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莎翁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将荒诞离奇的情节,加上神话色彩,轻松地道出人生与爱情所蕴含的深刻哲理。门德尔松据之写成的13段戏剧配乐,富有生活情趣,散发着美妙诗意和强烈的浪漫色彩,《序曲》及《婚礼进行曲》更是脍炙人口。选演《仲夏夜之梦》来纪念莎翁,想必他本人也会认为是皆大欢喜的设计!

  • 时间:2016-04-23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仲夏夜之梦》序曲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选段
1.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
2.牧歌
3.蒂巴特之死
4.罗密欧在朱丽叶墓前

—— 休 息 ——

拉夫尔·沃恩·威廉斯
天籁,选自《威尼斯商人》

理查·施特劳斯
麦克白,作品23号

导赏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英国作家,留下了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可是你一定想不到,大名鼎鼎如他,我们对于他的身世只知道下面这五点:

1.1564年4月26日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受洗。

2.1582年11月27日和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结婚。

3.1583年5月26日,女儿苏珊娜(Susanna)受洗;1585年2月2日,双胞胎哈姆雷特(Hamnet)和朱迪思(Judith)受洗。

4.1592年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

5.1616年4月23日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去世。

这世界上只有两个肖像作品被承认是“他”,一个是他死后第一个作品集封面的版画,一个是墓前的雕塑(如图1、2),两者都是他去世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说,除了这两个作品,其他我们看到的所谓“莎翁像”都是……不要相信的……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靠着有限的数据猜测他的生平。

他的外祖父是个农夫,去世后留给莎士比亚的母亲,也是他最小的女儿玛丽(Mary),大约现在六万英镑和一个农庄,并且将自己的告别式嘱托于玛丽,由此可知,玛丽有他能够信任的人格特质,并且她具有书写及阅读能力。

母亲玛丽生活在中世纪的英格兰,当时正是宗教改革的年代,她在短短20年就反复在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和英国国教的基督教之间改变四次。莎士比亚成长的时代已经是基督教了,当时很多天主教的仪式都被强迫抹灭,相较于基督教,传统的天主教保留了很多民间故事,可以想象玛丽在当时没有隔间、全家就是一个大平面的状态,在锅炉旁念充满想象力的《圣经》或是各种神奇的民间故事给孩子们听。莎士比亚的作品大量引用《圣经》故事、使用《圣经》里面的文字、叙事结构还有核心精神“宽恕”与“救赎”,即便是贩夫走卒都能理解他的剧作。

父亲约翰·莎士比亚(John Shakespeare)是市议员、皮手套制作商,曾经非常富有,但是后来因为违法买卖羊皮被发现,全家经济陷入危机,所以莎士比亚没有念大学,但是身为第一个存活的孩子,(在他之前,不幸地夭折了两个孩子。在中世纪因为医疗不发达,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再加上父亲先前的地位,他应该有在当地的新国王学校(King’s New School)上学。

他18岁时与26岁的安妮·海瑟薇结婚,育有三个孩子,一家五口住在父母的家中,不难理解后来他去伦敦打拼。

之后的事情就是“发达啦!”,连国王都入股他的环球剧场。

现在我们对他很了解了吗?嗯,还是很多疑问?没关系,他留下来了那么多剧本,任何形式的舞台剧也好、电影也罢,都不如自己看剧本,因为每个读者藉由他的文字,脑子里都可以建构一个最完美的莎士比亚的世界,无法被重新诠释的。但是音乐作品又不一样了,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文字的灵魂萃取出来就是音乐,听这场音乐会就能听到莎士比亚的精神。

现在让我们听音乐吧。

[上半场的音乐]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下面皆简称为门德尔松)于1809年2月3日出生在汉堡,当时的汉堡从1803年开始,短暂地成为一个独立市,不隶属于任何皇室,直到一年后被拿破仑吞并。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时期的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和指挥家。生长在富裕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家庭里,曾被形容“全欧洲都在他家客厅”。

祖父摩西(Moses)出生于天主教神圣罗马帝国(现在德国北部的领土),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对于犹太教化(Jewish Enlightenment)的思维很受重视,也是门德尔松家族发迹的丝绸公司的老板。门德尔松(Mendelssohn)这个名字就是摩西改的,来自高祖父的名字门德尔(Mendel),Mendelssohn的意思就是门德尔的儿子(Mendel’s son),因为比起原本的Moses Ben Mendel Dessau,Mendelssohn比较容易融入德国当地文化,这个与犹太教化鼓励犹太人融入本地文化经济活动,推广犹太宗教、艺术、文学的主旨相符合。

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是银行家,持续到1938年的银行Mendelssohn & Co.就是他的家族和妻子的家族合力创办的,直到纳粹施加压力才关闭。

母亲利亚(Lea Salomon)来自对于德国和犹太文化、经济都有很大影响的Itzig家族,祖母贝拉(Bella)把巴赫(Johannes Sebastien Bach)的《马太受难曲》手稿赠送给门德尔松。伯伯雅各布(Jakob)是普鲁士驻意大利领事,后来从犹太教转为基督教,并且将姓氏改为巴托尔迪(Bartholdy),是家族土地地名。

门德尔松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但是不替小孩做选择,他们是在基督教的环境受教育长大的,后来门德尔松的父母皈依基督教,跟随他的伯伯改成姓巴托尔迪。他的父亲写信给门德尔松道:“永远不会有一个信基督教的门德尔松家人,就像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犹太教的孔夫子。”什么意思呢?因为当时德国社会反犹太气氛浓厚,为了更好的融入德国,他的父亲决定抛弃门德尔松这个犹太姓氏。不过后来他的姐姐范妮(Fanny)写给门德尔松的信中显示他们很讨厌巴托尔迪这个名字,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巴托尔迪,我们只知道门德尔松,因为门德尔松在职业生涯中只用原来的名字。

祖母贝拉的Itzig家人和姻亲多半都是银行家、免费犹太学校创始者、钢琴家、音乐家赞助者,莫扎特、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 Emmanuel Bach)都受过他们家的赞助和委约。

撒拉(Sarah Itzig)是威廉·弗里德曼·巴赫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她委约并且首演过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曲子,还照顾他的遗孀。门德尔松家族曾为了躲避拿破仑为了对付英国而锁国的政策而搬到柏林,当时就是撒拉介绍当地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好友、自学成材的音乐家策尔特(Carl Friedlich Zelter)给门德尔松和姐姐范妮当钢琴老师,策尔特对于歌曲和巴赫音乐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门德尔松。

姐姐范妮较早展露音乐才华,可是限于当时女性不适合以音乐家为职业,她终身是个“专业业余爱好者”。

门德尔松的父母并没有利用或压抑他的音乐天分,选择的是顺其自然的方式,并没有料到他后来成为浪漫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9岁就公开演奏钢琴;15岁就写第一部交响曲;16岁就写了著名的弦乐八重奏,和本次音乐会听到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这时候的曲子多半是写给家里的乐团。

19岁时受到歌德的诗《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和贝多芬同名的康塔塔影响,写了音乐会序曲,早熟的才华就连见过七岁的莫扎特的歌德都惊叹他的天赋。

20岁他指挥柏林的学校声乐学院(Singakademie)乐团与合唱团,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四年前外婆送给他的珍贵手稿,他经过研究,尽可能还原巴赫本意,重新编辑成当代记谱,这首伟大的作品于此之前已经被遗忘了,演出获得巨大的成果与赞誉。

之后任职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指挥,演出他在欧洲四处旅行时于伦敦找到的亨德尔(Handel)的原稿,神剧《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 in Egypt)。

后来他到莱比锡音乐厅管弦乐团(Leipzig Gewanhause Orcheatra)工作,对于曲目的选择也表现出他对巴洛克和古典时期音乐的热爱。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了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第九号交响曲》就马上寄给他演出。当然他也演当代作品,但是多半是较为保守的作品,对于同时期的李斯特(Franz Liszt)、柏辽兹(Hector Berlioz)等,不太欣赏,他对瓦格纳(Wagner)尤其感冒。

1836年,他27岁,父亲去世,他写了神剧《圣保罗》(St. Paul),他写道:“一直不停的寻求他(父亲)的认可……但是再也没有机会了……”

1843年,在莱比锡成立门德尔松音乐戏剧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师资阵容华丽,作曲家舒伯特、小提琴家费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和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都在此任教,他去世后由良师益友伊格纳茨·莫谢莱斯(Ignaz Moscheles)接任校长职务,延续对传统的追求,后来纳粹因为对他犹太人的身份排斥,关闭了学校。

1847年的5月14日,姐姐范妮的去世使他悲恸过度,11月4日,在莱比锡死于中风,享年38岁。和一直被比较的另一个神童莫扎特一样,他写过关于死亡的一段话:“希望在那里仍然有音乐,没有悲伤和分离。”

38年,创作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无词歌……直到现在,无数的新娘伴随着他为《仲夏夜之梦》写的《婚礼进行曲》走向红毯的那一端。

生前身后都为了犹太人血统而荣耀或辱没,因为富裕的家族而顺遂的少年时代,也同样因为犹太血统而被乐评攻击,去世之后因为纳粹德国的禁演打压,音乐学者攻击他:“自始至终的风格都一样,没有走出神童的阴影。”或是“犹太音乐污染了日耳曼音乐”。在英国反而红极一时,有些曲目甚至因为演出过于频繁而被称为俗滥。

沸沸扬扬、风风雨雨……多年过去,哪怕当时很多人说他的音乐称不上伟大,美国的学者门肯(H. L. Mencken)认为,即使如此,他和伟大也只差一毫。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丘比特经常被描绘成遮住眼睛的小天使,因为爱情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心。”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晚期1590-1596期间创作的浪漫喜剧,这时候的风格多半呈现脱离现实、转向幻想世界的倾向,作品充满童话色彩,大量的巧合与偶然。虽然作品中仍然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批判精神已经不那么强烈,更重视宽恕与谅解。

相传,在仲夏之夜,神秘的力量会聚集,神奇的事情会发生。以雅典大公忒修斯(Theseus)和亚马逊女王希波莉塔(Hippolyta)婚礼为中心的一系列奇幻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恋人和六个业余演员的冒险经历,而森林里的仙子们则在背后操控它们的命运。

大公为了他四天后的婚礼充满喜悦,可是雅典的其他恋人却充满忧伤。

雅典有一条法律,规定市民有权利决定女儿的婚姻,如果女儿拒绝,父亲可以求处女儿死刑。赫米娅(Hermia)和莱桑德(Lysander)深深相爱,但是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也深爱着赫米娅,并且得到她的父亲伊吉斯(Egeus)的同意。

就在赫米娅拒绝德米特里厄斯的求婚之后,父亲非常生气,就带着三人来到公爵跟前,请公爵发落,公爵给她四天时间考虑,不然就被处死或终生关在修道院,赫米娅一心求死。

莱桑德:“真爱的过程必然曲折离奇。”

赫米娅:“既然相爱的恋人必须经过折磨,让我们学会忍耐吧,这种折磨就像意念、幻想、希望、叹息和哭泣……随时都伴随着爱情。”

两人商量决定逃离雅典,到莱桑德的伯母家成婚。

赫米娅告诉好朋友海伦娜(Helena)他们的计划,海伦娜疯狂的爱着德米特里厄斯,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只要博君一笑,所以便把这个秘密告诉他了。

当晚便是仲夏之夜,森林里有许多热闹的聚会……

傻头傻脑的雅典工匠们为了庆祝大公婚礼,在排练著名古罗马爱情悲剧《皮拉摩斯和提斯比》。

精灵们也聚集在森林里:

越过溪谷和山陵,

穿过荆棘和丛林,

越过围场和庭园,

穿过激流和烈火;

我漂游流浪在各地,

轻快的如同月亮;

我为仙后奔走服务,

在草环上缀满小露珠。

亭亭的樱草是她的近侍,

黄金上衣装饰点点斑斓;

小精灵们馈赠的红玉,

中间还有缕缕芳香;

我希望在这里寻访几滴露水,

为每朵花挂上珍珠耳坠……

仙后泰塔妮亚和仙王奥伯龙在为了印度小王子闹别扭,仙后视小王子如己出所以不愿意让他成为仙王的侍从,仙王命令调皮的仆人帕克(Puck)去采摘“盲目之爱”的花汁,任何人睡觉时被滴在眼睛上,醒来后都会爱上第一个碰到的人或动物,奥伯龙想要用这个计策逼仙后屈服。

与此同时,海伦娜追着德米特里厄斯到森林,寻找私奔的情侣。奥伯龙听到德米特里厄斯对海伦娜的辱骂,非常同情海伦娜,决定暗中帮助她,命令帕克把“盲目之爱”滴在这男子眼睛上。

帕克却不小心把“盲目之爱”滴在莱桑德眼睛上,阴错阳差,莱桑德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海伦娜,这下好了,本来两个男人都爱赫米娅,现在情况却变成:莱桑德追海伦娜;海伦娜追德米特里厄斯;德米特里厄斯追赫米娅;赫米娅又追莱桑德。

仙后熟睡时帕克成功将“盲目之爱”滴在她眼睛上,为了要恶作剧的更彻底,他将在附近排练戏剧的工匠波顿(Bottom,有屁股之意)变成驴子(又称Ass,也有屁股之意)头,结果仙后一张开眼睛就爱上了波顿,命令身边小精灵伺候他,自己为他编织爱的诗歌,奥伯龙看到这个情景非常满意。

可是他看到四人的一片混乱,立马要求帕克解决,结果帕克令德米特里厄斯也爱上海伦娜,突如其来的改变让海伦娜深信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好友赫米娅开的低级玩笑,他们三人连手侮辱自己,被抛弃的赫米娅也极度悲伤,两位男士也为了争夺海伦娜决意决斗!

太热闹了,帕克看得不亦乐乎,奥伯龙却觉得抱歉。

既然他已经成功从仙后那里威逼得到了印度小王子,一切都要恢复正常,给予仙后和莱桑德解药,让四位男女双双对对都得到想要的爱情。

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大公带着未婚妻打猎,遇到两对爱侣,他们和大公诉说晚上如梦似幻的经历,大公成全了他们,并邀请他们和他一起举行婚礼。

大公对于他们不可思议的故事表示:“恋人们和疯子都富于纷乱的思想与幻觉,用冷静的理智是不能理解的,疯子、诗人和恋人都是幻想的宠儿。”

婚礼上工匠们推出自己的改编,皆大欢喜的幸福爱情悲剧,剧终。

奥伯龙:

屋里消逝的星火,

还在微微地闪烁;

每个舞动的精灵,

像花汁上的小鸟;

和我唱一首曲调,

一起轻盈的舞蹈。

泰塔妮亚:

要先把歌儿练熟,

每字都玉润珠圆;

接着合声唱祝福,

双手相牵飘渺回旋……

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门德尔松从小和姐妹们最喜欢一起朗读和演出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奇幻题材引起他最多的兴趣。序曲是他17岁所作,世界知名的音乐学者乔治·格罗夫(George Grove)说这是“前所未见的早熟才能的奇迹”。

这是第一首音乐会式的序曲,不为任何舞台剧种开场,本身就是一个文学作品,后来在浪漫主义时期成为非常兴盛而典型的乐种。本来是写给双钢琴的,由他和姐姐范妮一起演奏。

这首曲子有浪漫的元素,也表现了他对传统古典乐派的坚持。他选择了奏鸣曲式作为依据,并且选择跟莫扎特一样的乐器编制,但是他又多了一个低音大号(Ophicleide),现在多半由大号(Tuba)替代,它的声音介于木管铜管之间,像嘶吼的驴叫,表现被仙子变成驴子脸的波顿(Bottom)滑稽的形象。

一开始E大调的四个魔法般的长和弦是门德尔松在夏天傍晚的庭院,听到风吹过树梢而来的灵感,每一个和弦都不断变化调性色彩,就像主角莱桑德说的:“真爱的过程必然曲折离奇。”(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随着弦乐疾走乱窜e小调的音群,精灵们飞进了魔法森林;接下来威风凛凛的皇家音乐带入为恋人所作、如诗般的主题;最后由工匠(弦乐下行的滑音代表变成驴子的波顿的嘶叫)和狩猎的主题结束程序部,发展部完全被精灵们占领,最后也如同莎士比亚的剧作一样,由精灵作结语。

后来他写道,“我相信这个曲子足以让人记得,精灵女王和国王的队伍如何在全剧里神出鬼没,大公在森林的狩猎派对……然后两对甜蜜的爱侣迷失了又找回彼此,笨拙的工匠们努力的排练他们粗糙的余兴节目,最后的最后,又是造成这一切的精灵,他们祝福这一切,并在日出前离去……最完美的快乐结局,我的序曲也落幕了。”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是20世纪的作曲巨擘,著名的作品有《三桔爱》、《基日中尉》组曲、《彼得与狼》还有本次音乐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他于1891年4月23日出生于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的一个偏远庄园,他的童年在母亲的钢琴声中长大,5岁时写了第一首钢琴曲《印第安加洛普舞曲》,母亲为他记谱的;7岁开始下西洋棋,并且成为终生爱好,还曾经打败世界冠军;9岁写了他人生的第一部歌剧《巨人》。

他11岁时,他的母亲与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见面。塔涅耶夫是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终生挚友与音乐作品把关人,柴可夫斯基非常重视塔涅耶夫对他音乐的评论。塔涅耶夫建议作曲家、钢琴家格里埃尔(Reinhold Glière)夏天去他们家教普罗科菲耶夫,这个夏天在11岁的普罗科菲耶夫坚持下,完成了一部交响曲,后来普罗科菲耶夫回忆他的老师,他非常喜欢老师和蔼的教学方式,可是他不喜欢他关于乐句、转调和曲式限制的条条框框,后来他花了一番功夫,靠一系列简单三段体的小钢琴曲,实验不和谐和声、少见的节奏,挣脱这些束缚。

即便他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华,他的父母对于让他过早的开始音乐生涯还是非常犹豫,13岁时,母亲和他一起去见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院长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当时他已经又完成两部歌剧,正在写第四部了,院长强力建议他申请音乐学院,于同年,他被音乐学院录取。

19岁时,父亲去世,没有了经济支持,还好他在校外已经因为他先锋叛逆的作曲风格,备受瞩目,在“圣彼得堡现代音乐之夜”(St. Petersburg Evenings of Contemporary Music)演奏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曲子和自己的曲子,这些充满半音、不和谐和声和复调性的音乐,引起了两极化的反应,有人觉得“这些地狱来的现代音乐,屋顶上的猫都更会作曲!”可是先锋派的人们为此欢呼。

与此同时,音乐评论家奥索夫斯基(Alexander Ossovsky)把他推荐给出版商尤尔根森(Boris P. Jurgenson),也因此他到巴黎和伦敦,认识了影响一生的人——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迪亚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

23岁时,普罗科菲耶夫弹他自己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赢得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战斗”(battle of the pianos),随后他去伦敦和迪亚吉列夫签了第一个芭蕾舞音乐的约,芭蕾舞《丑角》(Chout)就此诞生,由于是他第一出芭蕾舞剧,他跟达利夫和编舞家马辛(Lèonide Massine)密切合作,最后巴黎首演大获成功,编剧家谷克多(Jean Cocteau)和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都大大赞扬,拉威尔说:“天才之作。”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甚至说:“唯一我可以愉悦的聆听的现代音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规避参军,他回到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可是紧接着爆发的二月革命,让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他本来要首演的第一号交响曲(他自己取名字为“古典”,并声称:“如果海顿在世,就会这么写。”)和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被迫延期,其他的作品更是演出机会遥遥无期,他说:“我完全无所事事,时间沉重的挂在我的手上。”因为觉得整个社会此时此刻不需要音乐,他决心去美国闯荡,当时的人民教育委员卢那查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跟他说:“你是音乐上的改革者,我是生活上的改革者,我们本来应该合作,可是如果你想要去美国,我不会阻饶你。”

他在美国的生活不是太顺利,虽然一开始因为大众关注这一批俄罗斯音乐家(例如拉赫玛尼诺夫)而获得了一些作品邀约,可是也因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芝加哥歌剧总监康帕尼尼(Cleofonte Campanini)的《三桔爱》,而康帕尼尼不幸的在这个时候因病去世,因而他的经济状况出了问题,不愿意在这种状态回国,他决定去巴黎试试。

在巴黎他又重新获得了和迪亚基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合约,而《三桔爱》的首演也在芝加哥获得成功,迪亚基列夫对于歌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打算跟他修改先前的歌剧《丑角》,可是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在试演会上的第一幕就离席,宣称普罗科菲耶夫这是:“浪费时间创作歌剧”普罗科菲耶夫也还击:“斯特拉文斯基没有资格对艺术方向做出评论,他自己的作品都无法不出错。”嘲笑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过度“自由”,他们自此很多年都怒目相向,虽然之后和好了,斯特拉文斯基也说普罗科菲耶夫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在他之后”。

普罗科菲耶夫33岁时接触了基督教科学派(Christian Science),相信上帝是绝对的善与完美,罪恶、疾病和死亡都与上帝无关,这个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真正的真理存在精神层面,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灵修来解决,所以耶稣基督有治愈能力,一般人也可以靠祷告获得治愈。普罗科菲耶夫相信这对他的健康和火爆的脾气有所帮助,也因为这个信仰,影响了他对表现主义着重表达内心恐惧的风格产生改观,他质疑当代音乐的复杂(1920年左右),并且开始创作他所谓的“新的简单”的音乐,体现在他最后和迪亚基列夫合作的芭蕾作品《浪子》(The Prodigal Son),这个作品在巴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迪亚基列夫说:“他从未如此干净、简单、优美和柔软。”几个月后,迪亚基列夫这个对现代芭蕾有巨大贡献的人去世了。

他于36岁初次回到莫斯科看他的作品演出,之后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在审核他的芭蕾舞剧《钢铁时代》(Le pas d’acier)问他一些和音乐无关的政治问题,他拒绝答复,所以这个舞剧从此被禁演。

30年代,美国和欧洲经济大萧条,芭蕾和歌剧的演出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观众对身为钢琴家的他还是非常欢迎,可是普罗科菲耶夫更重视他作曲家的身份,钢琴演出剥夺了他创作的时间,再加上他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他开始运用自己身为西欧和俄罗斯桥梁的身份,往返于两地,组曲《基日中尉》、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时候被委约的。

45岁时,他和家人返回莫斯科定居,著名的《彼得与狼》就是他回去后的第一个作品,为中央儿童剧院所作,故事和音乐都是他自己创作的。

他的《纪念十月革命20周年清唱剧》因为艺术委员会中柯征杰夫(Kerzhentsev)的话:“把属于人民的文字歌词放在如此令人费解的音乐上面,你在想什么?”而被禁演,无奈地,这部作品直到作曲家去世了13年才被首演。

这段期间,被迫配合现况,他写了很多符合斯大林(Joseph Stalin)当局要求的、充满欢快进取庆祝的作品,例如他的第六、七、八号钢琴奏鸣曲(又称《战争奏鸣曲》),他将真心隐藏在音乐里面,第七号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引用了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声乐套曲》的《悲》(Liederkreis, Op.39, Wehmut),歌词是:“我可以歌唱得像是我很快乐,眼泪默默地流淌,心也就自由了,夜莺……歌唱着渴望,从地牢深处……大家都很欢快,没有人感受到痛楚,这歌声中深深深深的悲。”讽刺的是,这部作品还得到了斯大林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当局对于艺术作品的审查放宽,普罗科菲耶夫得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这是他的创作巅峰时代,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作曲家之一,歌剧《战争与和平》、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芭蕾《灰姑娘》、第五号交响曲等,都是这时候的作品。好景不常,他因为高血压而中风了,被迫减少作曲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丹诺夫(Andrei Zhdanov)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宣布包括普罗科菲耶夫在内,还有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哈恰图良(Khachaturian)等著名作曲家犯下形式主义罪,“放弃古典音乐的基本原则,用混乱、紧张的声音把音乐变成噪音”,他的八个作品被禁,连带地,大部分的作品都不被演出,57岁时,他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他的太太于同年,由于试图寄钱给她在西班牙的母亲,而被控间谍罪被捕入狱20年。

58岁时,他试图写最后一个歌剧作品《一个真人的故事》(The Story of a Real Man)来安抚当局,可是还是被拒,种种打击使他的健康溃堤,但是最后他还是为年轻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写了永垂不朽的大提琴协奏曲。

1953年的3月5日,命运捉弄人,他比斯大林早五分钟于莫斯科咽下最后一口气,因为全国都在悼念斯大林,他的灵柩数日之后才得以运出位于红场(Red Square)的家。一代音乐巨擘的丧礼没有任何一个音乐家演奏,因为举国上下的音乐家都在为斯大林的丧礼演出,陪伴他的是一个录音机,播放着本次音乐会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其中一首《罗密欧在朱丽叶的墓前》。

虽然在当时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被认为次于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和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可是到了现在,他的作品是20世纪初的作品里面被演出最多的,美国音乐学者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评论道:“才华横溢,他独创的全音阶旋律无人能出其右”。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美丽的城市维洛纳,富有的凯普莱特家族(Capulet)和蒙太古(Montague)家族势不两立,人们的手上为此沾满鲜血与仇恨。

老凯普莱特大人为了让女儿朱丽叶(Juliet)和帕利斯(Paris)伯爵相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除了蒙太古家的人,任何来宾都欢迎莅临,但是蒙太古家的独生子罗密欧却在好友班本沃利奥(Benvolio)劝说下,携同茂丘西奥(Mercutio),三人戴着面具前往。

因为罗密欧为了对罗瑟琳(Roselin)的单恋辗转难眠,本沃利奥的认为治疗失恋的方法就是再恋爱:

一把火能将另一把火熄灭,

一处伤痛会被另一处伤痛减轻;

头转晕了就把身子调过来转;

一件绝望的悲伤用另一件苦痛来治愈;

只要你的眼睛感染了新病毒,

旧的病毒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舞会上冠盖云集,命运之轮开始转动……

在舞会上朱丽叶和帕里斯伯爵跳着舞,她超群的美丽打动了罗密欧,连声称赞时被朱丽叶性情火爆的表哥蒂巴特(Tybalt)听见,恨不得当场置罗密欧于死地,可是老凯普莱特阻止了他。悲剧的种子于此时已经种下。

来自双方家族的一对可怜的孩子产生了爱情,罗密欧执起朱丽叶的手,将她的手当作神龛,既然他因为碰触而亵渎了它,身为羞赧的朝圣者,他愿意用吻来赎罪,两人第一句话便是互诉情衷,说出彼此微妙难言的可爱爱意:

罗密欧:

要是我用这一双卑微的尘世之手,

把这圣洁的庙宇亵渎,我要救赎,

让香客含羞的嘴唇赦免温存之罪,

让那轻柔之吻抚平我牵手的粗鲁。

朱丽叶:

虔诚的香客,别这样怪罪这牵握,

牵手原本是香客表示由衷的虔敬。

因为圣徒的手可以由香客去触摸,

与圣洁手掌相握便是香客的亲吻。

罗密欧:

圣徒只有圣洁的手掌,不长嘴唇?

朱丽叶:

啊,香客,祈祷时嘴唇便派用场。

罗密欧:

哦,圣徒,让嘴唇替代手的温润,

恳请妳不要让双唇的信仰变失望。

朱丽叶:

你的恳求获允准,圣徒恭候祷告。

罗密欧:

圣徒别移动脚步,我会前来领受,

妳的芳唇已将我唇上的罪孽洗净。(吻)

朱丽叶:

但是你的罪孽已把我的双唇沾染。

罗密欧:

从我唇上沾染了罪孽?啊,那请原谅我甜美的冒犯!把罪孽再还给我。(吻)

朱丽叶:

你的吻很虔诚。

舞会结束,罗密欧把心留在了朱丽叶的家,他翻墙进去朱丽叶家后方的果园。

朱丽叶出现在楼上的阳台,发现罗密欧是家族仇敌的独子,自己唯一的恨也是唯一的爱,朱丽叶情不自禁自言自语:“啊,罗密欧,罗密欧!为什么你是罗密欧?……把玫瑰换一个名字,它还是一样的香;所以,如果罗密欧不叫罗密欧,他拥有的可爱完美也丝毫不会改变。”罗密欧按捺不住,像有着翅膀的爱神丘比特一样爬上阳台,回答:“如果你不喜欢,我既不姓蒙太古,也不叫罗密欧。”

发现无意间让罗密欧知道爱慕之意,有违大家闺秀的礼数,朱丽叶脸上泛起红晕,还好趁着夜色保守了她的羞赧。朱丽叶寻求罗密欧的理解,如果以礼法衡量,她也许不够稳重,可是和假装稳重端庄的女性,她比任何人都来得真心诚意。

罗密欧为了表示自己绝无一丝轻挑之意:“我以圣洁的月亮起誓……”

朱丽叶:“啊!千万不要指着月亮发誓,它变化无常……爱情会跟它一样容易改变……”

对于恋人来说,最甜美的音乐就是他们在夜里互倾诉衷的声音,朱丽叶舍不得让罗密欧离开她的身边,就像小女孩舍不得放走自己的鸟儿一般,不过最后他们还是互道晚安了。

罗密欧的心里充满了两情相悦的喜悦,无法入睡,他去了修道院找最疼爱他的劳伦斯修士,希望德高望重的修士能帮他们证婚,劳伦斯修士担心年轻的罗密欧太心急会跌跤(wisely and slow; thy stumble that run fast.),警示:“狂暴的欢乐势必引起狂暴的结局,就像火和火药,在它们亲吻的一瞬间,欢乐便在凯旋中死去……爱情要适度,适度才持久;太快或太慢结果都难求圆满。”

同样迫不及待的朱丽叶早早就来到教堂,两人举行了神圣的婚礼。劳伦斯修士祈祷上天祝福这桩婚姻,盼望年轻的蒙太古和年轻的凯普莱特的结合能够埋葬双方家族的纷争。

婚礼结束后,朱丽叶连忙赶回家,等待罗密欧晚上沿着奶妈安置的绳梯,与她团聚。“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是黑夜里的白昼,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羽翼下,它比落在乌鸦身上的新雪还要洁白……你就像繁星点点,夜空被装饰的如此美丽,整个世界都将爱恋黑夜,不再崇拜太阳。”

这天中午罗密欧的朋友本沃利奥和茂丘西奥遇上莽撞急躁的蒂巴特,在老凯普莱特的舞会上就气冲冲地想找罗密欧决斗的蒂巴特,一见到茂丘西奥就指责身为亲王亲戚的他居然与罗密欧打交道,茂丘西奥也是一样性情爆烈、年少气盛,两人便大吵起来。

新婚的罗密欧刚刚好经过,蒂巴特立马用不堪入耳的话语指责罗密欧是下流胚子,蒂巴特是朱丽叶深爱的表哥,那么罗密欧爱屋及乌,现在蒂巴特对他来说是如此的亲近,他称呼蒂巴特为好凯普莱特,彷佛身为蒙太古家的他,说出属于妻子的凯普莱特这个姓氏,也有一丝秘密的情意。

茂丘西奥并不知道其中原委,看到好友罗密欧如此服软怕事,气不过,便用言语刺激蒂巴特和他打斗,罗密欧夹在中间试图分开两人,结果却遮蔽了好友的视线,让蒂巴特有机可乘……茂丘西奥颓倒在地:“要是你们明天要找我,就到坟墓里吧……我要死了,活该你们两家倒霉,你们把我喂了蛆,我要被蛆吃了……你们这两家……”

罗密欧:“这位绅士、亲王的近亲、我的挚友,他是因为我才受了这致命的伤,是那蒂巴特,就是那刚刚做了我亲戚的蒂巴特,用毁谤玷污了我的名誉。亲爱的朱丽叶啊,妳使我变得柔弱,我钢铁般的勇猛性情也被妳的美貌软化了!”“蒂巴特杀了茂丘西奥自己却威风凛凛的活着!让亲戚的情份见鬼去吧!现在我要让眼睛里喷火的愤怒做我的向导!茂丘西奥的灵魂就在我们头上尚未离去!在等着你去陪他!我们两个必须有一个人去陪他,不是妳,就是我,要不,我们一起去死!”

蒂巴特倒下,罗密欧逃亡。

这场血腥发生在正午时分维洛纳的市中心,消息一传出去市民便奔走相告,老凯普莱特夫妇、老蒙太古夫妇、亲王都来了。

亲王宣告:

      这恶斗罗密欧无法推卸责任,

      为此,我宣布立即将他放逐;

      你们积怨的家仇已把我牵连,

      我亲戚也在恶斗中流血身亡;

      我要对你们给予沉重的惩罚,

      要让你们为我的损失而忏悔。

      恳求与申辩,我都一律不听;

      也不为眼泪和哀告徇私枉法;

      无可挽回了,让罗密欧快走,

      否则,何时发现何时是死期。

      尸体抬走,等候进一步判决;

      对凶手仁慈会招致更多杀戮。

等待罗密欧的朱丽叶,等到的却是这悲惨的事情,一边是亲近的表哥,一边是亲爱的丈夫……悲痛欲绝……

老凯普莱特为了消弭家族的悲伤,决意让帕里斯伯爵和女儿马上举行婚礼,面对父亲的坚持,朱丽叶无力回天,只好听从劳伦斯修士的建议,喝下假死的药,等待罗密欧在劳伦斯修士的安排下来凯普莱特家的坟墓里接她,两人远走高飞。

造化弄人,劳伦斯修士派出的人没有抵达,罗密欧的随从早一步告知他朱丽叶的死讯,罗密欧诅咒命运女神,带着致命的毒药飞奔去朱丽叶的坟墓。

正要进去坟墓时,遇到同样爱着朱丽叶的帕里斯伯爵,两人因误会而打斗起来,帕里斯伯爵不敌,请求罗密欧将他的尸体放在朱丽叶身边,罗密欧答应了他:“安睡吧,死人,你是被我这个死人安葬的,安葬在这个因为朱丽叶长眠于此,而从坟墓变成充满光明节庆的殿堂。”

“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神吸去了你甜蜜芬芳的生命,却无力摧毁你的魅力,妳的双唇、妳的面颊依然清晰的透露出美丽的红润……一对眼睛,再看最后一眼;一双手臂,再做最后一次拥抱,两旁嘴唇,用堂堂正正的一吻与死神签订永恒的契约……”罗密欧为爱人饮下毒药。

劳伦斯修士赶到时已然来不及了,刚刚苏醒的朱丽叶看到忠实的丈夫手里握着杯子,猜测他应该是服毒自尽,吻了他仍然温热的嘴唇,想看看是否为自己留有一丝毒素……听到外面人声骚动,抓起罗密欧的短剑:“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剑鞘,让你在我身体里安息吧。”

他们的死结束了父母的仇恨……

再也没有比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的故事更令人惋惜的。

亲王说:

      清晨带来一个和平,阴郁又凄凉,

      太阳因悲伤,面容在云层里躲藏。

      诸位散去,再把这惨祸多加思量;

      宽恕还是惩罚,是非曲直见公堂;

      人间从没有一个故事的黯然忧伤,

      比那朱丽叶和罗密欧更加痛断肠。

这是莎士比亚第一时期(1590-1600)写的作品,这个时候的作品多半描述青年追求自由、爱情的美好向往。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 BC43-AC18)的《变形记》里皮拉摩斯和提斯比也是来自双方仇恨的家族的爱侣,最后前后殉情,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进行移植幻化。

古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Luxius Apuleius,c.125-180)的《金驴记》里丘比特和赛姬(Cupid and P s y che)还有维纳斯与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的故事都是关于爱情的不可违抗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仲夏夜之梦》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创造的:

故事可以追溯到五世纪时以弗所人色诺芬(Xenophon of Ephesus)写的希腊传奇小说《以弗所传奇》(Ephesiaca)

1476年意大利诗人萨勒尼塔诺(Masuccio Salernitano)的《故事集》(Novellino)

1530年波尔托(Luigi da Porto)的《最新发现的两位高尚情人的故事》

1554年班戴洛(Matteo Bandello)的《短篇小说集》(Novelle)

1562年英格兰诗人布鲁克(Arthur Brooke)写的长篇叙事诗《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

1567年佩因特(William Painter)翻译的的散文《罗密欧与朱丽叶》

布鲁克的版本应该就是莎士比亚参照的原型,和布鲁克充满说教意味、警惕世间青年男女不要成为欲望囚徒的版本不同,在莎士比亚塑造的是一对挣脱道德束缚和家庭禁锢的青春爱侣,以自己的生命化解了仇恨,藉由青春的所有荒谬与狂暴,毁灭禁锢人性正常欲望、扼杀人们精神自由的腐朽、蛮横、专制的世界,歌颂爱情的神奇与不朽。

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普罗科菲耶夫于1935年开始写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年,44岁正直盛年的作曲家,被苏维埃政府承诺的委约诱回国定居,即使肖斯塔科维奇(Dimitri Shostakovich)才刚受到当局严厉的审判与侮辱,普罗科菲耶夫不相信这一切会发生在他身上,可是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整部剧充满了“偶然”与“必然”,被命运女神支配……

这个作品的创作期间,他面对了背叛、放逐、甚至死亡……委托他这个作品的官员凯尔任采夫(Platon Kerzhentsev)、启发他开始写这个作品的剧作家彼得罗夫斯基(Adrian Piotrovsky)被处死,他的第一任妻子被放逐,芭蕾舞演员集体拒演……因为普罗科菲耶夫本来改写的快乐大结局和苏维埃文化官员概念有冲突,所以被迫修改。

面对舞剧演出可能的遥遥无期,又为了音乐能被听见,他将作品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和钢琴版本,总共有三部组曲,指挥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喜好任意搭配,本次音乐会听到的就是管弦乐版本的选曲。他形容在这个作品中他找到了新的音乐线条(new music line),创新又非常容易引人入胜,是现代音乐的救星,乐评说道:“这个高大而孩子气的俄罗斯人对旋律有绝对的天赋,他有扎实的对位技巧,不协和音也有着最微妙、最充满想象力的使用。”

整个作品节制而精准的描绘出戏剧里面的场景、气氛、人物性格,即便只是听音乐,一切彷佛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本次音乐会选奏以下几段:

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Montagues and Caplets)

又叫做骑士之舞(Dance of Knights),曲式是引子接ABA。引子由不和谐和声和跌宕起伏的音量制造黑暗而不详的预兆。A段由低音声部演奏如脉搏强烈跳动般的节奏,这种生物律动式、规律的节奏是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一大特色,戏剧化的高音弦乐主题乘着低音的步伐出现,铜管也不遑多让,嘶喊出和弦乐分庭抗礼的对题。在凯普莱特的舞会中,男子们气宇轩昂的跳着骑士之舞。B段和A段完全相反,如果说A段是男性化的,B段就是女性化的,长笛娓娓奏出灵动的旋律,伴随着钢片琴、铃鼓、三角铁、竖琴和中提琴的滑奏。朱丽叶悠悠的信步而出,和不同宾客致意,最后和帕里斯伯爵的双人舞吸引了罗密欧的目光,从此无法自拔。A段的再现由萨克斯管奏出主题,在强烈的终止式下结束。

牧歌(Madrigal)

完美的刻画出13岁的朱丽叶,这个变化无常的、调皮的、期待爱情的少女,她在看不清楚戴着面具的罗密欧的真面目之下,便由他试语之爱的温情表白和悠然一吻,深深地爱上了他。

蒂巴特之死(Death of Tybalt)

像动作片一样忙碌、充满各种事件、不断变化,全段到达最高峰时,木管和定音鼓15个和弦接连重锤而下!为蒂巴特的生命写下句点。

罗密欧在朱丽叶的墓前(Romeo at Juliet’s Grave)

这是一声叹息,爱情的主题用力地唱出罗密欧的心碎,低音大管像来自墓里的声音,大提琴和低音单簧管搏动出深沉的悲恸,最后弦乐闪闪发光的音乐平息一切,留下短笛纯粹的一个长音……想象在普罗科菲耶夫的葬礼上,就是这么一个长音伴随着人们送走这个伟大的艺术家。

[下半场的音乐]

拉夫尔·沃恩·威廉斯

英国作曲家,生于1872年10月12日,卒于1958年8月26日,享年86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职法务部门重要职务,主要帮助从纳粹奔赴英国的音乐家,还有安排文化活动。

他的作品横跨范畴很大,芭蕾、歌剧、室内乐、协奏曲、宗教和非宗教声乐作品、交响乐,以管弦乐和合唱曲称著,他回忆在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时,敬爱的作曲老师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说:“写合唱曲吧!为英国人和民主主义者写合唱曲吧!”本次音乐会的《天籁》(Seranade to Music)原本就是为人声和管弦乐所作。

来自非常正直的“好”家庭,家族成员多半是牧师或是律师,所以威廉斯有很强烈的道德感,他认为音乐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作品从为职业音乐家所作,到为配合爱好音乐普通市民的程度都有。

他一直都对文学还有中世纪艺术有很大的兴趣,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是很喜欢阅读《圣经》,中世纪的莎士比亚也是他喜欢的作家之一。

他个人风格发现的比较晚,直到38岁去巴黎跟拉威尔(Maurice Ravel)学习,他才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拉威尔说:“他是唯一不写‘我的’音乐的学生。”是他对威廉斯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他从巴黎回去英国之后,管弦乐写作显然轻盈很多。

他有两个差异极大的风格,一个是魔鬼,一个是天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42岁高龄还从军参战,从战场回来的威廉斯写的《第四交响曲》,就以它暴力对声响惊吓到乐评们;本次音乐会的《天籁》则以美丽透明的音色编织闪烁的梦。

他去世后,时代杂志头条写道:

他在历史上的成就是切断了从亨德尔(Handel)和门德尔松(Mendelssohn)将英国和欧洲大陆绑在一起的线,结合了中世纪和民间音乐,……从此英国音乐不再有德国腔,英国有了自己的音乐。

天籁,选自《威尼斯商人》

这是拉夫尔·沃恩·威廉斯为了庆祝指挥亨利·伍德(Henry Wood)执棒五十年音乐会所写,本来是给16个独唱和管弦乐团,后来为了演出方便,又改编为合唱团或是小提琴独奏版本,本次音乐会听到的就是小提琴独奏和管弦乐团。

歌词来自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里面一段讨论音乐的对话:

看那安静的月光酣睡在这斜坡上,

    我们坐在这里,让音乐涓涓入耳,

    柔和静谧的夜晚轻轻拨动和弦。

    坐下吧,洁西卡。

    妳看天庭镶嵌了多少黄金圣盘,

    最小的星星运行时都能发出美妙的音乐,

    不断对小天使歌唱着。

    如此天籁之存在不朽的灵魂中,

    被我们这污浊的肉身所阻挡,

    听不见。

    How sweet the moonlight sleeps upon this bank!

    Here will we sit and let the sounds of music

    Creep in our ears: soft stillness and the night

    Become the touches of sweet harmony.

    Sit, Jessica. Look how the floor of heaven

    Is thick inlaid with patines of bright gold:

    There’s not the smallest orb which thou behold’st

    But in his motion like an angel sings,

    Still quiring to the young-eyed cherubins;

    Such harmony is in immortal souls;

    But whilst this muddy vesture of decay

    Doth grossly close it in, we cannot hear it.

理查·施特劳斯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e Strauss),1864年6月11日生于德国慕尼黑(Munich),1949年9月8日去世于德国南部山上的避暑胜地加尔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享年85岁,历经德意志帝国成立(1871),民族主义鼎盛;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后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的动荡;还有席卷世界的大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9)。

父亲弗朗茨·施特劳斯(Franz Strauss)是著名的圆号演奏家,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宫廷歌剧院(Bavarian Court Opera House)演奏,也是作曲家、指挥家,甚至演奏的一手好吉他、单簧管、中提琴。施特劳斯的音乐启蒙就是从父亲这边来的,他对于古典乐派的喜好也影响了施特劳斯,他禁止儿子接触瓦格纳(Wagner)的音乐,对于这点,施特劳斯后来多有抱怨,所以施特劳斯早期作品多半是舒曼或是门德尔松的风格。

他跟父亲任职乐团的助理指挥学习管弦乐配器法和乐理,在父亲任教的皇家音乐学院(Royal School of Music)跟随父亲的表兄弟沃尔特(Benno Walter)学习小提琴,10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歌剧,当然,被父亲禁止了。

1882年,18岁,他去慕尼黑大学(Ludwig Maximil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学习哲学和艺术史,但是他只待了一年就休学了,因为柏林的指挥彪罗(Hans von Bülow)接触到他16岁时为管乐团写的小夜曲(Seranade),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请他去当助理指挥,并且在他于迈宁根宫廷乐团(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退休后,选择施特劳斯继任。

1885年,认识了作曲家、小提琴家亚历山大·里特尔(Alexander Ritter),里特尔是瓦格纳的姻亲,他介绍瓦格纳的作品、文章给施特劳斯,还推荐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哲学给他,施特劳斯的作品风格开始改变,跟随着德国浪漫派(German Romanticism)大师李斯特和瓦格纳写出丰富的管弦乐配器和前卫的和声,本次音乐会听到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麦克白(Macbeth)就是题献给Ritter的。

1895年,和女高音宝琳娜·德·阿娜(Pauline de Ahna)结婚,虽然宝琳娜以非常疯疯癫癫的个性称著,但是他的太太刺激他的创作缪思,他的作品里女高音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两人育有一子,弗朗茨(Franz)。

1906年在格拉兹(Graz)演出划时代巨作——歌剧《莎乐美》(Salome),几乎全欧洲重要的人物都去了,拿职业生涯做赌注促成这个演出的马勒(Gustav Mahler)、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贝尔格(Alban Berg)都去了,整个小镇都被兴奋的期待充斥着,后来希特勒(Adolf Hitler)也宣称自己借钱旅行去听。

到了纳粹德国的时代,施特劳斯任国家乐府(Reischmusickammer)首长,努力保护被禁止的如德彪西(Debussy)、马勒、门德尔松的音乐,当然,也藉由职务之便保护他的犹太家人,直到他写给犹太剧作家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信被德国情报组织拦截,才被免职,信里说道:你觉得我在创作时,是想着我是“德国人”吗?莫扎特创作时想着他是“亚利安人”吗?这世界上我认为只有两种人,有才华的和没才华的。

1938年,全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写了单幕歌剧《和平的日子》(Friedenstag),为和平的来临祈祷。

战争让美丽的慕尼黑满目疮痍,给23件弦乐的曲子《变形》(Metamorphosen)便是此时创作的,写出他最深沉的哀悼,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他写道:人类最黑暗的日子终于快要结束了,12年,在最可恶的罪犯手下,野兽的统治、对文明的摧残,德国两千年的文化走到了尽头。

美军进入德国,来到施特劳斯的家,他从容地走下来,说:“我是《玫瑰骑士》(Rosenkavalier)和《莎乐美》(Salome)的作曲家。”战争终于结束。

在纳粹的阴影下疲于奔命,守护家人朋友、保护自己相信的文化,施特劳斯老了、累了、倦怠了,可是却更专注于音乐本身了,最后的日子,音乐学者总说这是他的“印度夏天”,散发着馥郁的香气。

最后四首歌是给女高音和管弦乐团的作品,是他临终前的曲子,最后一个乐章“日落”(Im Abendrot)的最后一句问到:“这就是死亡吗?”施特劳斯没有用语言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他交响诗《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里,净化主题冉冉而升……灵魂得到了满足。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麦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亚第二期(1601-1607)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以悲剧为主,四大悲剧《麦克白》、《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戏子,才登场就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

人生不过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

充满喧嚣和骚动,没有丝毫意义。

温和的邓肯(Duncan)国王统治苏格兰期间,有位骁勇善战的将军麦克白(Macbeth),他是国王的近亲,因为功勋赫赫,在宫廷里很受敬重。

刚刚击败了挪威支持的叛军,两位大将军麦克白和班科(Banquo)凯旋归来,在路上遇到了三个女巫……

女巫和麦克白致意。

女巫甲:“您好,葛雷米斯领主。”

女巫乙:“您好,考多领主。”

女巫丙:“万岁!未来的国王。”

这些言语让麦克白很惊讶,首先,她们怎么知道自己身份?接下来,他尚未获得考多领主的殊荣,而国王有儿子,最后这句话更匪夷所思……

她们接着和班科致意。

女巫甲:“小于麦克白,而又要大些。”

女巫乙:“没那么幸运,可是更加有福。”

女巫丙:“你要生君王,虽然你自己不是。”

接着三人化为云烟,消失了。

两人正发愣,国王的使者来到,奉命封麦克白为考多领主。

麦克白:“女巫跟我说的话都应验了,你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登上王位吗?”

班科:“那种希望会激发人争夺王位的欲望,黑暗常常在小事情上透露事实,可是在大事情上背叛我们。”

可是,邪恶的种子已经种下……

他回去将奇怪的预言告诉妻子,麦克白夫人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麦克白想到要杀害仁慈的国王,何况国王还是自己的亲戚,就犹豫了……但是麦克白夫人极力煽动怂恿,为了实现那令人陶醉的预言,弒君是必须的!

邓肯国王带着两位王子来到麦克白家作客,美丽的女主人殷勤招待让一行人非常愉快,谁知道她貌似天真无邪的外表下的心,就像藏身于花下的毒蛇。

夜半时分,众人皆醉,麦克白握着匕首摸近邓肯房间,刺杀国王……

这时他彷佛听到一个声音……

别睡了,麦克白谋杀了睡眠,谋杀了滋养生命的无辜睡眠⋯麦克白再也别想安然入睡……

麦克白带着幻觉回到夫人身边……“谁在敲门?那些是什么手?啊!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海神倾倒整个大海都无法洗净我手上的鲜血呀……”

早晨来临,他们嫁祸于国王的侍从,虽然没有人相信,因为比起侍从,麦克白的行凶动机大得多,可是他们已经将刀和血留在侍从身上,也只能这样了。

大王子跑到英格兰,小王子跑到爱尔兰。

麦克白是最近的血统继承人,便登基为王。预言实现。

虽然继位为王,两人却无法忘怀班科的子孙会成为国王的预言,于是决意设宴铲除班科,班科在前往的路上遭到伏击,他的儿子成功逃脱。

在宴会上麦克白又看到了幻觉,邓肯国王和班科来向他索命,他疯言疯语的说出许多发人深省的话……

从此日日夜夜他和夫人都受到梦靥缠绕,于是麦克白决定去找女巫们。

女巫们早就在等待他的来临,召唤了幽灵来回答麦克白的问题。幽灵们让他小心费辅领主麦克德夫(Macduff),让他看到班科的子孙成为国王……这让麦克白脑里充满了血腥恐怖的念头……

一回来等着他的是麦克德夫率领军队要来讨伐他的消息,他将麦克德夫的妻小都赶尽杀绝,其他人只要稍有异议,格杀勿论,闹得众叛亲离。

麦克白夫人受不了良心谴责,自杀了,现在唯一的共犯也离开他了。

他对生命越来越不在乎,只求死在沙场上。

面对生命的尽头:“切切诅咒告诉我这些话的舌头,因为它使我听到亡魂而丧胆,他们说得模糊闪烁,对我的耳朵守信,对我的希望失约。”

麦克德夫砍下他的头,送给年轻的国王。

众人欢呼。

理查·施特劳斯的《麦克白》

理查·施特劳斯的《麦克白》(Macbeth)交响诗(symohonic poem)是他第一次尝试用抽象的音乐表达文学作品,是崭新的音乐旅程的开始,之前的《意大利幻想曲》(Aus Italien)是一个过渡,这么一个如里程碑般的作品自然少不了无数次的修改。

1887年春天开始创作第一个版本,他学习指挥的导师彪罗(Hans von Bülow)马上提出强烈的质疑,因为施特劳斯在结束时为了表现费辅领主麦克德夫(Macduff)战胜残暴无德的麦克白,写了一段胜利进行曲,彪罗指出这其中不妥之处,因为曲子一部分灵感来自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ture),艾格蒙特算得上英雄,所以最后可以庆祝式的结束,可是一个麦克白是个丧心病狂的野心家,在以他命名的作品中怎么可以有欢快的结尾?施特劳斯谨记在心,为了符合标题音乐(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指有特定描述主题、情感、气氛的音乐;相对于标题音乐的是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的基本原则作修改。

施特劳斯记得在创作麦克白的时候与父亲和彪罗意见分歧,他写了非常“有趣”的信给父亲:麦克白跟唐璜(Don Juan)都是风格转变的一环,对于我成长有兴趣的出版社可以发行,至于其他人,我才不管呢!那些“敌人”才不会花时间在麦克白上面,这样反而好,我不觉得大学教授们能看得懂这么复杂的谱……我是不会忘记我欠施皮茨韦格(Spitzweg)的人情债,但是如果他不出版麦克白,我是不会把《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给他出版的。至于彪罗,他必须自己承担他敏感的耳朵,我才不要继续担忧他的喜好了!哈!

一直到1890年《麦克白》才有公开演出,施特劳斯在魏玛(Weimar)自己指挥,不过在之前他有机会在曼海姆(Mannheim)和迈宁根(Meiningen)听到作品完整的效果,他的父亲还是忍不住表达对施特劳斯实验性作品的担忧:最了不起的音乐不需要实验性的习作,只需要编织伟大又简单的乐思,不用庞大的乐器编制,穿越时空,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我沉重的建议你重新阅读麦克白,特别注意人物表现在乐器上不要显得累赘,最重要的是仔细对待圆号(这是他永远最关心的主题)。

26岁的施特劳斯已经不是爸爸的大男孩了,虽然他重新修改了,可是应该不是为了取悦于他的父亲,只是对于这几次完整作品体验的反思。

1891年,他写给作曲家、小提琴家里特尔(这个作品就是献给他的)说到,他不只是稍稍修改,“在结构和乐思上面已经找不出错误了”。但是配器上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内声部有时会喧宾夺主,“我已经决定整个作品要全部重写” 。

1892年2月29日,历时4年,在柏林的演出终于让他满意了,“再也没有任何主题不“突出”了”。彪罗写给出版商施皮茨韦格:“愉快的来信,确实不该在真正的演出前过度赞美彩排,可是今天早上《麦克白》实在是太巨大了!观众为施特劳斯叫嚣了四次,整个作品的声音具有压倒性……你没来实在该去上吊……整个空气中都是火药,充满电流。”

全曲有四个动机:正义动机、麦克白动机、贪婪动机、麦克白夫人动机。每个动机交织变幻,互相影响、互相对话、互相攻击。一开始即出现的正义动机,表示麦克白原本光明的英雄将军形象,后来麦克德夫率领军队,替被谋杀的邓肯(Duncan)国王报仇也是这个主题,忽远忽近,就像芒刺在背,逼得麦克白崩溃。麦克白和夫人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着大逆不道、丧伦背德的勾当,两人争执拉扯,最后使得两人达成共识的是:贪婪。麦克白夫人说:“你快来,我把我的精神灌入你的耳中,用我三寸不烂之舌声讨那些妨碍你的种种,命运与神都愿意把王冠戴在你的头上。”最后正义动机获胜,麦克白已无力回天,过往的贪婪与罪孽不断回来冲击着他,陷入对于死亡的恐惧,远方不断出现的正义动机就像麦克德夫入主城堡,可是对麦克白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最后提起一丝奋而一搏!赴死。

这个作品和传统意义上的奏鸣曲式(sonata form)有出入,为了更符合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念,施特劳斯解放了自己在“曲式”里的禁锢。

他认为作曲家们不该继续墨守从古典时期传下来的曲式,应该要更注重作品内在精神意涵,作品要“表达”的,超出言语所能表达的东西可以诉诸音乐,纯粹跟随曲式所创作的音符不是艺术,只是技术的堆栈,李斯特和瓦格纳带领的新德意志(New German)风潮拯救了古典音乐,从此音乐进入了新的纪元。

撰文:陈欣蕾

音乐会前讲座

19:15 星海音乐厅大堂 国语 免费
主讲:景焕(广州交响乐团驻团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