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8-12-01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613场音乐会

特别制作暨2018广州爵士音乐节开幕演出
GSO爵士大乐团音乐会
2018.12.1(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吉恩·艾特肯
萨克斯:李承育
演唱:李欣玲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1.大脸摇摆
比尔·波兹

2.《春江花月夜》幻想曲
中国传统乐曲(埃里克·理查兹 改编)

3.巴达班巴
克里斯·沃尔登

4.热情如火
沃尔特·唐纳森 曲 格斯·卡恩 词(戴夫·沃尔普 改编)
演唱:李欣玲

5.尖刀麦克
库尔特·魏尔 曲 马克·布里茨坦 词(戴夫·沃尔普 改编)
演唱:李欣玲

6.好心情
格伦·米勒 曲(乔·加兰 改编)

7.叮咚欢乐颂
传统圣诞颂歌(汤姆·库比斯 改编)

—— 中场休息 ——

8.《威风凛凛进行曲》爵士版
爱德华·埃尔加(汤姆·库比斯 改编)

9.《康定情歌》幻想曲
中国传统民歌(埃里克·理查兹 改编)

10.不知何时
理查·罗杰斯 曲 劳伦茨·哈特 词(德鲁·扎雷姆巴 改编)
演唱:李欣玲

11.月亮代表我的心
翁清溪 曲 孙仪 词(李承育 改编)
演唱:李欣玲

12.甜心蛋糕
埃里克·马林塔尔和杰夫·洛伯 曲(埃里克·理查兹 改编)
萨克斯:李承育

13.碎碎念
克里斯·伯格

导赏

转化结合 BIG BAND新世界
古典乐界的交响乐团演奏带有爵士乐元素,或爵士乐风的乐曲是早已有的事,但化身为BIG BAND进入爵士乐世界中去,却仍是很新鲜的事物。这种转化并不容易,那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世界,往往要协同演奏BIG BAND爵士乐的专家在演奏技法、风格、台风等多方面作出调校,才能转化结合出具有新鲜感的BIG BAND爵士音乐。这个过程对交响乐团来说,会提升音乐适应力和敏锐力;对听众的欣赏而言,更会是一种音乐新体验、新感受。当然,那仍须在欣赏的心态上作出一些调整,对爵士音乐和BIG BAND有点了解。

爵士乐是悲欢结合之乐
爵士乐就是演奏感觉的音乐。爵士乐的基本元素包括散拍音乐(Ragtime,或译为“繁音拍子”,和音译为“拉格泰姆”)和怨曲(Blues,或译“蓝调”、“布鲁斯”)。Rag这个词在二十世纪初带有愉快、欢乐之意,散拍音乐也就有“欢乐音乐”之意,这和“诉苦歌”的怨曲正相反,为此,爵士乐也可以说是悲欢结合的音乐。
散拍音乐可说是早期爵士乐的基本精神,是爵士乐正式出现前的重要音乐风格,是一种充满技巧的钢琴演奏风格,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黑人音乐舞蹈,改编自欧洲的进行曲,波尔卡舞曲等古典乐风。所以,爵士乐可以说是非洲黑人在美国遇见了欧洲古典音乐,发展出兼容非洲节奏与欧洲和声美学的艺术结晶。而自十九世纪末演变至今的一个世纪,爵士乐不停和其他乐风融合变化,与民谣、怨曲、摇滚乐、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等,结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爵士乐派。

即兴演奏是爵士乐灵魂
初期爵士乐的黑人乐师都不识看谱,完全靠记忆来熟悉曲调和简单的和声顺序。每当奏完一段音乐后,爵士乐手就根据这段“主题”音乐进行即兴变奏。每一次变奏称为一个“选句”(Chorus),变奏可以不断继续下去,以致很快产生出新的曲调,而难以辨认出原来主题的模样。
这种变奏和严肃(古典)音乐中的变奏不尽相同,不是“曲调变奏”,而是“和声变奏”。乐师在即兴过程中可以大大改变曲调,不受任何限制,而仅仅保留基本的和声骨架。最奇特的是他们互相之间并不知道别人会奏什么,但却能配合得当,取得浑然一体的效果。在爵士乐队中,除了集体即兴演奏外,每个乐师,有时甚至包括低音,都会轮流在各个“选句”中担任即兴独奏,各炫其技,各显神通。这时其他乐器或以和弦伴奏衬托,或即兴插入对位声部。因此,优秀的爵士乐手往往就是作曲家。
为此,爵士乐作品的面貌只有通过演奏才能确定下来。有时即使是一首平庸的曲调,经过各乐师的即兴变奏,也可以产生出独特、新颖的效果。由于即兴演奏这一特点,每次演出不可能相同;不同的音乐家根据同一曲调,可以奏出完全不同的乐曲。即兴演奏在爵士乐中的重要性、几乎成了它的灵魂,它的生命力所在,所以严格地说,只有根据一首歌曲或一个主题进行即兴演奏,才能称作真正的爵士乐。爵士乐队后来发展成大型乐队而必须按谱演奏时,乐谱也只是记录它所代表的音乐的一个基本轮廓,仍为独奏乐器保留即兴演奏的充分空间。

爵士乐风格流派的变化
自十九世纪末演变至今的一个世纪,爵士乐不停和其他乐风融合变化,与民谣、怨曲、摇滚乐、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等,结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爵士乐派。
二十年代的爵士乐称为传统爵士乐(或新奥尔良爵士乐、狄西兰爵士乐),基本仍保持爵士乐最初形成时的特征,节奏活泼,音色响亮,独奏开始被重视,具有沙哑、颤抖音色的萨克斯管(Saxophone)亦开始成为爵士乐中的重要成员。

爵士乐大乐队诞生背景
二、三十年代,爵士乐在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发展的意义,在于白人乐手的大量投入,以及白人中产阶级对爵士乐的热情拥抱,加速了爵士乐的普及。许多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白人乐手,潜心研究演奏编曲技巧,造就了爵士大乐队(BIG BAND)的盛行,以管弦乐演奏摇摆风格(SWING)的大乐队开始大行其道,爵士乐手也藉此摆脱了流连低俗场所的印象,得以进入夜总会等高级表演厅堂!
这种转变可说是因为白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扭转,从此亦将爵士乐推向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从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皮威·罗素(Pee Wee Russel)、毕克斯·贝德贝克(Bix Beiderbecke),到艾灵顿公爵及贝西伯爵,甚至是横跨古典与爵士的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等知名人物,都发挥了惊人的魅力和影响力。
“摇摆”(SWING)是为跳舞而产生的乐风,当大乐队这种表演形成在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而渐渐式微时,为了寻求新的出路,乐队领班开始以更商业的取向来拉回听众,因此他们采取了让听众快乐的舞曲形式,而这就是爵士乐的“摇摆”乐风。
大萧条过去后,三十年代开始,纽约亦取代芝加哥成为爵士乐中心。新奥尔良的小型爵士乐队编制亦开始扩大,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在第一排的常是两支长号,小号和萨克斯管各三支,第二排的伴奏乐器则增加到四人;其后更增加到超过十八人(甚至多达二十九人),成为“大乐队”(BIG BAND)的编制;音乐的音色更为丰富,织体更复杂,更重要的是演奏慢速乐曲时,一个音乐片断,往往由不同乐器先后奏出,相互呼应,予人以摇摆的感觉,这种新的乐风也就称为“摇摆”乐风。

“大乐队”编制与乐器变化
简言之,中文译为“大乐队”的爵士乐世界中的“BIG BAND”是指出现在二、三十年代,编制通常由十至二十五位乐手组成,论人数还不及古典音乐世界中的双管乐团。大乐队的成员往往有萨克斯管、小号、长号、铁琴的乐手,还有歌手,以及负责节奏乐器的乐手。大乐队和二十年代大大兴盛的摇摆乐风有着绝对的亲密关系,当时的摇摆爵士乐均是以大乐队作为表演成员,这对于爵士乐商业化的推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乐队演奏的音乐多经过改编,且会按事前准备好的书面乐谱(charts)来演奏,只有在编曲者指定时,才会有乐手担任即兴独奏。大乐队发展可分成两个不同阶段。1920年代中期由十至二十五位乐手组成的大乐队,演奏的爵士乐即兴成分很少,乐团中还有小提琴的弦乐部直到1935年后,摇摆乐大盛时,弦乐部才在大乐队中消失。
1920年代末期曾出现“新型”大乐队,有更多即兴演奏的成分,这类曲风主要在纽约、芝加哥、堪萨斯市发展,听众只限于少数都市人口,且只有极少数的白人乐手熟悉这类曲风。大乐团后来发展出由十七位乐手组成的“标准编制”,不少曲目都按此编制写成。这种“标准编制”包括五支萨克斯管(通常为两支中音萨克斯管、两支次中音萨克斯管、一支上低音萨克斯管)、四支小号、四支长号(通常包括一支低音长号),以及四个节奏乐器:鼓、贝斯(低音提琴)、钢琴和吉他。大乐队的编制往往会有各种变化。作曲家、编曲家、甚至乐队领班,都会视情况适时对编制加以调整,减少或加入乐器,和加入男、女歌手。

大乐队的“班底”萨克斯管
在古典世界的交响乐团中,萨克斯管(Saxophone)能够参加演出的乐曲,用单手就能数完,在这些乐曲中,多是负责演奏旋律或独奏。但在其他编制的乐团中,特别是爵士乐的大乐队,则能担起相当于弦乐器的部分,具有幅度宽广的多重功用,是大乐队编制的乐器“班底”。
和单簧管属于同一家族的萨克斯管,从高音萨克斯管(Soprano Saxophone)开始到低音萨克斯管(Bass Saxophone)为止的全家族乐器都一起动员,音域非常宽广,如果加上倍低音萨克斯管(Contrabass Saxophone),音域的幅度便更大了,即使只以标准的中音萨克斯管(Alto Saxophone)来说,其音域其实便几乎和单簧管相同。
萨克斯管的强奏音量相当高亢,非常容易被听见,而且还可以控制在音色很美的范围内。弱奏方面,某些音域还可以演出相当弱音的效果。但因为是圆锥管身(单簧管是圆柱形),在低音域要吹弱奏就相当辛苦,这方面就和大管差不多。
萨克斯管在交响乐团中被视为是“特别来宾”。如果从乐器本来的能力来看,具有可与单簧管相匹敌的能力,甚至可发挥凌驾于单簧管之上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具有管乐器最大威力的一种乐器呢。然而萨克斯管在交响乐团中却几乎没有发挥的机会,而演奏频率“极小”。或许,爵士乐大乐队世界才是萨克斯管发挥才华的天地。

爵士乐欣赏留意四个特质
在爵士乐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几点值得留意的特质,特别是欣赏大乐队风格的爵士乐时,有四点特质要留意:
一、 爵士乐和低下阶层的黑人生活和黑人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 爵士乐和城市灯红酒绿的夜间娱乐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爵士乐在趣味、内容、风格和情调上亦变得异常复杂。
三、 爵士乐越来越难摆脱商品化的影响,粗制滥造、庸俗的商业性产品亦难免大量充斥市场。
四、 爵士乐在音乐上最为突出的有五点:变化丰富的节奏、充分发挥独奏乐器的性能、出色的即兴演奏能力、独特的乐队织体表现手法,和自然的表演台风。

〔上半场的音乐〕

1.比尔·波兹:大脸摇摆(Big Swing Face)
这是在维真尼阿灵顿(Arlington)出生的美国爵士钢琴手比尔·波兹 (Bill Potts, 1928-2005),为伟大爵士乐鼓手巴迪·瑞奇(Buddy Rich,1917-1987)及他的大乐队所写的乐曲,是1967年巴迪·瑞奇大乐队的专辑录音的主题乐曲。曲中提供了不少机会,让中音萨克斯管和小号展示身手的独奏部分。

2.中国传统乐曲(埃里克·理查兹改编):《春江花月夜》幻想曲(Fantasia on Spring, River, Flower, Moon, Night)
这首中国传统音乐,原是一首琵琶文曲,曲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又名《夕阳箫鼓》。曲名源自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乐曲抒情而富于诗意,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内容描写的亦正是标题的五个景致。全曲旋律雅致优美,原琵琶曲演奏时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乐曲以鼓声、箫声开始,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交接上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音乐,营造出丰富乐思与意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迭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好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一幕地展现出来,极为形象化,本次音乐会演奏的是埃里克·理查兹改编为爵士乐的版本。

3.克里斯·沃尔登: 巴达班巴(Bada Bamba)
1999年在洛杉矶创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十八人大乐队的美籍德国作曲家、编曲家沃尔登(Chris Walden),亦是位交响乐团的指挥家,写有超过一千五百首不同类型的乐曲,亦为四十部电视剧做过配乐,曾获得多次格林美奖提名。他这首新编的森巴音乐(samba),旋律动听,由独奏低音长号和大乐队演奏。

4.沃尔特·唐纳森(戴夫·沃尔普改编):热情如火(Makin’ Whoopee)
这首爵士乐蓝调风味的歌曲,是1928年12月4日在纽约百老汇首演的同名音乐剧主题歌曲。由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作曲,格斯·卡恩(Gus Kahn )写词,经常被选出来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唱,本次唱的是戴夫·沃尔普(Dave Wolpe)改编的版本。这部音乐剧以婚姻作为喜剧题材,主题歌曲对男士提出“高度忠告”,婚姻会是一个“陷阱”。音乐剧的故事便从一场充满祝福的婚礼庆典和蜜月假期开始,最后却走向面临离婚的局面,而以法官的劝诫终场。

5.库尔特·魏尔(戴夫·沃尔普改编):尖刀麦克(Mack the Knife)
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与作曲家库尔特·魏尔(Kurt Weill, 1900-1950)一直合作无间地,创作出具有爵士乐风味的歌唱剧(Singspiel),成功地引进以传统歌剧为主的德国舞台,改编自十八世纪英国歌剧《乞丐的歌剧》(Beggar’s Opera)的《三便士歌剧》( Die Dreigroschenoper)正是两人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该部歌唱剧于1928年在柏林首演即大受欢迎,独特的创新风格更对后来不少百老汇音乐剧带来影响。《尖刀麦克》这首杀人歌谣(ballad)在《三便士歌剧》序曲奏完后的序幕出现,1956年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首次介绍到美国。尖刀麦克是《三便士歌剧》故事中的强盗,与掌握着全国“乞丐生意”的马奇斯(Macheath)的女儿波莉(Polly)私订终身,马奇斯为夺回女儿向警察局长告发麦克,将他送上绞刑台……藉此故事的贫苦斗争来讽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扭曲。《尖刀麦克》是于剧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曲,亦成为无数男女歌手争相选唱来演出或录音的歌曲。布莱希特所写的原来歌词是德文,后来并有英文等多种语言的译本。这次演出的是戴夫·沃尔普(Dave Wolpe)改编的版本。

6.格伦·米勒(乔·加兰改编):好心情(In The Mood)
《好心情》可以说是爵士乐世界中的名曲中的名曲。这是在大乐队年代,由当年美国爵士乐坛大师格伦‧米勒(Glenn Miller)和他的大乐队所录制的唱片,曾创下高居流行榜首位连续十三周纪录的名曲。这张于1939年制作的唱片更于1983年被选入格林美的名人堂(Grammy Hall of Fame);1999年时,则被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选入“二十世纪一百部最重要的美国音乐作品”名单中。这首名曲的改编版本多不胜数,这次演奏的是由乔·加兰(Joe Garland)所改编。

7. 传统圣诞颂歌(汤姆·库比斯改编):叮咚欢乐颂(Ding Dong Merrily on High)
这原是一首以圣诞钟声来渲染节日欢乐的传统通俗圣诞颂曲,来自一首世俗的舞蹈音乐,最早见于塔勃洛(Jehan Tabourot , 1519–1593)所写的一册舞蹈书中,歌词是英国作曲家伍德沃(George Ratcliffe Woodward , 1848–1934)所写,1924年收入于《剑桥颂歌书—52首圣诞节、复活节及其他节日的歌曲》(The Cambridge Carol-Book: Being Fifty-two Songs for Christmas, Easter, And Other Seasons)中首次出版。现在选奏的大乐队版本由汤姆·库比斯(Tom Kubis)改编。

〔下半场的音乐〕

8.爱德华·埃尔加(汤姆·库比斯改编):《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Shuffle)爵士版
《威风凛凛进行曲》(第一首)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 )的代表作。《威风凛凛进行曲》共有五首,全是短小的进行曲,是埃尔加在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作品,这次演奏其中的第一首,被公认为最成功,亦流行得最为广泛,不仅被英王爱德华七世登基时用作《加冕颂歌》,在英国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被称誉为“英国第二国歌”。本场音乐会演奏的是汤姆·库比斯(Tom Kubis)改编的爵士乐版本。

9.中国传统民歌(埃里克·理查兹改编):《康定情歌》幻想曲(Fantasia on Kang Ding Love Song)

《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1947年4月19日著名歌唱家喻宜萱(管夫人)在南京演唱后,得以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声名远扬海外。《康定情歌》幻想曲是美国活跃于作曲、编曲、教学众多范畴的长号演奏家埃里克·理查兹(Eric Richards)于2008年夏天为章啸路教授领导的上海音乐学院爵士乐团改编创作。同年十月在一个特别音乐会上,由于上海、南京和广州任教爵士乐的美国爵士乐教授艾特肯博士(Dr.Gene Aitken)指挥首演。曲中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结合到西方现代爵士乐的技巧中,还发挥了多种乐器的性能和美妙音色。

10.理查德·罗杰斯(德鲁·扎雷姆巴改编):不知何时(I Didn’t Know What Time it was)
这是1939年10月18日在纽约百老汇开演的音乐剧《女孩子太多》(Too Many Girls)第二幕中的歌曲,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与作词家劳伦茨·哈特(Rodgers-Hart)携手合作的作品,音乐剧面世后翌年即被拍成电影。翻唱这首歌曲的版本极多外,还经常被改编为各种器乐演奏版,这次演出的是德鲁·扎雷姆巴(Drew Zaremba)的改编版。

11. 翁清溪 曲 孙仪 词(李承育 改编):月亮代表我的心(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
1973年由陈芬兰首唱的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1977年经邓丽君重新演绎后,红遍华人世界,今日已成为大中华地区的经典歌曲。歌词由孙仪创作,本次音乐会演唱的是由李承育改编的爵士乐版本。

12.埃里克·马林塔尔和杰夫·洛伯(埃里克·理查兹改编):甜心蛋糕(Babycakes)
现代爵士乐坛中少见的全才人物萨克斯管名家埃里克·马林塔尔(Eric Marienthal, 1959年-),与被誉为当代爵士乐教父级人物的杰夫·洛伯(Jeff Lorber, 1952-)合作的作品,于2012年1月收录在专辑CD“ It’s Love”中出版。马林塔尔原在Jazz Club中演出,被契克·柯利亚(Chick Corea)发掘,与柯瑞克展开了一段崭新的演奏生涯,跟着乐团展开世界巡回表演,并推出个人专辑,在作曲、编曲上更展现无尽才华,是现代全方位爵士乐手的代表人物,这首《甜心蛋糕》便可见出他在作曲上的独特之处。本次音乐会演奏由埃里克·理查兹(Eric Richards)改编的版本。

13.克里斯·伯格:碎碎念(Talk is Cheep)
在美国德州科林学院(Collin College in Texas)担任爵士乐课程主管的克里斯·伯格(Kris Berg),以“鸡叫音调”创作出一系列为大乐队演奏的乐曲,备受各方欢迎。全曲充满活力,在齐奏出引子后,萨克斯管独奏出主题旋律,继后由小号等铜管乐器接上独奏,逐渐推上合奏的高潮。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