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行动计划》《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相继出台,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广东文化繁荣兴盛。一幅恢弘绚丽的新时代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蓝图,在珠江畔、南海边徐徐展开。

珠江水逶迤浩荡,南海潮激昂壮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实力是国家和地区实力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化屡开风气之先,数度引领风潮,对推动广东当好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功不可没。迈进新时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更加成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必然选择。

振衣千仞,砥砺而行。《广东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行动计划》《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相继出台,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广东文化繁荣兴盛。一幅恢弘绚丽的新时代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蓝图,在珠江畔、南海边徐徐展开。

南方日报记者 孙国英 李培 徐林 徐子茗 黄堃媛

复兴岭南文脉 追溯湾区源头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州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每天,广州牙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都会沿着西关骑楼老街前往永庆坊,来到他的工作室展示和讲解。“永庆坊在改造中变年轻了。”谭广辉身边的清代骑楼老街和民居整饬一新,成为年轻人蜂拥而至的网红打卡地。随着永庆坊二期建设,展示广州手工艺精华的“三雕一彩一绣”展厅将全新开放。

年轻人多了,老故事没有走远。

永庆坊蝶变的背后,一座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一处处历史文化遗产在南粤大地重焕生机。

广州,2000多年岭南文化中心地,围绕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用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提升,推动文商旅创居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培育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广州正在全方位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深圳,以“先行示范区”的标准,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深圳正努力建设国际时尚创意之都、国际化的文化传播高地、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人文湾区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以“共建人文湾区”为目标,珠三角9城正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引领支撑作用,传承创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留住历史根脉和文化记忆,厚植湾区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一个人,一座祠,点亮羊城红色星光。今年4月30日,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的革命史迹杨家祠,经过半年整修,重新开放。这间深藏广州越华路、蒙尘许久的老房子热闹了起来,短短几个月已接待参观人次超3万。

为了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广东印发实施《广东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行动计划》《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700余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日常保养维护、多处濒危革命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进入了公众视野。

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最有序列、种类最齐全的省份。近几年广东深入系统普查红色革命遗址400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卓有成效。发现保护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035处,珍贵文物7459件/套。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正在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是一次对大湾区历史文化的寻根之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说,广东今年将建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和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三年内计划打造9条文化遗产游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就是追溯大湾区文化的‘源’,吸引市民真切感知城市文脉”。

传承历史文化 聚焦当下生活  广东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

“为祖国放歌——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戏剧晚会”9月4日晚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广州歌舞剧院的新创舞剧《醒·狮》片段“双狮舞”引爆全场热烈掌声。

9月4日下午,广东广播电视台原创自制、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推出的大型文艺节目《国乐大典》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电视传媒和音乐界的权威专家,对该节目在展现民族音乐时代风华、用国乐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给予高度评价。

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声,广东文艺创作生机勃勃。刚结束的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广东有五部作品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三。图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特别奖,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歌曲《再一次出发》《信仰》、广播剧《大爱人间》获得优秀作品奖。电影《照相师》、电视剧《面朝大海》、纪录片《潮起珠江——习仲勋在广东》,一批反映改革开放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出炉。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按照李希书记关于“打造一批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筑就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的指示精神,广东文艺家们坚持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不断创作出既有正能量、又有感染力,既温润心灵、又启迪心智,既体现历史文化、又聚焦当代生活的文艺精品。

近几年,广东获得国家级及国际性文艺奖项作品达400多件(部)。舞剧《沙湾往事》以极高的艺术水准摘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音乐剧《烽火冼星海》、戏曲电影《柳毅奇缘》《白门柳》、电视剧《热血军旗》、美术作品《长江揽胜》等佳作迭出。

南粤百年,其命惟新。2017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赴京展出,2018年“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示了广东美术引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历程。“唯有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光大,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精神体验,中国艺术才会有真正的现代性,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说,我们一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总书记对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扎根广东、深入一线,传承好优秀岭南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生动反映广东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创作更多高质量高水准的文艺作品。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摘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探求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岭南舞蹈语汇,在广州三元里抗英背景下,舞狮少年面对爱恨情仇、家国大义时的自我觉醒与蜕变的深情故事,令人震撼。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紧跟时代步伐,首尝国内粤剧4K全景声电影“头啖汤”,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粤剧院出品的《白蛇传·情》全片时长101分钟,特效画面超过90分钟,创下全国戏曲电影之最,极具震撼力。

艺术源于生活。最近获全国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有不少现实主义题材代表作。“只有真正沉下心去,长时间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吃透生活,抓住本质。”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说。广东省作协正在策划建立广东文学重大现实题材库,并组织“改革开放再出发”重点作家蹲点深扎创作。

含英咀华,吐故纳新。老一辈风头正劲,新一代蓄势待发。广东通过文艺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评选表彰、“1荐1”美术音乐名家荐才行动等举措,实现人才的以老带新。全省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正在实施,推进党报党刊、广东卫视、珠影集团、文艺院团振兴提升计划,正在为广东的文艺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一支传承有序、厚积薄发、勇于创新的“文艺粤军”正在成长。

既能触手可得 又能仰望星空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市民零距离

文艺必须走进人民,才能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需要载体和桥梁。

粤北韶关,风度书房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开到老百姓家门口的“24小时智慧图书馆”,吸引韶关市民纷纷打卡“充电”。自2018年初启用至今,共接待读者228万人次。

佛山南海的读书驿站、江门陈垣书房……广东各地形式各异的图书馆延伸到街道、基层社区,成为广东公共文化建设惠及民生的生动一幕。

新时代,广东站在高起点谋划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崭新格局,通过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以智慧服务实现升级等手段,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南粤百姓文化获得感。

为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区域不平衡的短板,广东大力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倾斜,持续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提高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目前全省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达到99.62%,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模式加快复制推广。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圳福田区通过“福田文体通”微信平台,实现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与市民零距离,被列为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特色案例在全国推广。全省“1+21”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总平台“文化在线”2018年6月建成运行,全年累计浏览159万人次。“广东公共文化云”建设已在筹划中,南粤百姓手机“点单”,便可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广东群众戏剧曲艺花会”“百歌颂中华”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南粤各地涌现出来,更多基层群众成为健康文艺的享受者、创作者、参与者。今年广东选送的西河大鼓书《大营救》成功摘得第十八届“群星奖”。

打造“全民阅读”的广东模式成效初显,南国书香节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19年南国书香节主分会场入场观众超300万人次,分会场首次实现全省地级市全覆盖。

基层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提质升级。全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317个,在21个试点县(市、区)基本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推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9914项,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4.2万场次,参与群众约572万人次。创新开展“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乡村文明创建“十百千”示范工程逐项落地。

文化也是仰望星空。广东以世界一流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开工。广东画院新址项目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完成立项。深圳谋划建设深圳歌剧院等“新十大文化设施”。9月5日,广州交响乐团与广州塔正式启动“倾城之塔·交响广州”项目,广州交响乐团演出实况录音作为景区内背景音乐,让游客在这座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城市观光旅游塔附近饱览美景的同时,领略“广交之音”弥漫空气之中的艺术气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丰硕果实正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文化消费与休闲时光。

跨界融合发展 赋能业态创新 广东文化产业迎来多引擎

憨态可掬的“熊大”“熊二”,“萌”得让人恨不起来的“光头强”……从动漫IP产品、特种电影、主题演艺,到涵盖文化科技主题乐园的内容产品及服务,华强方特文化产业全链条开发,是广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东文化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重创意,造品牌,推动传统文化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引领本土IP“走出去”;重科技,促融合,“文化+”跨界融合赋能文化新业态,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型升级。

插上高新科技的翅膀,珠江钢琴、珠江灯光、锐丰音响科技、浩洋电子、励丰文化等一大批文化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雁”。数字赋能时代,为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带来新机遇。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新型文化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

广东还开通首个省级4K超高清电视频道,500多家上下游企业投资落地广东,集聚形成穗、深、惠等3个4K产业集群,走在全国前列。

业态创新,活力涌现。广东文化产业交出一张张亮眼成绩单。2017年,我省数字出版产值1800亿元,居全国第一;动漫业产值400亿元,占全国1/3强;游戏业收入1515亿元,占全国73.9%,占全球20.4%;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481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37%,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旅融合加快推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总量10%。初步测算,201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起步建设,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等活动,让三地文化从交流合作到交融交心。文化产业三地合作也日趋紧密。在刚刚结束的2019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超过500家大湾区旅游企业参展,来自港澳的品牌企业组成大湾区主题乐园展区,展现了大湾区文旅业交流融合的蓬勃生态。

记者从省文旅厅最新获悉,《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正在制定中,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将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在用地、金融、人才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应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扶持。广州、深圳等市也将陆续出台推动产业融合等政策文件。

舵稳奋楫,风劲扬帆。广东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促进粤港澳三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共享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正在书写绚丽动人的精彩华章。

加快推进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期,省委书记李希前往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粤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等省内文化文艺单位调研,与广东文化文艺工作者座谈交流,共同分析探讨,共商广东文化繁荣发展大计。李希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广东文化文艺工作,不断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就文化的地位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广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发展,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1+1+9”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和力量保障,推动广东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兴盛。文化强省建设任重道远,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使命任务,继续发愤图强,加快推进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的“根”和“魂”。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明确要求“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全面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传承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基因,深入实施文艺院团振兴提升计划和文艺精品工程,挖掘好保护好发展好以广东音乐、戏剧、美术、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加大力度扶持影视、创意文化、动漫等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新高地。另外,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共同的岭南文化基因让大湾区建设有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紧紧抓住“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每一位文化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加快推进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文艺创新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以及高质量发展、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改革发展一线,围绕“1+1+9”工作部署落实推进阶段及成效,不断拓展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打造更多叫得响、传得开、记得住的文艺作品,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加快推进广东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要加强文化文艺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锻造相结合,做好青年文化文艺人才的培育提升工作,造就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多下苦功、多练真功,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名家大师。

党的领导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委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强文化文艺单位党的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建设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基础设施,为广东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报道来源
南方日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9/25/content_7823594.htm
头版、A03、A06
2019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