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8-05-20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120
曲目

乐季音乐会17
2018.5.20(星期日)20:0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唐·库普曼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F大调《水上音乐》第一组曲,HWV 348
1.序曲
2.柔板与断奏
3.快板
4.行板
5.急板
6.咏叹调
7.小步舞曲
8.布列舞曲
9.角笛舞
10.有节制的快板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皇室烟火音乐,HWV 351
1.序曲
2.布列舞曲
3.西西里风格
4.欢庆
5.小步舞曲 I 和 II

—— 中 场 休 息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
1. 活泼的快板
2. 如歌的行板
3. 小步舞曲,小快板
4. 很快的快板

*演出者部分机票费用由PAFNL赞助
logo1

*本次演出获得interlude.hk的支持
logo2

导赏

亨德尔VS莫扎特
亨德尔(Handel, 1685-1759)逝世时,莫扎特(Mozart, 1756-1791)才四岁,加上莫扎特生于故乡萨尔兹堡,和早已移居英伦海峡另一边伦敦的亨德尔,自然无缘相见。事实上,这两位西方音乐史上居于德奥音乐宗师地位的作曲家,尽管相互的人生轨迹有几年重叠,但他们的音乐却截然不同,分别代表了巴洛克和古典两大乐派。为此,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和下半场的音乐在风格上便形成巴洛克音乐和古典乐派音乐的鲜明对照,欣赏时亦有不同的取向。

上半场亨德尔的两套组曲,都是在十八世纪达到顶峰时的“复音音乐”,那是以对位法作曲,在协和的原则下,于各个声部参差进行两个或以上之独立性旋律曲调的音乐,重视“横”的关系,但各声部重叠仍会产生和谐效果。下半场莫扎特的交响曲却是被赋与丰富和声后出现的“主音音乐”,音乐结构形式是和声式的,乐曲大部分有一个形成中心的旋律曲调,别的声部根据和声组织奏出伴奏作为支持或陪衬,形成和声拱托效果,支撑旋律进行,以“直”的关系构成。

“主音音乐”的欣赏焦点自然放在作为乐曲中心的旋律曲调,但欣赏主要是以对位法“复音音乐”写成的亨德尔的组曲便应以对位法的原理去欣赏,将注意力集中去跟随各个声部的流动去向,各声部的重叠效果;各个声部,或各个乐器如何各自发展,又如何巧妙地穿插交织,同一个曲调旋律怎样由不同的乐器、声部模仿引接,便可以听出丰富的乐趣。

上半场的乐曲,是亨德尔移居伦敦,开始成为“英国人”后所写的作品,《水上音乐》(Water Music, 1717)成为他立足异国之地的踏脚石,《皇室烟火音乐》(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1749)则是让亨德尔声名更为响亮,音乐生涯处于高峰期的作品,相同的都是安排在户外演出的音乐。下半场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则是莫扎特自萨尔兹堡移居维也纳后,人生已走到最后一程所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当时莫扎特在生活上虽然处于贫病交逼的困境,不仅创作力无比鼎盛,还写出充满乐观精神与活力的音乐,与上半场亨德尔的音乐互相辉映!

〔上半场的音乐〕

关于亨德尔和他的音乐
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Halle),是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巨匠。十七岁便在哈勒当地的大学学习音乐与法律。念了大学一年,便离开哈勒到了汉堡。1706年,最初的两部歌剧在汉堡上演之前就到了意大利。他在意大利三年,往来于佛罗伦萨、罗马与威尼斯,接受大主教与王储赞助,积极创作。赞助者当中,有些英国人对他十分赏识,力邀他前往英伦一展所长,同时汉诺威的选侯(Elector of Hanover)也希望亨德尔能接任宫廷乐队队长职位。几经波折后,1712年亨德尔决定移居英国,随即受宠于爱好音乐的安妮女王(Queen Anne),并获终身俸禄,让他可专心创作,这段汉诺威历史后来却成为他创作《水上音乐》的背景。

亨德尔是位多产作曲家,一生创作大约四十多部歌剧,三十余部神剧,康塔塔一百余部,全是世俗康塔塔。管弦乐除了《水上音乐》与《皇室烟火音乐》外,还有管风琴协奏曲、大协奏曲、序曲、组曲与舞曲等。

亨德尔和巴赫,共同建立了壮观的巴洛克音乐,他的作品风格,颇为宏大,跟巴赫倾向纤细的技巧,正好迥异。亨德尔从当时盛行的复音音乐,开拓到以和声为主的主调音乐。他的音乐,具有意大利式流畅的旋律,与极富戏剧性的表现力。在这场音乐会上半场演出的《水上音乐》与《皇室烟火音乐》,不仅原来都是为在户外演奏而创作的音乐,随着音乐更流传着充满趣味的轶事。

亨德尔:F大调《水上音乐》第一组曲,HWV 348
亨德尔这套著名的管弦乐组曲,曾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轶事。1715年夏季,英国国王乔治一世(King GeorgeⅠ)在泰晤士河上举行盛大船上乐游会时,靠近国王御舫旁的船上,传出美妙音乐。国王闻乐大喜,垂问旁人:“谁人的音乐?”克勒曼男爵答道:“是亨德尔,他因有违圣恩,耿耿于怀,特在这次船游会上,演奏新曲助兴。”乐曲奏毕,国王大为高兴,大加赞许,传令召见,尽释前嫌,并加赠年俸云云。

轶事的背景便是亨德尔自1709年担任汉诺威选侯(Elector of Hanover)的宫廷乐长,休假前往伦敦,上演其歌剧作品,由于名噪一时而留在英国,但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没有子女,由近亲德国汉诺威选侯继承王位,改号乔治一世。这时亨德尔尴尬万分,自愧开罪选侯于先,无颜谒见新皇。幸得克勒曼男爵与柏利顿爵士献计,在船游会上演奏新曲。此后亨德尔终生居留英国,为英国乐坛尽力。

根据英国文献,事实颇有出入,原来亨德尔在船游会之前,已获国王宽恕,并已回到宫廷充任宫廷作曲家之职。这部音响富丽,构思宏大的室外管弦乐曲,大部分确是为皇上的船游会而作,且船游会的正确年月,亦是正式首演的日期,应是1717年7月17日的黄昏。考据结果,当时所演奏的,只是今日传下二十曲中的一部分。亨德尔亲笔原稿,及1733年出版的乐谱(1725年已出版一部分)看来,这些管弦乐曲,先后分三段时期写作,即1717年以前,1717年与1736年。最后一批曾在乔治三世与德国萨克森公主联婚时演奏。1955年出版的英国哈列版(Hallische简称HAA)的亨德尔作品全集中,就照这写作分期,分为三个组曲,包括F大调(圆号)、D大调(小号)与G大调(长笛)三种调性;采用的乐器一般有长笛、短笛、双簧管(2)、大管、圆号(2)、小号(2)、弦乐及数字低音(古键琴),但经常会增加人数。

当年《水上音乐》组曲的亨德尔手稿已散失,现时演奏的大多是后人整理的各种不同版本,包括有采用现代管弦乐法改写,英国人汉米尔顿·哈第爵士以六首乐曲组成的现代版。此外,十九世纪亨德尔研究权威专家,德国著名音乐学者克里桑德(Friedirich Chrysander, 1826-1901)在德国亨德尔协会(Handel – Gesellschaft)出版的105卷亨德尔全集,《水上音乐》便被分成三套组曲:F大调第一组曲编号HWV348,D大调第二组曲编号HWV349和G大调第三组曲HWV350。

亨德尔这部管弦乐作品,因要在广阔的河上与碧空下演奏,所以特别加强管乐器,以产生宏大的音量与华丽的音色。据说首次在船游会演奏时,乐团人数就有五十人左右。这些音乐,有时由弦乐和双簧管合奏,有时由长笛、圆号或小号交替演奏,情调至为热闹;到终曲时,即动员所有乐器合奏,产生灿烂壮丽的效果。全曲以组曲的形式,由各种舞曲或曲调配搭而成,其中以圆号和小号的音响最为光辉。

现时演奏《水上音乐》组曲大多是采用较小型配器的乐团,安排于室内演奏,各曲的编排次序亦经常会按需要作出各种不同排列顺序,本次音乐会演奏的是F大调第一组曲编号HWV348。

1.序曲。4/4拍子,以大协奏曲风格写成的法国式序曲,开始是典雅华丽的极缓板,进入快板主部时,两把独奏小提琴奏出活泼生动主题,再由独奏群与乐队全奏交替进行。
2.柔板与断奏。3/4拍子,过门式音乐,在弦乐和弦的拱托下,双簧管奏出抒缓优美旋律的曲调。
3.快板。3/4拍子,在弦乐合奏下,突出两支圆号独奏的壮丽且激烈的音乐。
4.行板。4/4拍子,木管组与弦乐奏出,不同音色对照的安详音乐。(这段“行板”奏完,很多时会再接奏回第三段“快板”才进入下一段“急板”)
5.急板。还是以两支独奏圆号为主,和乐队交替作对照性演奏,富有生气。
6.咏叹调。是指器乐曲中,不具舞曲性格,而旋律性较强的音乐,这段双簧管、圆号、弦乐合奏的行板,二段曲式,庄严且有华丽感的弦乐旋律。
7.小步舞曲。以双簧管、圆号、及弦乐合奏,三段曲式,主题节奏颇为爽朗,圆号相当活跃,中段速度变得较平缓,与前后两段形成较鲜明对比。
8.布列舞曲。双簧管、大管、弦乐合奏的快板舞曲音乐,以飞跃音程作成的曲调,前后共反复三次,先是弦乐,再是双簧管,最后全奏。
9.角笛舞。十八世纪英国水手的古老舞曲。双簧管、大管及弦乐合奏,强弱交替的快板音乐,富有活力、曲趣、生动欢乐的舞蹈节奏性音乐。
10.有节制的快板。全乐队演奏的明快音乐,主题不断以不同组合的乐器反复出现,最后以有力的全奏和弦结束。

亨德尔:皇室烟火音乐,HWV 351
《水上音乐》首演三十二年后的1749年,亨德尔在英伦的名声地位如日中天之时,《皇室烟火音乐》面世。事缘英国参与的长达十年的奥地利王位争夺战,在1748年10月终于落幕,英国为庆祝战功和艾克斯拉沙佩勒(Treaty of Aix-la-Chapellein)条约的签订,于翌年4月27日在伦敦绿园举行烟火晚会祝捷,皇室钦定亨德尔为此庆典创作音乐,于施放烟火时作为背景音乐,由亨德尔亲自担任指挥演出。庆典场地由剧场设计师赛凡多尼(Servandoni)负责搭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背景建筑,乐团则在拱门下方的特制舞台演奏,施放的烟火则由知名哲学家约翰·西奥菲勒斯·德萨吉利埃的儿子汤马斯·德萨吉利埃负责设计,但那场焰火晚会却搞得很糟糕,燃放烟火时居然发生了火星飞溅,烧掉帐篷,舞台布景着火的意外,典礼被迫提早收场,烟火表演没有顺利完成,幸好亨德尔的音乐引起极大轰动,一举获得成功,得以流传下来。

同样流传下来的是相关的“轶事”。话说早在正式演出前六天,即已于4月21日,在泰晤士河南岸的沃克斯霍尔花园举办了一次全程彩排,当时已吸引了一万二千人前往现场观听,车水马龙,热闹非常,然由于人潮庞大,以致通往南岸的交通要道伦敦桥出现坍塌现象要封桥进行紧急维修,涌往彩排会场的马车队塞在桥北动弹不得,伦敦桥足足有三个钟头,没有一辆马车通过,成为伦敦历史上首次交通堵塞事件的记载,这可是音乐让交通瘫痪的实例!这套壮大热闹的音乐,因为露天演出,加上演出音乐需要与烟火礼炮抗衡,因此演出乐器及人员数量相当壮观,据传首演时有一百多位乐手演奏,由于在创作前英王要求在这部作品中不要出现提琴,所以当时没有用弦乐器,全用音量宏亮的管乐器演奏,以期产生雄壮富丽的音响效果。 但根据《皇室烟火音乐》总谱记载,乐器编制包含:24支双簧管、1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9支小号、9支圆号、3个定音鼓,和未标数量的弦乐器,与历史记载中的乐器数量,显然有差距,若史册记载为真,百件乐器的安排,可能是亨德尔视首演现场状况而做出调整。同时,后来修订时,亨德尔亦执意加入弦乐器。这种大编制乐队的配器在当时非常罕见,可谓史无前例,可见出亨德尔成熟的配器功力。

《皇室烟火音乐》在喜庆场合演奏,亨德尔在创作手法上并未强调复杂的对位技巧和严谨的结构,尽管亦以复调织体为主,但亦偏重旋律与和声,主调性大大加强,结构也比较自由,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即兴性。

《皇室烟火音乐》由六个乐章组成,整体风格辉煌、壮丽。
1.序曲。篇幅较长,长约七、八分钟,分为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乐曲开始便是华美的富丽堂煌感觉,气势十分恢宏,然后才带入以管乐主导的传统赋格快板主部,以不同乐器的对比重叠,和复杂的织体展现出饱满的活力,然后再回到慢板及赋格快板主部。
2.布列舞曲。带有明显德国风格,短小精悍、轻松愉快的舞曲,二部曲式,和第一曲有着鲜明的对比,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品。
3.西西里风格。亦被称为《和平》,这因全曲充满着安详、和谐的气氛,予人宁静舒缓感觉。
4.欢庆。快板,二部曲式结构,一如标题,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欢乐明快的主旋律,以铜管主导高奏出富有活力的音乐,充满欢欣悦的激情,让人想象着烟火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景象。(此乐章使用了所有管乐器与弦乐器,原来的乐谱上写着小提琴演奏双簧管声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大管声部,中提琴则演奏中低音或低音声部)
5.小步舞曲I和II。如今通常习惯将这两首小步舞曲连续演奏,合并为一个乐章。第一首是典雅的法国式小步舞曲,第二首小步舞曲有如开始的序曲般华丽辉煌,颇有首尾呼应的效果,中段稍为抒缓,很快华丽辉煌的光彩更为高涨,带入高潮将全曲结束。

〔下半场的音乐〕

莫扎特人生中最黯淡时刻的伟大音乐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是莫扎特晚年三大交响曲中的压卷之作,亦是莫扎特最后一首交响曲,是他篇幅最宏大,演奏时间最长,在交响乐登上顶峰,最高成就的作品,但这却是诞生于这位天才作曲家人生中最黯淡时刻的音乐。

莫扎特人生的最后一程,遗骸被胡乱地弃置于集体共葬的公墓,甚至其确切葬身之所,至今仍无法考证出来。音乐天才总是与贫穷为伍,潦倒穷困一生,然而莫扎特生前手头经常拮据,却非社会对他的亏欠,原因是从很多确证的数据显示,都在在证明莫扎特的收入,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来说,应该已是不错的了。

早在1976年,音乐评论家Uwe Kraemer博士于德国音乐杂志《Musica》上,便发表了一篇研究莫扎特生平的文章《谁使莫扎特饥饿?》他根据各种可靠的资料,列出了一份莫扎特生前收入与支出的明细表,结论是莫扎特的收入,虽不及维也纳综合医院院长(年薪为3,000 Gruden)但却远超过医院中的外科医生(年薪1,200G,大约值现时人民币十多万元)。他定居维也纳后,不少贵族子女求教习琴,二十六岁那年,在他给父亲的信中便曾透露,他给每个学生一个月上十二堂课,收费六个Dokate,约为人民币2,300元,(每堂课约200元!),一个月的收入较做宫廷风琴师高三倍。除教琴外,演奏、作曲和出版都有收入,他与克莱门蒂(Clement)为约瑟二世作御前钢琴比赛,一场便获赏金200G(约人民币17,000元)。1784年的收入更达高峰,他举办预收订金的钢琴演奏会,174名皇宫贵族,各付六个Florin,合共收入1044F,相当于88,000多元人民币!在创作上的收入,虽然不及他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那样丰裕,但亦属不少。不过,他晚期所写的三大交响曲并未为他带来分毫收入亦是事实,但其大多数作品所获作曲费之高,相信使今日不少作曲家亦为之羡慕。以当年的社会状况,莫扎特的收入实在已是高薪人士了。

克里米尔(Uwe Kraemer)博士经过详细研究整理,证实了莫扎特的贫穷潦倒,却非怀才不遇,且不能说当时的社会对他有所亏欠。他逝世后欠债几乎达3,000G,约为二十六万元人民币,钱到哪里去了?在《谁使莫扎特饥饿?》一文中的细心求证,从多方面的证据证明莫扎特是个赌徒,热衷于玩牌、撞球和九柱戏(类似现在的保龄球),赌博使他赚回来的金钱不断流失。加上夫妇两人挥霍无度,贪玩嗜游,且对衣着饰物极为讲究,囊空如洗,亦要举债购下心爱衣饰的浪费癖好,这就更是在史实中清楚记录下来的事。因此,无论莫扎特是否赌徒,他的贫穷潦倒,实在并非他的音乐,他的演奏不卖钱,而是不善理财,生活放任,赚得不少金钱仍然贫穷缠身是一个悲剧。

此外,莫扎特经常酗酒的习惯,亦使他死前几年陷于情绪波动及抑郁,他于1790年写给富商普切伯格的书信中,便充满着慢性抑郁,“黑色思想”和头痛等字眼,他的亲戚还留下莫扎特在后期不能自己穿衣,因右手不能协调的记录。不过,很显然地,他的音乐才能在生命的终段也没有受到损害,刚好相反的是,他在1791年还完成他其中一出最伟大的歌剧《魔笛》,在他逝世前三年,还写下这部《朱庇特》交响曲,不过,任何人在这部伟大交响曲中,都难以感受得到这位音乐天才当时处于贫病交逼的困境!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K.551
莫扎特于1788年8月10日完成这部最后交响曲,是一座里程碑。这座里程碑被称为“朱庇特”,这是古罗马神话中诸神之首,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以之象征该曲具有超群的英雄力量,既超脱莫扎特前两部交响曲中隐含的忧愁和悲剧性情绪,乐曲的中心便是英雄气概!乐曲的精神是通过戏剧性的展开,将抒情、诙谐和庄严等多种情绪结合,成为对生活热切追求,和勇往直前的力量!不过,《朱庇特》的名字并非莫扎特所取,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一是1819年英国乐评家约翰·克莱默的评论所加的美名,另一来源是德裔的伦敦乐团经理人兼小提琴家约翰·彼得·萨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大约在十九世纪初将该曲改编作钢琴曲时所加上。

无论《朱庇特》之名何来,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辉煌巨作,情感的表达较他过去任何一部交响曲作品都远为深广。曲中的强弱对比,明暗色彩对照,接近一些想象中的歌剧场景。《朱庇特》可说诞生自莫扎特创作力无比强大的时候,这是1788年夏天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完成的三首交响曲的最后一首,第三十九号在6月26日完成,第四十号在7月25日;同期还写了两首钢琴三重奏,一首钢琴奏鸣曲和一首小提琴小奏鸣曲。

《朱庇特》交响乐曲没有引子,但却有长大的尾声部分。该曲在莫扎特在生时有没有演出过,一直没有办法证实。该曲的编制除弦乐五部,木管有长笛和两支双簧管,和两支大管;铜管有圆号和长号各两支,还有定音鼓。与第二十九交响曲一样,四个乐章中有三个都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来创作。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4/4拍子
删去了当时古典交响曲惯用的引子,直接从呈示部切入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包含有两个对比因素。一个由乐队全奏出强而有力的主音和三连音上行结合的音型,进行曲节奏,庄严而英勇,由乐队全奏;另一个温柔安恬。由小提琴奏出,清澈明亮,纤细的音色在弱奏下轻盈安谧。整个主题陈述,和弦饱满,它的附点节奏,下行滑音和不断增加的力度,犹如充满英雄气质的进行曲。副部主题明朗抒情,悠悠的长音与轻巧的顿奏,带有春天气息。呈示部的结尾出现新的、独立的旋律,基调与副题相一致。发展部建立在呈示部结尾处新的旋律和主部主题的基础上,作出分解和调性的转移发展,带有英雄性和戏剧性。再现部重现呈示部各个部分,整个乐章散发着英雄的崇高气氛。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奏鸣曲式,3/4拍子
“如歌的行板”是莫扎特很少采用的标记。在安谧平静的进行中出现典雅肃穆的有力主部主题,以大跳和符点节奏,造成动力感和特殊的音乐魅力,不间断的音响流动伴随着急剧变化的力度,具有不断求索的力量。切分节奏的连接段,带出真挚、纯净、明朗的副部主题,抒情性曲调,充满真挚明快,满怀幸福情感,甜蜜得令人无法承受。短小的发展部带有不稳定因素,着重发展两个主题间连接部的旋律,将乐曲推上最紧张、最悲壮的情绪,再现部的结尾将乐章主要主题又一次再现。整个乐章充满戏剧性,又不失抒情意味,歌唱性减弱了,但戏剧性加强,很有点苦乐相交,难以言传的韵味。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3/4拍子
虽是传统的小步舞曲,这却是十八世纪所有交响曲中最具交响乐风格的小步舞曲音乐。第一个乐句是四个呈半音下行的音符,这乐句始终伴随整个乐章,主题以下行半音进行和轻盈跳跃的顿音结合,带有谐谑曲性质,较轻松自如,感觉亲切。中段不规则的节奏,虽亦富有谐谑性,但却是一段优美的间奏音乐,雍容高雅。整个乐章中虽有些动力性发展,也有深沉音调,基本上仍然是轻松愉快的过渡乐章,为末乐章的出现作了铺垫。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2/2拍子
全曲的重心,与第一乐章呼应,将英雄性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如是胜利凯旋的喜悦,效果辉煌。采用奏鸣曲式与三重赋格曲的综合结构,称为“赋格终乐章”,这并非纯是巴赫式的赋格,而是奏鸣曲式范围内应用赋格方式写成的乐章。“赋格式呈示部”有五个声部,主部主题明快开朗,由四个长音开始,再接上连串富有冲击力的音调,充满勇敢自信精神。四个长音与格里高利圣咏的音调很相像。两个副题,一个铿锵有力,有如号角的召唤,另一个轻盈活泼,由弦乐器奏出。主题与两个副题构成一个赋格段作为主部与副部之间的连接。副部主题直接用复调手法写成,柔媚富有个性。

发展部极为雄壮,奏鸣曲式展开的原则与赋格曲的发展交融并存,将呈示部的四音符主题和音阶作出各种变形和展开,徐缓地沉思,同时探索着向新调转移,突然激情迸发,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有时在一个方向上开始又在另一个方向上继续,用复调的手法展现出宏伟的构思,纵错复杂的线条编织成巨大的声浪,尾声所有主题按两重对位和三重对位方式同时结合,动用复调音乐的各种手法,在浓密的织体中展示出非同凡响的英雄气概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