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是他为庆祝十月革命所作,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第一钢琴协奏曲》实验性地搭配了小号与钢琴,用明亮童真的曲风再现了贝多芬、海顿等大师的古典音乐片段。芭蕾舞剧《彼得鲁什卡》是斯特拉文斯基迈向成熟之作,描写了木偶彼得鲁什卡获得生命,追求爱情的不朽悲剧,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

  • 时间:2021-12-10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861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 7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1.12.10(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钢琴:张橹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节日序曲,作品96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35
1.有节制的快板
2.广板
3.中板
4.灿烂的快板

钢琴:张橹
小号:胡剑

—— 中 场 休 息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什卡》(1947版)
〔第一部分〕
1.忏悔节集市
2.俄罗斯舞曲
〔第二部分〕
3.彼得鲁什卡
〔第三部分〕
4.摩尔人
5.圆舞曲
〔第四部分〕
6.忏悔集市与彼得鲁什卡之死
7.奶妈之舞
8.狗熊和演奏手风琴的农夫
9.农具商和吉普赛人
10.马车夫之舞
11.假面人之舞

导赏

【上半场的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作品96
二十世纪最为西方熟悉的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生前既享有盛誉,还获得苏联政府多次颁授奖项,但亦曾在多次政治运动中饱受抨击,艰难度日,这种处于政治压力下的生活,亦激使他写下十多首具有强烈感情的交响曲。这场音乐会用作开场的《节日序曲》,却是他少有的充满热烈乐观节日情绪的音乐,那是他为1954年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创作,以奏鸣曲式写成,旋律生动活泼,一片欢度节日愉快景象的作品。 同年11月6日在莫斯科大剧院由梅里克—帕沙耶夫指挥首演。

开始时小号和圆号奏出光辉、雄壮的鼓号音作引子,进入呈示部后,速度由小快板转入急板,在弦乐及圆号的拱托下,单簧管奏出有力的主题,这是来自作曲家1949年所作的清唱剧《森林之歌》中的《让祖国披上森林的外衣》的素材,充满生气和热情奔放的欢乐情绪;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组反复后,再经弦乐、铜管及木管展开,气氛更为炽热。副题由圆号及大提琴奏出,歌唱性的旋律优美流畅,经由小提琴及中提琴接奏后,木管及弦乐对答,弦乐的轻声拨奏将乐曲带入发展部,音响及力度不断增强,乐曲情绪更为激昂,在一片欢腾的景象中进入再现部,主题与副题经过变化先后再现,最后的结束部再现引子光辉、嘹亮的铜管鼓号音,推上欢乐壮丽,万众欢腾的节日高潮场面,以饱满有力的尾声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

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35
尽管肖斯塔科维奇在今日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但是他在青年时代更希望以一位钢琴家的身份为世人知晓。1927年,2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甚至参加了波兰华沙首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但只获得了“荣誉奖”,他日后曾抱怨说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当时犯了阑尾炎,而且评委全是波兰人。青年时代的肖斯塔科维奇还完成了一组24首钢琴前奏曲,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对位法的深刻研究与对巴洛克音乐的兴趣。但是肖斯塔科维奇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专属于自己的钢琴作品以供在音乐会上演奏,特别是一部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他最后一首前奏曲的完成之间仅仅相隔四天(1933年3月2日和3月6日),因此这两部作品应该是作曲家同一时间进行构思的。

对于作为青年钢琴家的肖斯塔科维奇,如今的人们只能找到同时代的音乐家们的一些语言描述。和他同龄的乌克兰钢琴家内森·佩雷尔曼(Nathan Perelman)说,肖斯塔科维奇的演奏风格“强调音乐的线性,细节极其精准。他极少使用自由节奏(rubato),也很少制造强烈的对比,是一种‘反情感’的演奏方式。你也可以说他的演奏很‘现代’”;曾与肖斯塔科维奇一起演出的大提琴家阿诺德·费科尔曼(Arnold Ferkelman)则说,“他喜欢快速响亮的演奏,速度快得让人不可思议……他的演奏比较枯燥,又很响亮,毫无疑问是因为他脾气很大。”

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配器是非常独特的,它本质上是一首为弦乐队伴奏的钢琴与小号所作的双重协奏曲,小号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钢琴家肖斯塔科维奇》一书的作者索菲亚·莫谢维奇(Sofia Moshevich)将这部作品与斯特拉文斯基大约在10年前完成的钢琴与管乐器协奏曲进行类比,认为两者都是对新巴洛克风格的乐器组合进行的尝试。而在多年之后,当回忆起这部作品时,肖斯塔科维奇表示它最早是按照小号协奏曲进行构思的,后来加入了钢琴变成了双重协奏曲,最终则演变成一首带有小号独奏声部的钢琴协奏曲。这种独特的配器方式会让人联想起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或者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协奏曲,是对当时的浪漫主义传统的反叛。

作品完成后不久,肖斯塔科维奇还另外写下了一个双钢琴演奏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他对钢琴独奏部分的指示更加详尽,而且两个版本的速度标记有不少出入,因此它们可以被看作是同一部作品的两个变种。

肖斯塔科维奇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来创作这部作品,于1933年7月20日完成。同年10月15日和17日,他以钢琴家的身份在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音乐季开幕演出中首演了这部新作,莫斯科首演则是在这一年的12月9日与14日。两次演出都收获了非常不错的评论,列宁格勒的评论家写道,“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演奏极富深意,与许多作曲家演奏自己的音乐时仅仅是在做‘汇报’的感觉不同,他的演奏是如此情感充沛,打动人心。”莫斯科的乐评人则对其演奏技艺大加赞赏,“灵活自如、驾轻就熟、精准无比,肖斯塔科维奇轻松驾驭了作品里的所有难点,只有作曲家本人演奏自己的作品才会有这种感觉。即使对他的作品本身不认同的人,也丝毫不会怀疑他作为钢琴家辉煌的技巧。”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知晓1933年的肖斯塔科维奇是如何演奏的。他在1954年与1958年分别与萨莫苏德指挥的莫斯科爱乐乐团和克路易滕指挥的法国RTF国家乐团(今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分别录制过这首作品,但是演奏速度比乐谱上的标识显著降低,举例来说,乐曲开头处速度应为每分钟96拍,但5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的演奏速度是84拍左右。但这样的改变也许并不是因为技巧大不如前造成的,因为在速度和缓、没有太多难点的第二乐章里,这两份录音也明显偏慢。这也许体现了作曲家在20年时间里音乐审美的变化,认为降低一些速度是更好的处理方式。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也许与大多数常见的三乐章协奏曲不同,它包含了四个乐章。从第一乐章开头处钢琴与小号的共同进入开始,这部作品就把两件乐器的相互呼应放在了核心位置。乐章的主旋律从钢琴来到乐队后又回到钢琴上,发展部在充满紧张感之余也十分俏皮,随后主题再次回到了乐队上,过渡到一个平静的结尾。乐曲的第二乐章会让人联想起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诸多电影配乐的风格,音乐在富有画面感的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性,后者主要是由加装了弱音器的小号来实现的,这种独特的音色营造出一种冰冷的异世氛围。乐章最后由钢琴演奏的华彩延绵不绝,直到在温柔的弦乐低吟里结束。

第三乐章的时长仅有两分钟左右,可以被看作是末乐章到来前的一个序奏,钢琴独奏带有狂想曲的性质,弦乐的伴奏则是深沉、宽广且带有悲剧性质的。第四乐章通过速度、不稳定的调性、尖锐的音色与特殊的演奏技巧(比如弦乐用弓杆敲击琴弦,这种技法叫做col legno)来制造紧张感与欢快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章里有一个段落模仿了贝多芬的“丢失一便士的愤怒”,是对贝多芬带有戏谑性质的致敬。整部协奏曲不仅展现了钢琴演奏家高超的技巧,还通过特殊的配器制造出了全新的音色效果,尽管它的调性有时让人捉摸不透,但毫无疑问在听感上是令人愉悦的。

撰文:徐尧

【下半场的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1947版)
《彼得鲁什卡》是斯特拉文斯基三大芭蕾舞剧音乐中的第二部(另外两部是《火鸟》和《春之祭》),是他在第一阶段俄罗斯风格时期的作品,以舞剧为主,多以俄罗斯神话传说为题材。音乐明显受到俄罗斯民族乐派和印象派手法的影响,但从传统的材料中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保持调性,一般不直接引用俄罗斯民间音调素材,但把俄罗斯民间旋律与其个人独特的和声风格融为一体,自然音阶和弦与不协和和弦交替,往往出现双调性结合、附加音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音阶和弦,偶尔又会出现十三和弦,与旋律调性相矛盾的固定低音的使用;而且时有故意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造成和声的紧张性与独特感;狂热有如马达式的规整节奏,不时地被不对称的切分音所打断,双拍子与三拍子的复合交错,乐队编制相应缩小,独特音色的使用,打击乐的加强,都表现出突破传统框架的创造精神。

在《火鸟》取得空前成功后,迪亚吉列夫又邀请斯特拉文斯基作曲。计划要作曲家写一部形容春之祭典的交响曲,但斯特拉文斯基却提出了两个乐章的近乎钢琴协奏曲的曲谱,音乐取材俄国民间旋律,描写一个彼得鲁什卡的木偶,迪亚吉列夫灵机一动,请作曲家把音乐改为以木偶为主的芭蕾舞剧,并请来俄国艺术家和画家伯努瓦(Alexander Benois)和他合作编剧。伯努瓦对木偶剧极有研究,二人合作编写了一个一幕四场的舞剧《彼得鲁什卡》(Pétrouchka),并再度由福金(Michel Fokine) 编舞,伯努瓦亲自担任布景及服装设计,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于1911年5月在罗马完成,1911年6月13日即在巴黎由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上演,由蒙特(Pierre Monteux)指挥,获得极大成功。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在这个舞剧中更成熟,不但有许多动听的旋律,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入木三分。剧情以三个木偶的恋爱悲剧为主,但演出的群众,广场上各式人等,包括卖艺者、演舞者、耍大狗熊者,都各有性格,可以说是以俄罗斯民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作曲技巧,交织出一幅人生百态,更赋与木偶生命,象征人间七情六欲。

由作曲家自己自舞剧音乐中选编成的管弦乐组曲,亦由蒙特于1914年在巴黎首演。作曲家于1946年把乐谱修订,重新配器,分为四部分,共有十五个乐章的组曲,1947年出版,供较小型乐队演奏,出版这个版本除可作舞蹈演出,主要亦可供音乐会演奏用(音乐会演出时往往会删去最后四个乐章),而作曲家在写作1911年的原版本时是以舞蹈演出为主。但不论是哪一个版本,富有特色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和热闹的气氛,确实比《火鸟》更进一步。

这部舞剧的情节颇为简单,描写俄国下层阶级的生活,他们的爱情、妒忌、痛苦和死亡。彼得鲁什卡是俄国木偶剧中常见的一个角色,特征是鸡胸、驼背,嗓音尖厉,既显得幽默可笑,又带有悲剧色彩。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圣彼得堡,描写木偶世界中的一段三角恋爱,以讽刺人世间的现实。彼得鲁什卡是木偶戏班中的白脸小丑,爱上了戏班中脸涂脂粉的妖艳舞女,但舞女却与戏班中的身穿军服的摩尔人两情相悦,结果粗壮野蛮的黑人将可怜的小丑杀害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世间现实中,这种沉溺单恋,情陷三角的“爱情”故事仍然不断发生,相近的悲剧继续在人生的舞台上出现,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音乐中表达了他的看法和立场。

全剧共分四场,1947年出版的修订版本,按原来的四幕情节编成四部分,音乐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故事的情节发展:
〔第一部分〕忏悔节集市
1.忏悔节集市
2.俄罗斯舞曲
描写1830年间圣彼得堡公共广场上大斋期前忏悔节的欢庆。在纷乱和喧嚣中,一场木偶戏开演,戏班班主拿出三个木偶,同时吹起笛子,招徕观众。让大家大为惊奇的是,随着班主的笛声,三个木偶活起来了,还从舞台上走下,在广场上跳起俄罗斯舞来。

〔第二部分〕彼得鲁什卡的房间
3.彼得鲁什卡
白脸小丑彼得鲁什卡爱恋着妖艳舞女演员,试图博取她的欢心,但舞女对他不屑一顾,彼得鲁什卡只好向班主发泄他的绝望与怒气。

〔第三部分〕摩尔人的房间
4.摩尔人
5.圆舞曲
摩尔人华丽而俗气的房间,舞女和身穿军服的摩尔人调情跳舞,妒忌的彼得鲁什卡闯入,遭到摩尔人痛打。

〔第四部分〕黄昏的忏悔集市
6.忏悔集市与彼得鲁什卡之死
7.奶妈之舞
8.狗熊和演奏手风琴的农夫
9.农具商和吉普赛人
10.马车夫之舞
11.假面人之舞
回到忏悔节集市的场面;马车夫和奶妈跳起民间舞,农夫驯养的一双熊也跳起笨拙舞蹈,参加化装舞会的人冲了进来,随后是两个吉普赛人随着喝醉了的商人,在手风琴声中登场献舞,还有马车夫、戴上面具的假面人都相继起舞。音乐会版本的音乐在此便接上尾声,故事最后的悲剧结局便没有了。

至于用在最后的四个乐章:《摩尔人和彼得鲁什卡混战》《彼得鲁什卡之死》《警察和魔术师》,和《彼得鲁什卡的双重亡魂》所描写的舞剧情节:“在这狂欢的高潮中,彼得鲁什卡从剧场冲出来,后面紧跟着摩尔人,而舞女则设法阻止他。摩尔人和彼得鲁什卡厮打起来,用弯刀砍死了彼得鲁什卡,观众群起哗然,班主捡起彼得鲁什卡,向大家展示这不是活人,只是用布片等做成的木偶。但当群众散开,班主收拾剧场时,猛抬头看见彼得鲁什卡的幽灵正在剧场上方翱翔,脸色铁青,姿态吓人,正在嘲笑和威吓班主,吓得班主扔下手中的木偶,消失在黑暗中。”便在音乐会版本中消失了。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