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选自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最流行的《伏尔塔瓦河》,有如一幅音画那样美丽动人;李斯特当年被讥为“三角铁协奏曲”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现在已被公认为效果灿烂,人人亲近的杰作;而具有鲜明匈牙利风格的乐队协奏曲,于1944年首演一年后,作曲家巴托克便病逝,以这首杰作来纪念这位作曲巨匠逝世七十周年,再恰当不过!

  • 时间:2014-11-01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180/150/120/80
曲目

贝德里希•斯美塔那
伏尔塔瓦河

弗朗茨•李斯特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24号
1.庄严的快板
2.近乎柔板
3.活泼的小快板—生气勃勃的快板
4.有活力、威武的快板
钢琴:陈洁

贝拉•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
1.引子,不太慢的行板—活泼的快板
2.成对游戏,诙谐的小快板
3.悲歌,不太慢的行板
4.不连贯的间奏曲,小快板
5.终曲,沉重的—急板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50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广州交响乐团保留更换节目以及表演者的权利

导赏

跨越东欧世界

  东欧音乐情调,泛指德奥欧洲“主流”音乐东边的捷克(现分为捷克及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利亚,及南斯拉夫等多个国家的民间音乐的特别情调。这些国家不仅具有民族色彩的乐器,当地的传统音乐、民歌,亦有其特殊的节奏和特殊的音阶色彩,也就形成特殊的东欧情调,这种情调和吉卜赛人的音乐又往往颇有关联。

  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是捷克现代民族乐派的始创者,主张在音乐创作中要有高度的民族特性,东欧情调是他作品的特性;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匈牙利人,但早年却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晚年才回到祖国,为此,他的艺术风格,在东欧情调外,还和法、德两国的文化具有紧密关系,便显得较复杂;至于较李斯特迟七十年在匈牙利出生的巴托克(Bartók Béla, 1881-1945),其作品则从早期民族乐派的东欧情调,跨越进入二十世纪的多调性和无调性音乐,然而他在东欧民歌的研究上却能在他的创作中建立一种独特的风格。为此,今晚音乐会选奏的三首乐曲,尽管都是东欧作曲家的作品,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东欧音乐情调,但却都各具鲜明个性面貌,由此亦得以成为传世经典的乐曲。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

  《伏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晚年创作的交响诗《我的祖国》(Ma Vlast)的第二乐章。这首典型的标题音乐,广受不同民族的爱乐者欢迎,一方面是作曲家在《伏尔塔瓦河》的音乐中,很形象化地描绘了波希米亚的大自然景色,对波希米亚的祖国作出热情的歌颂,那种乐观热情的情感能感染到每一个人;另一方面是这条河亦满载了人生的美好回忆,有如是一条人生的长河一样,在这条洋溢着美妙音乐的波希米亚河流中,能唤起不同人生阶段的回忆。

  《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于1874年遭到耳聋顽疾时开始创作,到1879年完成的交响诗;全曲分为六个乐章,除《伏尔塔瓦河》外,其余五个乐章的标题为:1.维谢赫拉德(高耸的城堡),3.萨尔卡(波希米亚女战士领袖),4.波希米亚的森林与草原,5.塔波尔(胡斯派战士的要塞),6.布兰尼克山(波希米亚南部山岭)。

  作曲家曾为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的内容写有以下的文字:

  “……两条小溪流过寒冷呼啸的森林,汇合起来成为伏尔塔瓦河,向远方流去。它流过响着猎人号角回响的森林,穿过丰收的原野。欢乐的农村婚礼的欢声传到河岸边。在月光下,水仙女在波浪上嬉戏,唱着诱人的歌曲。……伏尔塔瓦河从斯维特扬峡谷的激流中冲出,轰响着岸边,激起浪花。在美丽的布拉格的城郊,它的河床更加宽广,带着滔滔浪涛,从古老的维谢赫拉德城堡的旁边流过……”

  大自然美景 如人生长河

  《伏尔塔瓦河》的音乐很形象化地描绘了上述种种波希米亚的大自然景色,对波希米亚的祖国作出热情的歌颂。

  不激动的从容快板,e小调,6/8拍,较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

  有如双溪的引子,以两支长笛交替轮奏着流动的音型开始,竖琴、小提琴拨奏,单簧管加入,流动音形如河源山泉潺潺而流。小提琴奏出如歌的河流主题,河流主题以三段曲式结构展开。圆号及小号奏出狩猎号角声的森林狩猎副部主题,河水流过茂密森林,河水不断奔流。进入展开部,弦乐奏出节奏轻快的波尔卡舞曲(婚礼的欢乐场面),三角铁敲响后,渐弱,歌舞热闹声音渐远去。接着是加上弱音器之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优美的水仙女月下起舞主题,经过展开后,最后由木管以流动音型带入再现部,小提琴完整地再奏出河流主题,这个主题在乐队全奏及定音鼓擂响,鼓钹齐鸣下,掀起了激流一样,最后从高潮回落,有如冲过峡谷险境的急流,景色豁然开朗,河道亦变得开;在乐队全奏,以较快速度再现河流主题后,铜管及木管奏出源自第一乐章,带有史诗式的庄严旋律。钹声击响下,伏尔塔瓦河流过维谢赫拉德古堡,在渐弱小提琴声下,乐队突然全奏出强烈的结束和弦,就如河水从容地向远方流去,但仍可听到河水拍岸的强大响声。

  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巧上的出神入化,被誉为是“钢琴之王”,但留下的作品并不多,钢琴协奏曲只有两首。今晚选奏的第一首,于1830年动笔创作,当时李斯特还不到二十岁,然而直到1849年,他已从公开演奏生涯引退,才初步完成,再过了四年,才动手修订,又再过两年才于1855年2月17日在魏玛(Weimar)由李斯特独奏钢琴,柏辽兹(Berlioz)指挥魏玛宫廷乐团首演,前后历时二十六年之久。

  钢琴试金石 别名三角铁

  该曲可说是钢琴家的试金石,几乎用上了钢琴各种演奏技巧,独奏部分热力四射、纵横于八度音程与旋风似的分解和弦中,全曲演奏效果灿烂,感情澎湃,燃烧着无比炽热的激情和荡漾着奔放的幻想诗情。钢琴独奏不单要与乐队作出充分抗衡、对立,甚至要具有足够压倒乐队的力量,才能奏出辉煌的艺术效果。

  全曲四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各乐章主题相互间保持极为密切的关系,全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周详,但各乐章的构成又非常自由,有如一首交响诗一样。同时,协奏曲中的第三乐章还用上诙谐曲,这应是绝无仅有的一首,如此独特的结构,该曲当年面世后便被攻击藐视协奏曲的传统结构形式。此外,管弦乐的处理法巧妙,第三乐章还首次用上当年只会用在轻音乐的三角铁,这在协奏曲历史上是新的尝试,亦同样被批评不伦不类,甚而将这首乐曲揶揄为“三角铁协奏曲”,而今日这亦已成为该曲的别名。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自由奏鸣曲式结构

  由弦乐强音全奏出有力的第一主题,很快便由钢琴接上华丽的接句,并自颤音起开始以音阶式急速上升,带着豪放、粗犷、紧凑的八度音华彩乐段来推进音乐;随后小提琴重现开始时的第一主题,钢琴承接;单簧管奏出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双簧管接上,接着是钢琴与小提琴对话展开主题。发展部以第一主题展开,钢琴经常以华彩乐句,变化着乐曲的情绪;再现部钢琴以琶音和乐队纠缠,并省略了第二主题,直接在钢琴半音阶的上升音中,静静结束。

  第二乐章:近乎柔板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上弱音器齐奏充满表情的主题,静静地开始,同样装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将主题再现,钢琴展开夜曲般的旋律,发展成华彩后,独奏钢琴与乐队中的不同乐器对答般展开,在弱奏的弦乐间穿插着不同木管的优美旋律,钢琴并配以幻想曲般的伴奏。

  第三乐章:活泼的小快板—生气勃勃的快板

  相当于诙谐曲的乐章,三角铁与弦乐拨奏节奏巧妙地呼应,钢琴以轻巧、谐谑,带着幻想的曲想将弦乐动机加以展开,长笛配以颤音。钢琴充满勃勃生气,第一乐章开头的动机隐约可闻。全曲跃入急剧的渐强奏后,重回开始时速度,再现豪壮的庄严快板,钢琴以八度音强劲有力地演奏。

  第四章:有活力、威武的快板

  钢琴下降的过门引导出管乐生机勃勃的雄壮热闹主题,铜管有力地奏出第二乐章大提琴的主题动机。不久就加入打击乐器激烈的进行曲曲调,钢琴以巨人般的强奏登场,曲势昂扬,直趋无比壮大的结尾来结束全曲。这段由钢琴奏出高速度华彩性的澎湃高潮曲调,全来自前三个乐章已出现过的各个主题与动机。

  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

  巴托克是位早熟音乐天才,九岁开始作曲,翌年首次公开演奏钢琴,早期作品受到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影响。1905年开始,巴托克开始花用大量时间去收集、分析、研究匈牙利民歌,其后并遍及东欧各国、埃及和土耳其,研究的成果大大影响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逐渐形成一种充满现代活力和新鲜感的强烈个人风格,远离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融合了古朴的民间音乐因素,宏伟博大的民族意识,和现代音乐的多变与个性,亦使其音乐具有独特的,很容易辨认的个人风格。今晚所奏的乐队协奏曲,正呈现出巴托克这种强烈个性的音乐特质。

  晚年病中作 艺术攀顶峰

  巴托克于1940年移民美国,但美国人对他充满民族色彩的音乐不感兴趣,1943年还患上不治之症。在他人生陷于低谷之时,库谢维茨基基金会考虑到巴托克的处境和独立倔强的性格,决定委约他写作一部交响乐作品,作为庆贺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1874-1951)七十岁华诞,以及担任该团指挥二十周年纪念,好让他接受酬金一千美元(在1943年是一笔大数目)的委约费资助。

  这一委约实时让巴托克精神大振,前后用了不够两个月(1943年8月15日至10月8日)便完成这首作品,整个人的神髓亦好像恢复过来了。该曲于1944年12月1日,由库谢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首演,其时已病重的巴托克仍坚持出席,目睹他生命中最成功的一刻,库谢维茨基认为“这是近二十五年来最好的交响乐作品”。 现在时间证明,这首在他人生最后阶段面世的作品,是他一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艺术顶峰。该曲首演后未够一年,巴托克便病逝,明年9月26日便是这位二十世纪的作曲巨匠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

  虽名协奏曲 实是交响曲

  这首乐队协奏曲是巴托克自己创作具有民歌韵味的主题发展成的大型作品。匈牙利音乐的节奏是自然深植在巴托克的血脉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易找到任何匈牙利民歌旋律的音乐。他并非援引民谣旋律,而是要求更深邃的内涵,以大胆方式运用民谣素材,把民间音乐升华。为此,巴托克的作品乍听之下有点艰涩难明,大都是不和谐的和声,但却往往活泼有劲,有时铿锵抢耳,有时粗朴野蛮,都是直接的情感陈述。

  巴托克这首作品,实质是一首交响曲。采用“协奏曲”作为曲题的原因,在该曲首演的节目单上,巴托克亲自撰写的简要说明作出了交代:“这首类似交响曲的管弦乐作品之所以叫乐队协奏曲,是因为乐队中一些个别的乐器是按协奏曲独奏乐器组的方式来处理,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铜管赋格段,末乐章弦乐器演奏的基本主题的‘无穷动’,第二乐章中一对对乐器依次奏出的辉煌乐句,都可看出这种技巧性的处理。”

  同时,巴托克在节目单中还写道:“这首协奏曲的气氛(除第二乐章外),代表逐步过渡到非常悲哀的悼歌(第三乐章),终于进到对生命的肯定的乐章。”这当会是欣赏这首五个乐章的交响曲的一个有用指引。

  变化至丰富 内容易亲近

  巴托克这首乐队协奏曲,色彩变化相当丰富,内容颇易亲近。全曲采用拱型结构,第二、四乐章可视为两个互相呼应的间奏曲,第一、五乐章则是两个再度呼应的奏鸣曲。

  第一乐章:引子,不太慢的行板–活泼的快板

  奏鸣曲式。描绘出一幅被黑暗笼罩着大地的深沉而带着悲剧性的景象,象征事物的新生。开始大提琴轻声奏出深沉的气氛,长笛进而发出怪异声响。主部共由三个主题构成,三支小号使速度加快,节奏铿锵带有力感,并变得勇猛果断(第一主题),小提琴忽然奏出线条较平滑的刚健舞曲主题,高音弦乐器不协和的震音和弦,增添了紧张气氛(第二主题)。随着独奏长号响起以匈牙利民歌为基础的第三主题;然后接上独奏双簧管平静而略带忧郁的副部主题。展开部以复调方式发展,主部第三个主题铜管乐器以赋格段奏出,壮丽辉煌,推到高潮后,音乐突然进入安静的副部再现。主部强劲而简短地再现,这一乐章戛然而止。

  第二乐章:成对游戏,诙谐的小快板

  以管乐器为主,基本部份有五段,每段由一对大管、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和加上弱音的小号分别奏出。每一段都是舞曲般的轻松曲调,五段最后结合在一起,充满匈牙利的民歌风格特色。

  小军鼓单独地宣示“成双成对的嬉戏”开始;小军鼓再度登场,和小号、长号奏出一小段圣咏赞美诗似的新主题,然后四支圆号重复。进入基本部份的五个段落,主题互不相同,首先是大管再度响起,然后是双簧管、单簧管、长笛相继重现,最后是加上弱音器的小号,这时两台竖琴以滑音伴奏,效果神秘诡异,最后以孤单的小鼓作结,与开始时遥相呼应。

  第三乐章:悲歌,不太慢的行板

  这首悲歌采用A-B-C-B-A的拱型结构,可以听到作曲家对故土的怀念,最后的短笛似乎是作曲家向祖国话别。A段诡异的双簧管旋律响起,再现第一乐章开始时的深沉悲剧性气氛,然后是巴托克最富特点的“夜间音乐”,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散漫奇特的音型,短笛加入后,小提琴突然奏起热情激越,带着悲壮感的B段主题,是一首“悲哀的死亡之歌”,乐团奏出倾泻而下的音型衬托。C段由中提琴和木管奏出,充满匈牙利风格的新旋律,音调和节奏特点都和匈牙利的朗诵调民歌相仿,悲哀感越来越浓重;紧接着C段是B段小提琴的激情乐段的变化重现,然后再响起A段由木管奏出的悲哀无边音乐,简短弱奏的结尾音乐透明甜美,是游子对祖国的爱恋。

  第四乐章:不连贯的间奏曲,小快板

  双簧管奏出节奏摇摆不定的第一主题旋律,第二主题是由中提琴奏出抒情平静的音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主题的旋律都带有浓郁乡思情绪,但却被一段快速的谐谑曲打断,插入一段跨张的讽刺音乐,初时战战兢兢,后来变得高亢。主题响起时突然变得欢天喜地,管乐器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笑声”。(这段谐谑曲旋律,取自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巴托克认为该首交响曲无论音乐上还是政治上都“陈腔滥调”)。乐曲末段以长笛颤动的音型营造出夜幕低垂的效果,安安稳稳地进入梦乡。

  第五乐章:终曲、沉重的-急板

  奏鸣曲式。具有典型的巴托克特色,运用了东欧民歌的节奏,热闹辉煌,可说是一首民间舞曲。开始由圆号齐奏出嘹亮的引子,在大提琴、中提琴热烈的拨奏背景上,小提琴奏出难度极高的“无穷动”式主题,沸腾情绪不断高涨。一个由木管奏出的安静插段,描绘晚上的音乐后,在弦乐奏出的背景上,小号以强劲的力度奏出副部凯旋式主题,狂欢的热烈感情,充满凯旋式的辉煌。展开部以竖琴清澈柔美的和弦开始,接着是复杂而严密的赋格段。再现时,主、副部主题都有变化并作了压缩,最后铜管乐器高奏辉煌的凯旋颂歌,结束部令人热血沸腾,似乎全人类已获得解放!

撰文:周凡夫(香港资深乐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