题由第一小提琴组奏出,和《费加罗婚礼》第四幕第一场中,芭芭丽娜(Barbarina)独自一人找发夹时所唱的谣唱曲,几乎一模一样,但音调听来却是苦乐参半。独奏钢琴在变奏乐段登场,主题的情绪变得有点朦胧模糊,而乐团的色彩则变得悲剧性,和钢琴两者构成戏剧性对比;中间转成G大调时,富有张力感的气氛变得有如田园牧歌般抒情,最后仍在G大调上安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降B大调,6/8拍子
回旋曲的基本主题,由独奏钢琴奏出,有如军队信号曲的单纯重复曲调,节奏快速,情绪欢乐,具有诙谐曲般的无比畅快感;钢琴和乐队的速度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对比效果,但音乐的色彩基本保持着明亮愉快。华彩乐段亦安排在结束段前出现,最后钢琴仍和管弦乐一起强而有力地奏出结尾部分,结束全曲。

〔下半场的音乐〕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
莫扎特写作钢琴协奏曲最多也最好的时候,是定居维也纳以后的事。其时,他的乐曲大多是为音乐会创作,这些作品既要表达自己,也要迎合听众口味;在保持自己流畅、轻快的风格的同时,也学习海顿,增强乐队效果的运用。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完成于1785年3月9日,3月12日就在皇家帝国国家宫廷剧院演出,由莫扎特亲自担任钢琴独奏。

这首作品是莫扎特维也纳时期的钢琴协奏曲中,最优雅细致,最富想象力的创作;同时,这亦是一首能充分体现独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又并非纯粹的“炫耀技巧”的作品。在这首作品中,还展示出莫扎特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让人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独奏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

莫扎特从1785年2月到1786年12月间写了六首协奏曲,第21号钢琴协奏曲就是其中的一首。这六首乐曲都是为一系列的套票音乐会而写,目的是要巩固莫扎特在维也纳听众心中的地位,强化他作为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形象。莫扎特在1783年到1786年间,一直不曾写作交响曲,原因是因为没有这种需要,因为在钢琴协奏曲中,已充分呈现出交响曲的音响。莫扎特当时得以任意写作大规模协奏曲,原因可能是这些作品并非被委托而写,见出都是发自其内心的需要。

莫扎特这首钢琴协奏曲同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同时创作,但精神气质,艺术境界完全对立,竟能同时写作而彼此的乐思和风格毫无混淆。K.466激烈狂暴,K.467宁静安适,正好代表莫扎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两个侧面。

莫扎特很多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写得很优美动人,然而广受世界各地爱乐者热爱的,却是这首C大调第二十一的第二乐章。原来是因为1967年瑞典电影《今生今世》(Elvira Madigan,另一中译为《鸳鸯恋》,音译“爱薇拉·玛蒂根”),选用了这个乐章来作为配乐,其后还出版了专辑录音,由此便更广泛地传播,这个乐章甚至有人将之改称为“Elvira Madigan 主题曲”。这套电影可能不是很多人看过,但这个乐章仍是备受钟爱的慢板音乐,这会否是因为莫扎特亦曾将此乐章称为《浪漫曲》,让人有所憧憬所致呢?

乐队编制和第二十号相同,独奏钢琴与弦乐五部,还有长笛一支、双簧管二支、大管二支、圆号二支、小号二支和定音鼓等。圆号和定音鼓则没有在第二乐章中出现。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大调,4/4拍子
明亮有力的进行曲风主题,开始时只由弦乐演奏,加入管乐器后,变成交响曲般宏伟的音响,定音鼓颇具效果。钢琴有如练习手指般的乐段,奏响一连串晶莹的颤音,引发听众的注意后,再奏出自己轻松的旋律。弦乐重现第一主题时,钢琴加入,交响化的效果更强。乐章中还有好几个光辉明亮的主题,但第一主题在钢琴和乐队的处理下极为活跃,整个乐章便仿如单一主题。钢琴亦曾变成分解和弦和音阶,中间的半音乐句,更产生女性般的柔媚感。整个乐章充盈着对比和饱满的动力,为钢琴华彩乐段作出充分的铺垫。最后钢琴奏出华彩乐段后,只由管弦乐堂皇地结束,并很快地静静远去。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4/4拍子
此一乐章除标上行板速度,往往还加上《浪漫曲》的标记,自可以一首浪漫曲的感觉去理解。在这个乐章中,深邃的情感世界在几近透明的旋律中熠熠闪光,远离尘俗,进入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存在于梦幻与爱之中。但亦有人认为这个乐章“呼唤着灵魂”,具有“一种宽广的气息,几乎是一种抒情旋律,毫无缝隙的源泉”。傅聪则将这个乐章比喻为一种“希腊悲剧的境界,希腊式的建筑和环境”。希腊古建筑多由大理石建成,永远竖立在天空下面,永远是蓝和白的颜色融为一体,产生没来由的悲壮感,但绝非凄凉与悲惨。

整个乐章分为三部分(但并非三段曲式),第一部分由乐团奏出该乐章中最主要的三段材料,第二部分钢琴登场后,便一直由钢琴主导着发展,并在第一部分的材料中,先后两次加入新的材料。第三部分继续钢琴主导,仍是第一部分的材料。

乐章开始时,在拨奏的低音提琴上,加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唱”出非常优美的歌曲,独奏钢琴随即将之反复唱出,是无比优美的歌唱性曲调。钢琴左手奏出三连音,右手则奏出歌唱性旋律的段落,让人联想起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幻梦般世界。钢琴一直陪伴着管弦乐到最后。

第三乐章:十分生气勃勃的快板,C大调,4/4拍子
以回旋曲式创作,管弦乐奏出回旋曲主题,钢琴反复后,开始明朗欢乐的活动。那就如紧俏的开场,仿佛是排练过后,一幕剧要开演了。钢琴和乐队又回到了开始时那种有趣关系,两者时而互相制衡和引导着,时而各执一词,音乐就在钢琴和乐队的对比中充满趣味。回旋曲式主题共反复三次,中间夹入两个副题,对话关系更加清晰,好像钢琴苦口婆心的解释,木管唯唯诺诺应答;音乐继续发展下去,让人回味着音乐强烈的戏剧感的同时,又隐约会感受得到其中蕴藏着幽默的成分。自始至终钢琴一直和管弦乐进行对话般奔驰,情调极为愉快。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