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8-03-25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120
曲目

乐季音乐会13
2018.3.25(星期日)20:0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余隆
小提琴:谢里尔·斯泰普斯
大提琴:卡特·布雷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
1.活泼而生动的快板
2.诙谐的小快板
3.小步舞曲速度
4.活泼的快板

—— 中 场 休 息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
1.快板
2.行板
3.不过分的活板

小提琴:谢里尔·斯泰普斯
大提琴:卡特·布雷

导赏

一般交响乐团的音乐会,都是将协奏曲安排在上半场,下半场则演奏交响曲。这场音乐会的安排刚相反,原因是所选奏的两首乐曲同是德奥音乐史上的两位巨人,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留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更是这两位巨人的作品中,至为独特不同,堪称是音乐中的妙品的乐曲,就分量和演出效果而言,采用现时的“颠倒”安排便更为合适。

原因是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是他九首交响乐曲中最不一样,最为“轻盈愉悦”的一首,勃拉姆斯小提琴、大提琴双重协奏曲的份量却有如是一首交响曲一样;即使以演奏时间来说,贝多芬的“第八”大概亦只是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三分之二的长度。当然,这两首经典作品能称为“妙品”,主要还是音乐本身能带出让人听来既有“美妙”,又有“绝妙”的感觉;不过,更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首音乐妙品的产生背景,都和两位作曲家的“八卦趣闻”有关呢。

〔上半场的音乐〕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
贝多芬在欧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贝多芬的生平创作可大概分三个阶段。 1782—1802年的创作早期,作品中仍可以看到与海顿、莫扎特的身影以及德奥民间音乐传统的继承关系,也开始显露出贝多芬创作部分个性特征。 主要作品有第一、第二交响曲、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八首小提琴奏鸣曲、六首弦乐四重奏、钢琴协奏曲中的三首等等。 1803—1812年的创作中期,是贝多芬的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完美结合的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都是这时期的作品。1813—1827年的创作晚期,也是成熟期,创作处于巅峰状态,写有第九《合唱》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最后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及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

幽默亲切回顾嘲笑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正是他为期十年(1803-1812年)的创作中期,开始进入晚期的作品。在这十年创作鼎盛期,贝多芬写下不少重要作品,如第三至第八,合共六首交响曲,第十八至二十六的九首钢琴奏鸣曲,第四至第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菲岱里奥》、《爱格蒙特》序曲等等。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首宏伟的交响曲,有如光辉绚烂的火炬,都是跟残酷的命运搏斗,战胜逆境,高唱凯歌的史诗。但“第八”不一样,是具有古典风味和交响曲内涵的音乐,但并非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感,而是平和的,对日常生活轻柔、舒畅和幽默的颂歌,充满了明朗轻快,带有贝多芬交响曲中少有的幽默和轻柔的微笑,好像回顾自己的经历,甚至有点在嘲笑自己过去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乐曲采用了十八世纪的音乐风格特点,基本调子带着诙谐,但却结合一些新手法,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充满亲切朴素特质,其中有维也纳圆舞曲、古老的小步舞曲,亦有带着戏谑性的回响。这在贝多芬音乐中可说是让人感到意外的“绝妙”音乐。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手稿所示,乐曲是1812年夏天在奥地利的林茨(Linz)完成。当时贝多芬探访他的弟弟约翰(Johann),其弟与女管家特蕾泽·奥贝梅耶(Therese Obemeyer)相恋,不听贝多芬的劝阻而和她结了婚,贝多芬当然很不高兴,后来他甚至将这位弟媳称为“暗夜之后”。至于在他这首第八交响曲中,会否藏有对这位弟妇的戏谑,便不得而知了。

到达山顶感受幸福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与第七交响曲都于1812年完成,且于同一个晚上在鲁道尔夫大公家中首演;首次公开演奏则于1814年2月27日在维也纳。贝多芬自己认为“第八”是优于“第七”的作品,因此首演未获得同等成功时,曾让他感到苦恼,并认为这是因为两首交响曲同场演出,带来的直接比较所致。 事实上,贝多芬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写作的这两首交响曲,甚至有人比喻为“孪生交响曲”,但两者性格相异,应属“异卵孖生”,第八交响曲规模较小,天真可爱,洋溢着柔和、纯清、宁静与愉快的感情。乐圣的九首交响曲中,这是唯一满脸笑容的小弟。

贝多芬写作此曲时已四十二岁,早已能够驾轻就熟,随心所欲地在交响曲的天地中奔驰。在此曲中,可以看到微笑、嬉戏,以及包容在深处的伟大心灵,是对传统交响曲更新、更高的模仿,但却无人可以再去模仿它。由于音乐单纯,不容许有太多的分解与修饰, 为此,这亦应是贝多芬九首交响曲中,演奏最为困难的一首。

贝多芬在写作第三、六、七这三首雄伟壮大的交响曲后,如释重负。为此,也就有人认为,他的“第七交响曲是向高峰攀登时的情景,而第八正是到达山顶时,感受幸福的状态。”

贝多芬在他的D大调弥撒曲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心中的声音将直接流进人们的心田”。这句话大概亦可用在他的第八交响曲,那亦应是从贝多芬心中溢出的音乐,那是宛如清泉般灌注于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妙韵。

第一乐章:活泼而生动的快板
海顿式音乐,基本按正统奏鸣曲形式写成,但也明显地冲破传统框框,经常可让人感受到力度和大胆的调性发展。整个乐章讲究均衡对置、节奏的循环重复,是明快而有朝气的颂歌,两个主题(一个F大调、一个D大调)都有温柔典雅特点,纯朴简炼,轻淡透明和声。乐曲开始的曲调便有莫扎特音乐般的纯朴美,第二主题尤为单纯,且有出人不意的移调进行和调性的奇幻连接,富有独创效果,当年是很大胆的设计,这两个主题的呈示和发展都较短促,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改由低音部奏出,第二主题则改了新的调子,尾声相当长。

第二乐章:诙谐的小快板
以诙谐性的小快板取代非传统的抒情慢板,以奏鸣曲形式写成,但省略展开部,有如复二部曲式。明显仿效早期古典音乐的精细节奏,以机械般节奏作为旋律进行基础。主要主题是戏谑式的卡农曲,第二主题更为欢愉。主要主题据说这是在为梅塞尔(Malzel,节拍机的发明人)所设的宴会中,贝多芬将此主题以一个卡农曲的形式即席演奏出来,并附有如下的词句:“塔一塔一塔、塔一塔一塔,亲爱的梅塞尔”。那时他们仍是很要好的朋友,但这段友情后来却因相互控诉而告终。这个曲调的伴奏很明显是模仿节拍机的节奏声音。

在这个乐章中,木管乐器采用轻微反复的和弦,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轻柔对话伴奏,描绘高雅悠闲、温柔纯真的意趣,效果清新可爱。结尾的大幅度力度对比,造成十分幽默的效果。这 是贝多芬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短的一章,但同时亦是至为优美迷人的一个乐章。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以庄严的古代风格写成的真正的小步舞曲,传统三段体结构,典雅的宫廷风格,在主题出现前接连六次反复的“踩脚”动机,迟钝笨重而不明确的线条,圆号、小号、定音鼓奏出猛烈音响,具有滑稽可笑的效果。小步舞曲主题下行音阶,优雅典丽;中段的曲调的伴奏为断音的三连音符,亦是整部交响曲中唯一的抒情乐段,也是以三样乐器演奏的真正的“三重奏”(Trio,现多非三件乐器,该词亦转了是“中段”之意),美妙的旋律进行和纤细的和声织体中,可以感受到纯朴的乐思,小步舞曲主题再现时显得更豪华富丽。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
速度极快,夸张地表达戏谑、幽默的特性,别具生命力和冲动力,是带有两个发展部和两个再现部的奏鸣曲式结构。开始的基本主题由小提琴奏出,突出、戏谑、幽默、欢快的特性中,带点震栗感。这个题构成的急速而又难以控制的音流,与稍后出现另一支短小动人,更为壮阔,仍是由小提琴奏出的曲调交替出现,形成欢畅和抚慰的互补效果。发展部主要是以基本主题的一部分来发展,尾声中三连音颇为突出。基本主题在同一个基本调性中相继出现五次,因此又接近十八世纪很多乐器作品终曲常用的回旋曲形式。主题每次再现都愈益辉煌富丽,和声和转调也出人意表,从而形成新奇的音响效果。终章显得特别幽默,在于拥有众多主题,其中由第一小提琴“咏唱”的降A大调基本主题,更是贝多芬交响曲中少见的动人音乐。

〔下半场的音乐〕

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
勃拉姆斯于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船坞区,父为低音提琴手,在汉堡歌剧院工作,生活清苦,月入仅糊口。小时候勃拉姆斯就跟父亲学习钢琴,年仅十二岁,便因家贫,要在船坞区水手酒吧做钢琴手,演奏庸俗音乐,在强烈酒精气味与浓臭香烟熏染的声色环境下生活了好几年。但虽如此,十六岁那年,勃拉姆斯仍能以钢琴家姿态登上高贵的音乐厅首次公开演奏。

刚刚二十岁,勃拉姆斯就与匈牙利小提琴家赖梅尼(Remenyi)开始在德国北部巡回演出,并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1907),经他介绍再敲开了他所崇敬的作曲家舒曼的家门,舒曼对他的作曲才华大为赞赏,邀请他住在自己的家里,把他看成是自己最疼爱的长子,抱病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中撰写文章,大力赞扬勃拉姆斯的作曲天才与敏锐感觉。舒曼夫人克拉拉(Clara Wieck)为著名之女钢琴家,克拉拉较勃拉姆斯年长十四年,二人感情笃真,相视如母子,而勃拉姆斯亦终身不娶,传为乐坛佳话。

1876年勃拉姆斯发表第一交响曲,1878年完成第二交响曲,不朽名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亦完稿,1880年至1885年间完成第三及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音乐很少狂热或者梦幻,追求的是清晰与自然,平稳的形式与浓淡和谐的管弦乐色彩是他的特点。他最大的嗜好是旅游,曾八次去意大利,且跑遍了欧洲,许多交响曲都在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的乡间创作出来。1896年勃拉姆斯到法兰克福参加了克拉拉·舒曼的葬礼后回到维也纳,变得更加衰老,1897年4月3日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修补关系挚友和解
勃拉姆斯这首双重协奏曲于1887年夏天,在瑞士贝伦附近壮丽的杜温湖畔完稿,同年10月28日在科隆由约阿希姆和豪斯曼(Hausmann)独奏,勃拉姆斯亲任指挥下首演。这首被认为是“困难的工作”与“不易成功”的乐曲,首演时随即博得一致佳评与欢迎,此后接连在世界各地演奏。

此曲的出版日期为1888年。1889年1月5日,本迪克斯(Max Bendix)和卓越的大提琴家赫伯特(Victor Herbert),在纽约一次音乐会中,将这首复协奏曲介绍到美国,由汤姆斯(Theodore Thomas)担任指挥。

勃拉姆斯写作这首双协奏曲的动机已不清楚。当年五十四岁的勃拉姆斯,已写作过三首协奏曲和四首交响曲,正倾心于巴赫和其他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也许因为这种爱好,才写作由两种以上的复数乐器担任独奏的,自古就有大协奏曲,十八世纪后半流行的协奏交响曲和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亦可以作为蓝本。

其实此曲原准备写成交响曲,后来变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双重协奏曲的直接原因,却是和他相知相交已三十多年的老朋友,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有着密切关系。勃拉姆斯是位专业的钢琴家,从小学的是钢琴,而不是小提琴,对小提琴演奏技巧不大谙熟,所以在创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过程中,请教了约阿希姆,首演时亦由约阿希姆首任独奏,可见出约阿希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事实上,两人在音乐事业曾经是紧密的拍档,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关系开始出现变化,特别是1881年,勃拉姆斯被卷入约阿希姆离婚事件中,站在其妻子的一面,自此便伤了感情,两位挚友关系疏远。

勃拉姆斯创作这首乐曲时,便希望借着这首新作品,和约阿希姆重修旧好。于是勃拉姆斯写了一封很客气的信,向约阿希姆求教,而约阿希姆也很高兴地给予帮助,这首原先计划写成交响曲的作品,便被慎重地改写成一首双重协奏曲,虽然要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但进行仍颇为顺利,这首协奏曲便成为两人和解的果实,难怪克拉拉·舒曼将之称为“和解的协奏曲”了。

堂皇气派高贵气质
勃拉姆斯熟悉巴洛克大协奏曲,然而,他却要以浪漫主义的精神复活这一传统体裁,而且还是一部带有助奏的交响乐,独奏乐器直接地融入交响的动机和主题中,和巴洛克的大协奏曲完全不同,独奏和乐队处于对置平衡的地位,乐队没有压倒性,独奏声部要突出技巧也困难。另外,这首乐曲具有“过分严肃的性格”,更贴近各个声部复调的结合和类似室内乐的内向风格。

勃拉姆斯这首双重协奏曲曾被誉为“完美的音乐联婚”,他精炼的作曲手法,圆熟的管弦乐配器,将小提琴和大提琴两种独奏乐器的精美协调,和管弦乐浑成一体。曲中洋溢着勃拉姆斯晚年特有的银浆流溢般的美感,以及堂皇气派与高贵的气质。 至于两件独奏乐器,都要求高度演奏技巧,管弦乐部分又具有交响曲的气魄,三者之间没有主属区别;为此,技艺卓越、乐感丰富,大家气脉相通的两位独奏家,和优异的指挥及管弦乐团合奏,相互配搭才能表现出曲中的美感与曲趣,是一首极为艰深,深具挑战性的乐曲。 为此,很多演奏家对此曲都敬而远之,该曲便较他另外三首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机会少很多了。

勃拉姆斯是德国乐坛“三B”(Bach,Beethoven及Brahms)之一,主因在于他能将巴赫及贝多芬二人之特质一炉共冶,华丽与纤细,雄壮与伟大兼备,他这首双重协奏曲亦正好具兼备这两种特质。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快板
奏鸣曲式结构。四小节管弦乐全奏出壮大的引子乐思后,立即由大提琴接奏的华彩乐段仿佛具有和好的象征意义,轰鸣的声部代表勃拉姆斯伸出友谊之手。此后插入暗示第二主题的木管抒情间奏,然后才堂堂地奏出开头暗示的第一主题。 不久弦乐器奏出强音的过门副题,再引导出由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这个用“加强的”(Marcato)标示的第二主题,勃拉姆斯引入十八世纪后半意大利作曲家兼小提琴家维奥蒂(G. B. Viotti)著名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些素材,这可是三十多年前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都喜爱的音乐。为此,便有人认为,此处正显示出勃拉姆斯期望恢复与约阿希姆之间的友谊的心情。不久,管弦乐的呈示部,就在小提琴奏出的小结尾主题上结束。

至此,独奏乐器才登场,由独奏小提琴开始奏出第一主题的变型部分,这虽然可以看作是古典乐派协奏曲的“独奏呈示部”,但也可以视为发展部的开始。不久,独奏小提琴又奏出新的三连音曲思。当独奏大提琴再现第二主题后,就进入发展部,过门的副题、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素材,都加入复杂绚丽的展开中。此后在管乐全奏的第一主题原调反复时,进入再现部,作了变化的反复结尾,也以展开风格处理。两件乐器在这个乐章中多次切入都设计得精巧恰当。

第二乐章﹕行板
如歌的行板,优美的歌谣乐章,用三段体作成。在圆号和木管的两小节引子后,小提琴和大提琴齐奏出歌谣风的主题,具有弦乐器典型的张力感和优美的旋律,两件独奏乐器常相距一个八度演奏。中段转成F大调,悠扬的旋律,由木管和独奏小提琴接连唱出,再和独奏大提琴以二重奏进行。牧歌风舒畅的气氛中,不难感受到勃拉姆斯晚年寂寞的心境。

第三乐章﹕不过分的活板
奏鸣曲回旋曲结构的终章,由独奏大提琴轻巧地奏出匈牙利风的主题,经过乐队以全奏方式将主题强而有力地反复后,出现C大调民谣风的第一副题,经回旋曲主题的再现,接到附点节奏的雄壮的D小调第二副题,由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齐奏出来。在再现部中,副题都被移调到A大调上,副题的前后,每次均反复奏出节奏风的回旋曲主题。在这个乐章中,弦乐演奏的专业技巧被充分发挥。

撰文: 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19时15分于音乐厅大堂设音乐会前讲座 主讲:于萍(广州交响乐团大提琴声部首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