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9-01-01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1680/1280/880/680/480
曲目

2019广州新年音乐会
2019.1.1(星期二)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叶詠诗
低男中音:沈洋
大提琴:王健
小提琴:谢楠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1.雅克·奥芬巴赫 曲 曼纽尔·罗森塔 改编
芭蕾舞剧《快乐的巴黎人》选段
1)序曲
2)缓板圆舞曲
3)充满活力的

2.雅克·奥芬巴赫
灿烂的钻石,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低男中音:沈洋

3.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低男中音:沈洋

4.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作品33
大提琴:王健

5.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圆舞曲,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

—— 中 场 休 息 ——

6.亚列克西斯·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
西班牙狂想曲

7.巴勃罗·德·萨拉萨蒂
《卡门》主题幻想曲,作品25
小提琴:谢楠

8.埃尔罗·加纳 曲 约翰尼·伯克 词
迷雾
低男中音:沈洋

9.乔治·科里 曲 道格拉斯·克洛斯 词
心系旧金山
低男中音:沈洋

10. 纳西欧·赫伯·布朗 曲 阿瑟·弗里德 词
雨中曲(同名电影主题曲)
低男中音:沈洋

11.亚历山大·鲍罗廷
波罗维茨舞曲,选自《伊戈尔王子》

导赏

八方乐韵 喜迎春来
宋代诗人朱熹《春日》的名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了春天带来的灿烂之美。这场新年音乐会中的音乐,展现的亦正是这种春来的灿烂之美。这些音乐称为“八方乐韵”,并非指音乐会安排了八组乐曲(仅是巧合),那只是泛指来自各方各面,类型繁多的音乐。既有色彩缤纷交响化的管弦乐,也有美妙动人的歌声;既有情感饱满的歌剧选曲,又有美妙迷人的流行名曲;至于炫技性的名曲,既有小提琴的,又有大提琴的;充满律动感和活力感的舞曲就更有芭蕾舞曲、圆舞曲、西班牙的民间舞曲、中亚鞑靼人的波罗维茨舞曲……确可说是让人耳不暇听,那可是对满有勃勃生机,新一年的来临的祝愿呀!

〔上半场的音乐〕

一、奥芬巴赫(曼纽尔·罗森塔改编):芭蕾舞剧《快乐的巴黎人》选段
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是音乐史上的著名法国喜歌剧作曲家,这部独幕芭蕾舞剧《快乐的巴黎人》(Gaite Parisienne),虽然很多时候会标明是奥芬巴赫所作,事实上,这却是在他去世后五十多年后的1937年,由作曲家兼指挥家罗森塔(Manuel Rosenthal),与奥芬巴赫的侄儿雅克(Jacques Brindejonc-Offenbach)合作,根据奥芬巴赫1866年的同名四幕轻歌剧,及从他所作的其他喜歌剧中,采集动听的曲调,合共二十四首编写而成。舞剧于1938年4月5日在蒙地卡罗剧院(Théâtre de Monte Carlo)首演。

今天该部芭蕾舞剧已很少演出,但舞剧中的音乐却成为深受欢迎的管弦乐曲,长约46 分钟,一气呵成,绝无冷场的音乐,包括有波尔卡、华尔兹、进行曲,其中有《天堂与地狱》中著名的康康舞,和《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著名《船歌》,乐曲始终保持着澎湃气势;这些音乐大都明朗、愉悦、欢乐。这场音乐会选奏其中三段:《序曲》、第8首的《缓板圆舞曲》和第22首《充满活力(Vivo)的》音乐。

二、歌剧选曲两首:
1.奥芬巴赫:灿烂的钻石(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 Hoffmann)是奥芬巴赫最后遗作,总谱配器由后人补订完成,作曲家死后翌年(1881)2月10日才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自首演以来即以奇诡的情节,优美无比的旋律,富于幻想性的音乐而深深吸引着观众。由于剧情结合现实和幻想,因而有“幻想歌剧”之称。序幕在小酒馆,霍夫曼和学生及戏迷讲述诡异迷离的三个失恋故事,第一幕于发明家的家中,爱上机械娃娃奥林匹亚(Olympia),第二幕于威尼斯爱上交际花朱莉叶塔(Giulietta),第三幕则爱上遗传了母亲好嗓子的安东尼娅(Antonia),尾幕回到序幕的小酒馆,酒醉之余认出现实生活中的爱人正是失去的三个情人的化身,三个故事中的魔鬼,也就是眼前的情敌议员,奈何惊觉时已醉倒,只得任由情敌将他的第四位爱人带走……

这首《灿烂的钻石》是在歌剧第二幕魔法师达佩图托(Dapertutto)亮出一颗灿烂的钻石时所唱的咏叹调,用以诱惑朱莉叶塔,依他的命令,设法引诱霍夫曼,并夺取他的影子。
2.莫扎特:你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所写,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首演的意大利风格喜歌剧,故事情节满是调情、偷情、幽会、私生子、床上戏,首演后即大受欢迎,剧中尖锐的讽刺喜剧味道,在莫扎特灵巧挑皮的音乐下,让该剧两百多年来一直名列于莫扎特经常演出的歌剧名单中。歌剧的中心是女主角苏姗娜,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做出了男人所做不出来的巧妙精彩事情。整个剧情以苏姗娜如何使伯爵想和自己订约的诡计成为泡影这件事作核心。伯爵夫人和费加罗都帮助她。她既要躲避伯爵的追逐,表面上又要引逗他。躲避他的时候,不敢冒犯他,因如果触怒他,必不利于她和她的未婚夫费加罗,也不免有些含义猥亵剧词,歌剧观众大多不懂意大利文的妙处,而且有了莫扎特的音乐,总不会想到它会有伤风化。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Non Piu Andrai)是《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终场前费加罗所唱的咏叹调,活泼生动,费加罗叮嘱伯爵的童仆凯鲁比诺(Cherubino)到军队后要改过,不要再到处留情,是一首轻快欢乐的歌曲。
三、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作品33
柴科夫斯基(Piotr Tchaikovsky, 1840-1893)1876年三十六岁时所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是一首发挥大提琴高难度演奏技巧的作品,乐队部分非常充实,是古今大提琴曲中最出色、最难演奏的名曲之一。此曲原为莫斯科音乐院教授,德国大提琴家菲茨恩哈根(W.Fitzenhagen, 1848—1890)而作,脱稿约一年后,1877年11月30日才在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协会第三次交响乐例会上,由菲茨恩哈根首演。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语Rocaice,贝壳形之意,是十八世纪欧洲宫廷的艺术风格,纤巧、浮华而繁琐,在建筑和绘画艺术中,采用C形、S形或旋涡形等曲线装饰,色彩偏轻淡、柔和。音乐中“洛可可”是借用词汇,柴科夫斯基这首《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便是运用十八世纪这种音乐风格手法创作的作品。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包括引子后出现的主题、七次变奏和尾声。乐队编制较小,弦乐、木管及圆号,没有小号、长号,也没有打击乐,室内乐性质,明快、清晰,各个声部旋律线条精细、突出,并非纯技巧性作品。开始的小段引子,在音调上与基本主题有着密切联系,引子中最后圆号的一段富有表情乐句直接引出乐曲的基本主题。从弱拍开始的主题具有活泼性格,主题后半段明显带有俄罗斯歌曲特征,纤巧、华美而典雅,“洛可可”风格特征,亦有柴科夫斯基的柔和抒情咏唱特色。主题陈述后,木管组几乎保持原样复述主题一段。

乐曲一系列变奏,保持旋律和节奏的框架。第一、第二、第四变奏以及随后快速度的活跃变奏中,始终贯串着“洛可可”风格的典雅,但是其中第三和第六两次慢速度变奏,都很自由,却未必称得上“洛可可”风格,这两次变奏主题本身有很大变化,第三变奏在C大调,大提琴宽广而清晰的咏唱,把歌唱和朗诵的特点结合,塑造温柔、明朗,和诗意的感情。第六变奏D小调,在节奏型方面与基本主题有相近之处,但却不是“洛可可”式,更接近俄罗斯民歌的抒情浪漫曲。这段音乐宁静真诚感人,深具悲戚的戏剧性和张力。第七变奏和尾声是技巧性的乐曲,急速的进行和辉煌的乐句,有如交响曲的最后乐章。独奏大提琴是整个作品中的主导声部,很多富有表情的技巧性华彩乐段,发挥大提琴的技术和歌唱性。伴奏乐队声部,轻快飘逸,充当独奏大提琴的背景,个别段落乐队的作用加强,主题出现在乐队不同声部,有时在乐队中也可以听到突出的对位性旋律。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最常用的版本是当年首演的大提琴家费真哈根以柴科夫斯基原版(大提琴独奏和钢琴伴奏)改编,改写部分大提琴独奏声部,变动一些变奏次序,甚至删去原来的第八段变奏。修订版全部由柴科夫斯基配器,可以认为这些改动都经作曲家认可。相对地,由引子、主题和八段变奏与尾声构成的作曲家原版,却较少演出。

四、柴科夫斯基:圆舞曲,选自芭蕾舞剧《天鹅湖》
柴科夫斯基可说是一位芭蕾舞粉丝,他为三大芭蕾舞剧《天鹅湖》(1877)、《胡桃夹子》(1892)和《睡美人》(1890)所写的音乐,不少都可列入他的最佳音乐主题名单中,其中亦有不少经常被抽离出来成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柴科夫斯基在这些芭蕾音乐中运用的技术和表现出来的戏剧性效果,及强烈的情感,甚至可说超越了他的交响曲。

这场音乐会中选奏的圆舞曲,是《天鹅湖》第一幕华丽舞会上所跳的欢乐舞曲,快速的旋律有如波浪般起伏,在弦乐拨奏的强力序奏后,圆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圆舞曲节奏,随后第一小提琴就唱出圆舞曲旋律,音势逐渐增强,乐曲变得灿烂华丽。进入中段时,由单簧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F大调优美的旋律,不久乐曲又返回最初的圆舞曲调上,然后无比灿烂地结束。全曲在明朗华丽中,飘溢着一抹哀愁感。

〔下半场的音乐〕

五、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
《西班牙狂想曲》(Spain Rhapsody)是夏布里埃(A. E. Chabrier, 1841-1894)最重要的作品,极受欢迎的管弦乐名曲。这位法国作曲家四十岁后才开始指挥与作曲的音乐生涯,他的音乐,充满艳丽的色彩、微妙的节奏和浪漫的情趣。他去西班牙旅游时, 曾搜集了许多当地的民谣和民间舞曲,并将这些音乐加以研究和运用到他的音乐创作中。

这首《西班牙狂想曲》于1883年完成,同年11月4日由法国指挥家小提琴家拉穆勒(Charles Lamoureux)指挥,在巴黎首次公演。乐曲是对西班牙民间节日欢庆情景的描写,全曲璀璨华丽、轻快多彩而节奏豪放,其中便用上不少他旅游时搜集的西班牙民间音乐。乐曲 采用附有序引的三段体作成,以弦乐拨奏和木管旋律开始的序引,是全曲的基本节奏。乐曲逐渐增强后,进入狂热的第一主题,采用了西班牙火热冲动的快速圆舞曲“霍塔”(Jota)写成,再引接到以另一种西班牙民间舞曲“马拉格纳”(Malaguena)写成的舒畅第二主题。圆舞曲般轻快的第一主题复现后,再推上高潮,经过第二主题回旋般的旋律,进入中段部分,舒畅而具有魅力的旋律,由第一主题谐趣地推进。第三段巧妙地组合所有主题,相互纠缠或重叠,充分发挥节奏与色彩的效果,掀起耀眼夺目的最后高潮。

六、萨拉萨蒂:《卡门》主题幻想曲,作品25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在“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逝世四年后在西班牙诞生,十二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攻读,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一生全在灿烂的舞台上度过,具有超人记忆与超级技巧,以炫耀夺目的精湛演奏技艺,甜美纯净和美妙艳丽的音色著称于世,非常富于个性与魔力,疯魔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帕格尼尼再世”。此外,为要表现非凡的演奏技巧,他同时亦和同年代的作曲家,如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和德沃夏克等,都写有相当多的小提琴作品。在他所写的大量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中,《流浪者之歌》和《卡门》幻想曲是他最为人熟悉的传世代表名曲。

萨拉萨蒂的作品很重视演奏效果和小提琴技巧的发挥。《卡门》幻想曲技巧艰难而多姿多彩,那原是萨拉萨蒂采用了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吉普赛旋律作成,以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于1882年出版,其后被编成小提琴与乐队演奏的版本,演奏时间约为十二分钟,可分为五个乐章(段落)的音乐。第一个乐章是“中庸快板的序奏”(Introduction. Allegro moderato),这是歌剧《卡门》第四幕前奏曲阿拉贡( Aragonaise)的音乐;第二乐章“中板”(Moderato),采用《卡门》第一幕中著名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曲节奏作成;第三乐章“甚慢板”(Lento  assai),采自第一幕中卡门用鼻音哼唱的曲调;最后乐章的“中板”(Moderato),使用第二幕在小酒馆里,卡门所唱的吉普赛之歌,是全曲技术难度最高的一段。全曲五个乐章不停顿连续演奏。

七、三首流行名曲
1.加纳:迷雾
美国爵士乐钢琴手及作曲家埃尔罗·加纳(Erroll Louis Garner, 1923-1977)作曲,约翰尼·伯克作词(Johnny Burke)的《迷雾》(Misty),是他最为人熟知的流行名曲,1954年面世时只是一首器乐曲,翌年收录在他的专辑录音“Contrasts”中,继后才由约翰尼·伯克配上歌词,并成为歌手约翰尼·马西斯(Johnny Mathis)的首本名曲,收录在他1959年的专辑“Heavenly”中,并攀上当年美国流行单曲榜上的第二位。其后很多歌手翻唱这首名曲,其中由田园流行歌手Ray Stevens 所唱的版本,更成为1975年“Billboard Hot 100”的第14位。

2.科里:心系旧金山
乔治·科里(George Cory, 1920-1978)作曲,道格拉斯·克洛斯(Douglass Cross, 1920-1975)作词的《心系旧金山》(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写于1953年秋天纽约的布鲁克林(Brooklyn)。当年两人都是业余的歌曲作家,二次大战后移居到纽约的退役军人,因对原在西岸生活的思乡之情而写下这首歌曲,但一直过了八年,1962年才获得歌手托尼·班尼特(Tony Bennett)选用,在旧金山酒店中举行的“1962快乐新年”(1962Happy New Year)派对中演唱,随即广泛流行,成为班纳特的首本名曲,同年2月即与《Once Upon a Time》合制成录音发行,获选入美国“Billboard  Hot 100”的第19位;其后再以同名专辑发行,获选入“Easy Listening chart”第7位;1969年更被选为旧金山市的官方歌曲。2018年该曲并获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选入“国家录音档案”,成为“美国文化、历史,艺术的标志”。

3.布朗:雨中曲(同名电影主题曲)
纳西欧·赫伯·布朗(Nacio Herb Brown, 1896-1964)作曲,阿瑟·弗里德(Arthur Freed)作词的《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年面世的同名电影中的主题歌曲,歌曲何时创作未能确定,据说早于1929年已有人演唱,曾被选入“一百年来的一百首名曲”( AFI’s 100 Years…100 Songs)榜上,排名第3位。

八、鲍罗廷:波罗维茨舞曲,选自《伊戈尔王子》
俄国五人组的怪杰鲍罗廷(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原是陆军军医,留学西欧,归国后就任圣彼得堡医科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是位业余作曲家,作品不多,但大都不同凡响,充满率直与粗犷的气魄,洋溢着东方优美抒情曲趣。 鲍罗廷曾自称为“星期日作曲家”,为此,他的歌剧杰作《伊戈尔王子》(Prince Igor)断断续续写了六年,未完成便去世。歌剧故事叙述伊戈尔王子率兵远征中亚鞑靼族因战败被俘,又脱逃返国的故事,根据十二世纪的传说写成。

《波罗维茨舞曲》(Polovtsian Dances)是歌剧《伊戈尔王子》第二幕中,鞑靼王可汗为要安慰被掳的伊戈尔王子,设酒宴献歌舞表演的舞蹈音乐,曲中充满狂野活泼节奏。乐曲开始是管弦乐温和的前奏,继而进入行板的主部,先由女声合唱歌颂波罗维茨故乡的赞歌,接着以此曲调为中心,管弦乐的间奏逐渐跃升为快速的舞曲,在强烈的定音鼓声后,粗狂的混声合唱高喊着“伟大荣耀的可汗万万岁!”在后面有如战斗般节奏的舞曲中,再次出现男声的可汗赞歌,与女声的波罗维茨之歌,管弦乐的色彩更为灿烂耀眼,歌声更为炽热豪壮,最后在沸腾的高潮中结束。现在很多时候演奏的是不加人声的纯乐队版本。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