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8-11-02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605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4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18.11.2(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余隆
钢琴:黎卓宇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48
1.小奏鸣曲式的小品
2.圆舞曲
3.悲歌
4.终曲(俄罗斯主题)

—— 中 场 休 息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
1.非常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
2.朴素的小行板
3.热情如火的快板

钢琴:黎卓宇

导赏

柴科夫斯基血肉经典
柴科夫斯基两首百听不厌的经典组成这套必然会让人难忘的节目。他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四段(乐章)音乐各有特色,第三段(乐章)音乐《悲歌》,更是经常独立出来演奏,带有戏剧性的名曲;而他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B小调钢琴协奏曲,具有强大的热情和激情,散发出无比的感染力,成为他最通俗,最受欢迎的其中一部作品。

有人说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能广受欢迎,源自他的乐曲中,总会有不绝如流,让人一听难忘的美妙旋律,这种说法未尝没有道理,这场音乐会的两首乐曲便是例子。其实,难忘旋律的确是不容易创作出来,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美妙旋律却是极多,但并非所有具有美妙旋律的乐曲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只有那些具有血肉的作品,才能让人听到后会共鸣、会感动;这次演奏的两首作品能成为他的经典代表,便在于曲中有血有肉,他的弦乐小夜曲中的《悲歌》能动人至深,亦在于其中的血肉最浓呀!

〔上半场的音乐〕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48
器乐小夜曲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曾广泛流传,多是明快、欢乐,由多段音乐组成的组曲,演奏的亦多是小规模的乐队,或小组,且多在露天演奏,是当年广受欢迎,具有典雅、美丽特性的娱乐性音乐,一般内容并不深刻。柴科夫斯基这部弦乐小夜曲,亦是根据十八世纪古典主义风格来创作,基本上亦是明快欢乐的音乐,但更为纯真、鲜明,而且变化多姿,只以弦乐队的组合来演奏,但在作曲家富有技巧性的编配下,却能创出既有透明、精致,又有炫目光辉等众多感情变化的多样色彩,和一般的室内乐性质很不相同。柴科夫斯基生前更特别指明,演奏这部作品的弦乐队编制越大,就越能演奏出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效果和意图。

根据数据显示,柴科夫斯基原来是意图要将这部作品写成一部交响曲或弦乐五重奏,但在前三乐章写好后,却将之称为弦乐组曲;后来整部作品完稿时,才定名为C大调弦乐小夜曲。

仿如是小型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由四段乐曲组成,其中《悲歌》具有一般组曲罕有的饱满情感及戏剧性,仿如就是一部小型交响曲一样。就整部作品的建构组合来说,更接近组曲形式,但各首乐曲尽管都如组曲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全曲在调性关系上,特别是在开头和最后两首乐曲的主题联系上,却还是紧紧相扣,相当完整统一,有如一个整体。

第一乐章:小奏鸣曲式的小品
省去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结构。每一个主题在呈现后即时作出广泛展开。这个乐章柴科夫斯基曾坦言是仿效莫扎特的乐曲而作,音响纯净,和莫扎特的音乐极为相近。开始时一段慢引子,听来庄重、堂皇而崇高,节奏从容不迫,每一个和弦都被特别有力地处理,加以强调。这个引子不但用来作为这个乐章的结束,也用来结束整部作品,使全曲得以保持连贯和统一。

乐曲的基本主题开始是全乐队全奏的温柔抒情呼喊,然后变成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之间,像回声一样的呼应。乐曲第二主题娇媚、优雅,但任性地游荡,经过连接段的关系小调转入属调上,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伴奏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断续拨弦音响。在这个主题的发展中,音乐的力度不断增强,这同样具有莫扎特音乐特点的影子,音乐显得特别纯净、透明,像阳光一般明亮,完全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安逸神态,活现了莫扎特音乐的色彩。

第二乐章: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和随后的《悲歌》,是整个作品的抒情中心。这首圆舞曲有如田园诗一样安逸,洋溢着生活朝气,结构也极雅致。基本主题的旋律婉转流畅,具有非常迷人的美感,由第一小提琴温柔且优雅地奏出,其他弦乐器则以非常简单的、典型的圆舞曲和弦伴奏。

这主题的进行中出现一段无伴奏小提琴二重奏,像是对这段抒情的感情作出的倾心和陶醉响应。稍后这个主题转由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复奏,而第一小提琴则用轻快飘逸的乐音去拱托,丰富它的进行。乐曲中段很短,实际上只是运用基本主题的个别音调构成的一个小插段,音乐色彩有时有点暗淡,好像出现片刻的阴彩,又像是阵阵凉风袭来。这插段之后,基本主题再现,音乐更为鲜明、光亮,最后在典雅的尾声中,采用了个别音调的呼应作为结束。

第三乐章:悲歌
这是整部作品中时间最长,予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乐章,常作为一首独立的乐曲单独演奏,亦常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器乐曲。整个乐章亦可视为是一首没有歌词的圣咏合唱,所有声部的进行都极为流畅。除个别短小的穿插段落,全曲都用大调写成,感伤的色彩由基本主题本身及与其对置的音乐带出。乐曲引子主题是《悲歌》的首个音乐形象,缓慢、严峻,含有脱俗色彩,又具有内在张力,让人明显地感到步步高升的旋律进行,以及音量的连续增强。

《悲歌》的第二个主题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浪漫气质的抒情如歌旋律,激越、冲动、充满着热情的苦恼。主题旋律只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其它的乐器用简单的和声音型伴奏,像是衷情的倾诉,和动人的歌唱一样。这个抒情主题和引子主题的对比,是活生生的内心感情与冷漠的现实对照。抒情主题发展变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的热情对答,一层一层地推向特别紧张,带有力度的高潮。随后这个主题转由中提琴奏出,然后又是小提琴与大提琴充满激情的二重奏。不过,这股激情动力很快消逝,只余下第一小提琴孤零零地奏出转折的乐句。在一个休止后,引子主题重现,多了点悲壮、紧张、叹息和振奋的音调。最后一段尾声为整个乐章的发展作结,乐曲仍在大调上,但却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最富悲剧性血肉的其中一段。中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的抒情主题具有消极、悲戚的特点,而用作拱托的小提琴音型,则仿如是尖声的哭泣。最后引子很快地出现,随即便消失在空幻的泛音之中,引子主题便像回忆的幻影般,将全乐章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俄罗斯主题)
终章以俄罗斯民间舞曲主题为基础,有如是一幅民间节日舞蹈色彩鲜艳的风俗图画。采用奏鸣曲形式结合自由变奏写成。开始一段缓慢引子来自民间歌曲《在草地上》的主题音调,从巴拉基列夫收集的民歌集中选出,全部乐器加上弱音器演奏,从小提琴到大提琴仿如合唱声部般先后进入,带有沉思细想的感觉。

抒情的引子接近结束时逐渐形成乐曲第一主题的胚胎,但二者关系却完全是对比性,以悠缓歌曲去衬托随后出现的舞蹈性基本主题旋律。基本主题也是从巴拉基列夫同一部民歌集中选出,民歌原名《在青苹果树下》,近似民间的特雷巴克舞曲,旋律爽快、奋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其他乐器以和弦式伴奏。这个主题有主导作用,始终保持原来的特点,但又通过不同乐器声部的传递,和新的伴奏来不断变换色彩。乐曲第二主题转入降E大调,较前一主题更流畅、更谐和,同样是舞蹈性旋律,先由大提琴奏出。发展部中,开始是两个主题的对位结合,第一主题活跃的节奏贯串整个发展部,好像是描绘民间嘉年华般的图画。主题再现后,音乐减慢并完全停顿……忽然音响强烈地引入第一首乐曲的缓慢引子的部分音调,整个终曲最后还是以基本主题构成的尾声结束,速度特别急速,仿如是典型的特雷巴克舞曲,风驰电掣的跑车一样。

〔下半场的音乐〕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最为人熟悉的作品(或之一),更是最通俗,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乐曲中具有强大的热情和动力,散发出无比的感染力。这首乐曲创作于1874年底,1875年2月21日配器完成。他在1874年11月10日写给弟弟莫杰斯特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到了降B小调协奏曲:“我很想创作一部钢琴协奏曲。”其后一个月里他写给他弟弟的其他信件又透露:“现在我完全浸在创作钢琴协奏曲中。我尤其希望鲁宾斯坦能够在音乐会上演奏它。整个创作进展非常缓慢,而且一点也不容易……我得绞尽脑汁才能想出钢琴乐句。”到12月中旬的信中又说:“我一刻不停地创作这首协奏曲,必须在这个星期内完成。”

曲折的面世过程
柴科夫斯基的三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完成后被当时著名的俄国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1835—1881)批评为一首不能演奏的作品,第二号被认为野心太大,后来被许多人修改。还有第三号,只完成了第一乐章就撒手人寰,可以说是好事多磨。

第一号协奏曲于1875年1月2日初步完成,但乐队配器仍未写,如此匆忙,是因为柴科夫斯基希望能在1874年圣诞节前夕弹给著名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听;鲁宾斯坦平素对音乐艺术界一切有价值的新事物都十分敏感,这一回却持否定态度,对作品作出无情批评,几乎不近情理的贬责,据说柴科夫斯基非常生气,删掉献给鲁宾斯坦的词句,改题献给德国著名钢琴家汉斯·冯·彪罗(H.Von Bulow, 1830—1894)。

彪罗对这首协奏曲题献给他大为高兴,立即认真研究、练习,并用法文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给柴科夫斯基,表示感谢,还大加赞美,更为重要的是,他立刻将这首协奏曲带到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首演,大获成功,尤其终章,倍受欢迎,指挥是本杰明·约翰逊·朗格。

十九天后,圣彼得堡举行了俄罗斯首演,钢琴独奏为克劳斯,指挥为纳普拉夫克,但却因速度过快失败。不过,莫斯科12月3日的首演却大为成功,钢琴独奏是塔涅耶夫,指挥则是当初毫不留情作出抨击的鲁宾斯坦。他于三年后开始以钢琴独奏家身份,在巴黎及欧洲其他城市也演奏这部协奏曲,同样受到热烈欢迎。这首协奏曲在柴科夫斯基生前已广泛流传,欧美各种类型的钢琴家经常演奏,他也经常将之列入自己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多次亲自指挥。

“私隐密码”贬斥真相
当年鲁宾斯坦对这首协奏曲不近情理的贬责,是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事。生于列宁格勒,以德国汉堡为家的钢琴家安德烈·霍蒂夫(Andrei Hoteev),在细心查考过各种历史纪录和音乐档案后,认为每一首柴科夫斯基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都有“私隐密码”,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也不例外,其中便藏有柴科夫斯基当年一段“流产”的婚约,和导致鲁宾斯坦贬斥这首协曲的原因。

话说柴科夫斯基在1869年夏天和法裔意大利女歌唱家德西蕾·阿尔托(Desiree Artot de Padilla)订婚。 既是柴科夫斯基上司,又是朋友关系的鲁宾斯坦知道此事后,私下告诉阿尔托,柴科夫斯基是同性恋者,阿尔托大为惊讶,一声不响便离去,两个月后,还跟一个葡萄牙男中音结了婚。 大家都以为柴科夫斯基把这件事淡忘了,谁知五年后的1874年圣诞,柴科夫斯基将快完稿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一个私人场合演奏给鲁宾斯坦和一些宾客欣赏,鲁宾斯坦立即从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听出柴科夫斯基的心意﹕“D flat 、A”。“D flat 、A”的德文写法是“Des A ”,那岂非就是“Desiree Artot”缩写吗?!

在第二乐章中间,柴科夫斯基还直接借用了1869年阿尔托唱了多次的法国香颂(chansonette):《我们必须游戏、跳舞和欢笑》的歌调,在曲中以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很明显地暗示柴科夫斯基仍然很怀念阿尔托,甚至是以此向阿尔托致意。 鲁宾斯坦恍然大悟,原来柴科夫斯基从未忘记阿尔托。为此,他大为光火,大叫大嚷,说这个音乐糟糕顶透,无药可救,应立即弃掉,彻底忘掉!那是叫柴科夫斯基彻底忘记阿尔托!原来,他是最深知柴科夫斯基内心世界的知音人!!此一考据是否可信并不重要,但却多少提供了欣赏这首协奏曲的更丰富的取向。

激动人心魅力强大
这部作品构思宏伟,规模宏大,可说是一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交响曲。整部作品的情绪明朗正面,内容可视为是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切盼望:而音乐的基本形象则富有民族特点,与作曲家在曲中引用了一些乌克兰曲调有关;不过,更重要和更鲜明的,且亦是该首乐曲最大的特点,却是乐曲中展现出来的巨大的力量感、宏伟的规模,与真挚的抒情性的结合。曲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都极为丰富,主题变化多样,时以对置方式,和充满张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了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这些特点亦正是该曲能长期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柴科夫斯基承继并发展了源自贝多芬将协奏曲交响化的进程,让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乐队担负起与生活或大自然的观感有密切相关的形象和发展,独奏乐器则担上展示个人的抒情因素,在曲中便各自形成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对方。

采用传统的古典协奏曲三乐章结构,让效果最为交响化的第一乐章主导,确定整部作品的格调;第二乐章则是交响曲中两个乐章—抒情的慢板乐章同诙谐曲乐章的结合;最后乐章则为全曲作出与前面两个乐章相适应的,合乎逻辑的结束。

第一乐章﹕非常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序奏长达106小节。乐队强奏四小节中,圆号音响特别突出。在钢琴和弦及木管的长音伴奏下,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主奏出温暖庄严的序奏基本主题,钢琴以大量洪亮的和弦伴随。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壮丽史诗般,充满炫目光辉。这段主题运用了钢琴整个音域,营造出宏厚饱满且和谐的效果;钢琴虽只是拱托主题,音响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浑有力,这个主题反复三次,节奏渐紧凑,力度不断加强,形成高潮。

此一序奏主题后来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但自始就创造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气息和宏伟的规模,像一首序曲一样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且与整个作品息息相通。
钢琴奏出分解和弦六小节后,在弦乐组伴奏下,钢琴奏出主部主题,生动活泼、富有生机。这个主题原是作者在卡明卡村听到的乌克兰民间弹奏里拉的盲眼歌手所唱的一支哀怨的曲调。这个主题在木管与弦乐器上先后呼应,再变为钢琴的一系列十六分音符的八度演奏,力度和节奏亦逐渐变得紧张,最后钢琴奏出一连串冗长低音进行时,木管与圆号两次暗示副部的第一主题动机后,再以两小节钢琴低音便进入副部。

副部是第一乐章的抒情中心,充满温暖诚挚感情,包含两个互为补充的主题旋律,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副部第一主题旋律抒情迷人,婉转情深,使人陶醉,像爱情的倾诉,又像是对幸福的向往,内心满有激动、热情的努力,但又感到忧郁和犹豫,十分动人。先由木管乐器奏出(单簧管主奏),紧接着钢琴独奏,接着钢琴再加以反复。副部第二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组轻柔地演奏,宁静娴雅,娓娓动听,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轻盈摇动的音型同第一主题同出一源。

钢琴三度加入奏出副部第一主题动机,与长笛再现副部第一主题。接着,钢琴简短的华彩独奏后,木管组及定音鼓加入,开始变得紧张,迅即带入高潮。钢琴以八度快速音符持续强奏展开,再奏出以下行及上行音阶构成的简短华彩。小休止后,副部第二主题由小提琴、长笛相继奏出,钢琴以微弱但带有华丽感的琶音衬托,继后钢琴琶音变得清脆,小休止即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以副部第二主题动机与主部主题动机发展,具有戏剧性布局,一步一步将乐曲的动力加强,开始由弦乐组与木管乐组争相演奏副部第二主题动机及主部主题动机,很快地副部第二主题动机亦在木管乐组出现,力度亦开始增强,继之在全乐队展开,加上时如急激的疾风,时如英雄的行进,一步一步紧迫,把乐曲推向第一个高潮,弦乐组急速下行音阶带出钢琴的独奏华彩。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大段进行,加强音乐的英雄性色彩,但很快变得柔和,有如独白絮语一样,带有抒情忧郁的情绪,随后力度再增,再变得紧张。

展开部第二个高潮以副部第一主题动机作素材,以三联音由乐队与钢琴交替演奏,作卡农式热烈对奏,形成“钢琴与乐队对决”的戏剧性的高潮场面,定音鼓持续敲打,营造紧张气氛,主题动机的变化达到了不可复识的地步。副部第二主题动机由圆号有力地奏出,变成号角之声,长号及定音鼓随后加入,节奏感更强,但随即突然变弱,圆号轻快地奏出副部第二主题动机,带入再现部。

再现部没有使用新材料,但呈示部中各个主题的再现,都有很大的变化。主部主题素材由长笛、单簧管和钢琴轻快而有活力地奏出,圆号一再穿插奏出副部第二主题动机,钢琴以高音域八度强力音符将情绪变得越发激烈,并奏出有如华彩般,充满力度的简短音符,力度渐弱……弦乐组以拨弦拱托钢琴的强力快速推进,其间单簧管及大管两次暗示副部第一主题动机,再以两小节钢琴低音轻轻带入在弦乐组伴奏下,由双簧管富有表情地奏出的副部第一主题。独奏钢琴再度加入,副部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由单簧管柔和地奏出,钢琴和弦乐慢慢变得更有活力,副部第一主题亦作出展开,力度不断增强,情绪亦变得越来越热烈,多番推进后,将乐曲推上高潮,钢琴奏出多个强大和弦,带入大华彩乐段。

长大的钢琴华彩乐段,取材于副部第一、第二主题,生机勃勃,光辉灿烂。钢琴独奏技巧获得充分发挥,几乎用尽钢琴的整个音域,力度变化由ppp至ff。是整个乐章的概述,既展示了钢琴独奏的卓越技巧,也为整个乐章的发展作出总结,集中表达此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力量。紧接着华彩乐段,长笛与单簧管在大管及钢琴的拱托下再现副部第二主题,紧接着由小提琴组在乐队及钢琴伴随下接奏,力度增强,钢琴用三连音音型加强力度效果。尾声音乐活力充沛,钢琴与乐队以对奏开始,很快便汇合以急速奔驰,强大节奏的音流,戏剧性情绪的浪潮,一再爆发出强大的火花,热情、壮丽辉煌地在降B大调的大和弦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朴素的小行板,复三段曲式
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抒情间奏曲、田园诗,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第一大段基本主题的四次反复中,穿插进一个间奏主题,已像一个三段曲式。乐章的基本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共出现七次(反复六次)。第一大段中主题首先在长笛出现,继后分别由钢琴、木管、两个大提琴和独奏双簧管反复四次;在最后一段主题重现时又由钢琴和双簧管复奏两次。这主题的反复有五次几乎一成不变,只有乐器音色的变换,但伴奏的手法每次都在变化;主题只是在最后一次陈述时,旋律才有变化。定音鼓在整个乐章中只敲了一个音,可见整个乐章的柔和田园色彩。

在双簧管反复基本主题,钢琴以固定下行音型及乐队伴随后,渐强变得有点激动两小节钢琴上行音阶,渐慢带入中段主题第一部分,钢琴独奏出活泼轻快,带有点慌忙和谐谑的节奏音乐。中段主题第二部分,由中提琴及大提琴组奏出如歌般的柔和旋律,钢琴则在其上继续以轻松谐谑的节奏音调反复伴随,同前一段恬静安适的音乐形成对比。继后主题旋律片段先后由小提琴及长笛接奏。该主题旋律非常简朴,取材自一首古老法国香颂歌曲《我们必须游戏、跳舞和欢笑》的曲调。

随后一段过渡性质的钢琴华彩乐段,用左右手交替演奏,带有华彩效果,展现钢琴家多样化的技术。最后先由钢琴柔和地,并加上颤音将基本主题再现,圆号长音符,和高音弦乐以上下行流动音符伴随;继由双簧管接上第六次反复主部主题,最后钢琴、单簧管和长笛相互奏出主题片段作呼应,在无比轻柔宁静中结束。

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
最后乐章是一幅鲜明的风俗画,一首欢乐颂歌,充满生气和生命力,各种音乐形象,都带有明朗、乐观情绪。将豪放、抒情和史诗性三项因素结合在一个乐章中。

简短引子在一响定音鼓声后,由弦乐组、双簧管与长笛奏出,再由弦乐组拨奏。呈示部的主部第一主题的音调源自乌克兰一首春天的民间轮舞歌曲《来!来!伊凡卡》,活泼有力且粗犷的哥隆克舞曲风格,柴科夫斯基也赋予这个主题全新特点。首先由钢琴欢快地演奏,紧接着加上弦乐拨奏,木管断音奏法的“枯干”音响,和弦式的织体拱托着独奏的钢琴,最后钢琴不断反复的敲打,亦仿如是小伙子的踏步效果,强调这一乐章的狂放活泼舞蹈性特点和毅力。

主部第二主题,节奏相同,由乐队全奏出来,与原主题相呼应补充,仿如继某些声部歌唱后出现合唱的大声应和,生气勃勃,活力充沛,栩栩如生。接着的钢琴奏出简短连接段,清脆如珠走玉盘,带有华彩效果。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充满青春活力的歌唱性旋律,由小提琴组与钢琴先后奏出,弦乐组再加上圆号拱托,平稳安详;开始时主题的威力还有所抑制,钢琴主奏后力度不断增强,主导着整个音乐的推进,将其中蕴藏的全部欢乐倾泻而出,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五小节下行音阶的连接段,先后由钢琴、木管组、钢琴、弦乐组有如疾风般连续急速交替奏出,再带回主部主题。

主部第一主题第二次出现,由钢琴强而有力地主奏,木管组及弦乐组交替地以轻快的旋律呼应,长笛的高音旋律,及第一小提琴飞快的滑音效果至为突出,当气氛不断提升时,乐队以无比的激情,音高升一度全奏,再现主部第二主题。钢琴同样音高升一度再现连接段,有如珠走玉盘的华彩乐段。转到E大调再现副部主题,同样音高升一度。初由小提琴组奏出,钢琴未有停顿,很快便接上副部主题。整个副部再现时作了压缩,最后仍返回降D大调五小节下行音阶的连接段,才带回主部主题,由钢琴和乐队交替奏出,长笛不时在高音域高歌,有如轮舞般的热烈欢腾场面,引人入胜。

展开部以副部与主部动机发展;速度转快,钢琴持续采用十六分音符快速上下翻腾,自由飞翔,而副部及主部的动机音型则分别在弦乐,和管乐交替展开,情绪越来越热烈、高涨,钢琴一直主导着音乐推进,最后突然休止。速度回复原速,气氛突然变得安静,在持续伴随着轻声敲出的定音鼓声下,弦乐组及木管乐组以谐谑式跳跃音符模进交替对应推进;及后弦乐组及木管乐组相互交替奏出。最后乐队全奏,三小节强而有力节奏,渐强带上高潮……乐队休止,钢琴再现,以强而有力的双手八度演奏,力度不断增强,强烈且粗犷、富有激情,掀起强大音浪,带有华彩乐段效果的连接段。

再现部由乐队与钢琴强而有力地全奏副部,抒情形象变为豪迈壮丽,气象万千,有如胜利凯歌,具有史诗般气派,与序奏呼应。经过一段较轻快的活跃快板后,乐队全奏,再现主部第一主题动机,与独奏钢琴先后两次呼应对奏,热烈、欢快情绪再度提升。尾声由钢琴独奏以强力带出,乐队全奏加入,雄浑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形成高潮迭起,让人大感振奋,在热烈欢舞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演前导赏2
主讲: 黎卓宇(钢琴),翟佳(电台古典音乐节目主持人)
2018年11月2日(星期五)19:15
星海音乐厅大堂
英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