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广交老朋友大卫•斯特恩,选取了三首展示出莫扎特过人才华的乐曲,来向这位伟大作曲家致敬。富有戏剧性的《唐璜》序曲,一夜间完成,据说只花了三小时;第四十交响曲,只用了两周。这都是他晚期创作力无比旺盛的传世名曲。至于第二十五交响曲,则是他17岁时的杰作,神童的音乐。更难得的是,全都是莫扎特很少使用的小调作品。

  • 时间:2016-05-07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唐璜》序曲,作品527号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K.183
1.灿烂的快板
2.行板
3.小步舞曲&中段
4.快板

—— 休 息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
1.极快板
2.行板
3.小步舞曲的小快板
4.很活泼的快板

导赏

莫扎特和他的音乐

莫扎特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父亲是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十八世纪奥地利还没有脱离德意志联邦,莫扎特接受奥地利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哺育,为奥地利启蒙运动的民族精神所鼓舞,又把自己当作德国人,把德国当作可爱的祖国而引为骄傲,把奥地利和德国融为一体。

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四岁学习钢琴,五岁写作乐曲,八岁已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作品问世。莫扎特的父亲在萨尔茨堡大主教乐队中拉小提琴,一生从未得志,当发现儿子早熟的音乐才华时,望子成龙之心更切;于是带着六岁的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十岁姐姐,先后在德国、法国、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国旅行演奏,获得很大成功,历时整整十年。莫扎特被称为“神童”载誉全欧,十四岁被选为著名的波伦亚学院院士。然而,这段日子,莫扎特的 身心亦经受了不胜负担的沉重活动,不管旅途的劳累,随时都要当众演奏,每一次音乐会又往往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使小莫扎特疲困不堪,旅途中几次得了重病,但也有好处,使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

1772年,莫扎特十六岁那年,结束漫长的畸形的巡演生涯,先后到过米兰、维也纳、慕尼黑、曼海姆和巴黎等地谋生。其后莫扎特和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于1781年移居维也纳,开始过着自由的创作生活,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在此后的十年间于“音乐之都”写成。但为维持生计,忙于教课、演出和写作,健康受到损害,最后亦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也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791年12月4日去世时,妻子正患重病,他被埋在穷人的公墓,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甚至死后的尸葬何处亦成谜。

“永恒阳光”的音乐

莫扎特生前被称为“神童”,甚至众口一词说音乐创作对他是轻而易举之事。其实,那只是因为他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习惯于下苦功学习作曲和观察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一个人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

莫扎特擅奏古键琴、管风琴、小提琴、指挥和作曲,具有非凡的听觉,惊人的音乐记忆力,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即兴演奏的天赋,他的作品包括那时代的所有音乐体裁,十分广泛多样,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留有影响深远的杰作;但他最关心的仍是歌剧,因为歌剧最便于明确反映当代社会思潮。他创作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悲剧性歌剧《唐璜》,和民族神话歌剧《魔笛》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成为“新型歌剧”的创始人。

他在维也纳创作最重要的十年(1781—1791),恰好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推行所谓开明专制统治的十年(1780—1790),因此,他在这一段时期的作品,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所谓约瑟夫主义全盛时期的种种幻想,如对道德理想的信仰,对正义、智慧、美德、爱情必定要胜利的信念等。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的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于悲观性的因素,仿佛他已预感到理想和事实难免有距离。

莫扎特的交响曲

莫扎特时代的乐器,主要用作“演奏”,而非用作“歌唱”。以乐器歌唱的,只有组曲、小夜曲,和交响曲的慢板乐章,但在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连节奏快速的乐章,也以歌唱般的旋律方式展开,任何乐器在他的音符下都能充分地“歌唱”,这是莫扎特在器乐曲,特别是交响曲的创作上所作的最大贡献。

在管弦乐团中加入单簧管的器乐法,虽然曼海姆派已有尝试,但到莫扎特时,才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演奏效果。随后海顿在晚年的交响曲和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也全使用单簧管。此后,单簧管就成为管弦乐编制中不可或缺的乐器。莫扎特的器乐法的另一特色,就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个性,加强其表现力与音响的色彩感。事实上,在当时的管弦中,像莫扎特作品那样流畅,优美地歌唱的,从未见过,尤其是在他晚年著名的三大交响曲(第三十九、四十及四十一号)中,木管乐器的优美效果,无人能及。

莫扎特的主要作品是歌剧,也不断在创作器乐作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器乐作品体裁多样,数量众多,交响曲就有四十九部。 在莫扎特所写交响曲中,既深植着哀伤的抒情美,同时又扬溢着悲剧风的激奋与热情,确是极为独特。

他的早期交响曲,如八岁时写的作品,留有塞巴斯蒂安·巴赫影响的痕迹,是些稚气之作。早期交响曲还比较芜杂,没有形成统一风格,最早的杰作g小调第二十五号交响曲,构思统一完整,有抒情歌唱性。1780年代的七部交响曲都是成熟之作,最后三部在1788年间写成的交响曲,各有独特个性和内容,是他的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莫扎特成熟时期的交响曲,加强了奏鸣曲形式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有时甚至在一个主题内部也用两个对比的因素,以促进戏剧性发展,他还加强交响曲各乐章之间的对比效果,但保持风格统一,发展成为一个统一体,提高交响曲思想内容的深度。

莫扎特作品以主调和声为基础,广泛运用复调手法发展,旋律进行灵活有气魄,民间旋律经过诗意加工。乐队编制不大,一般采用双管编制,他的第三十九号交响曲不用双簧管,第四十交响曲没有单簧管,早期交响曲编制更小。

他的交响曲音响总是格外纯净、透明而富有表情,接近人的声音。十九世纪德国植物和矿物学家柯歇尔(L. V.Kochel,1800—1877)全力搜集并研究莫扎特作品,按其创作年代整理编号,现在流传的莫扎特交响曲只有四十一部,次序便根据柯歇尔的编号排列,以柯歇尔原名的缩写“K”和编目“V”来表示。

莫扎特—古典乐派的荣光

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古典乐派不杇的荣光,这荣光很大部分孕育自“音乐之都”维也纳。尽管他的故乡萨尔茨堡是他音乐成长的温床,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都和维也纳无法分开。这场音乐会选奏的三首作品,正证明此一看法。

用作开场曲的歌剧《唐璜》序曲及压轴的第四十交响曲K.550,固然是莫扎特写于同期(1877-1878),凝聚了“音乐之都”的灵气,在创作巅峰时期写于维也纳的成熟作品,上半场的第二十五交响曲,虽然是在萨尔茨堡写成的乐曲,但那却是他第一首以小调写成的交响曲,此一转变便与维也纳大有关系。这首交响曲亦正好和同样是以g小调写成的压轴曲目第四十交响曲作出对比呼应。

〔上半场的音乐〕

《唐璜》序曲,d小调、2/2拍、奏鸣曲式

莫扎特以唐璜(Don Juan)这位西班牙传奇人物事迹作为题材创作的同名歌剧的序曲,充满了动人的戏剧性色彩,而创作过程中同样富于戏剧性。序曲以奏鸣曲式写成,内容可说是唐璜的人生写照。《唐璜》被认为是莫扎特最伟大的歌剧之一,正是莫扎特定居维也纳后的十年间的作品,于1787年在布拉格首演,序曲则是在最后才写成的作品,据说在首演前一天晚上,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七时才完成,当天晚上即行演出。序曲采用加有导奏的奏鸣曲式写成。音乐素材取自第二幕第五场石像到访的高潮部分(但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大部分不用原歌剧的旋律而会另外构思创作),全曲充满变化丰富的戏剧性色彩。

引子由乐队全奏沉重阴沉的和弦,弦乐奏出令人感到恐怖神秘的和弦(石像应约到访的音乐)。继而小提琴奏出情绪不安的旋律(唐璜迎向石像问候的音乐),和发抖般的音乐(描写唐璜男仆的恐惧)。小提琴与长笛交替演奏,渐强上行及下行旋律(石像向唐璜说明来访之事,更添恐惧气氛)。沉重结句引入呈示部,在弦乐悸动伴奏下,木管及铜管简短的应答奏出第一主题,经过反复,在铜管强而有力的结句后,进入连接段主题,在强奏和弦后,下行弦乐接奏,木管奏出带动力感的简短旋律。即进入第二主题,由乐队全奏与弦乐交替奏出,有如应答对话,木管加入并构成复调效果,进入乐队全奏的结束段主题,整个呈示部充满动力感的戏剧效果。

展开部首先以第二主题展开,木管与弦乐交替起伏,节奏鲜明,接着是弦乐奏出声音变得不稳定的第一主题,然后再奏出沉重阴暗的第二主题,重唤起导奏的感觉。再现部将第一主题、连接段、第二主题,和结束段的主题须顺序再现,最后不停地直接进入简短的尾声,以带有点夸张的和弦结束全曲。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 K.183 

1773年10月5日在萨尔茨堡完成的交响曲,当时莫扎特已经十七岁,是这时期最出色的作品,是他的交响曲中最早一部被公认的杰作,不再只是赏心悦目的沙龙音乐,曲思优美哀伤,且富内在深度,已带有扣人心弦的力量。自此曲开始,又改用四乐章结构。

这部杰作的诞生,与1773年夏天,莫扎特随同父亲莱奥波德·莫扎特到访维也纳十个星期,直接感受到音乐之都的文化灵气很有关系。当年莫扎特父子跋涉维也纳的目的并无明确数据,但莱奥波德家书中有些隐晦文字,可推想作为父亲,是希望为莫扎特在首都争取一些作曲委约,而最后全部落空了。不过,莫扎特在那段日子,却创作了一组六首弦乐四重奏(K.168—K.173),明显地带有维也纳音乐的气息,及后在1773年后期至1774年内,莫扎特所写的五部交响曲,亦见出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成熟了,这部小调交响曲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这五部交响曲中的两部,写于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后的日子,1773年10月首先完成降B大调K.182两天以后的10月5日完成的便是这部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K.183,是他第一部以小调写成的交响曲。早期古典作曲家使用小调创作的不多,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早期仍很少见;对古典作曲家来说,调性选择对作品的气氛具有较大的内在意义,小调往往倾向于严肃而非轻佻,热情而少嬉笑或光彩。到1770年前后开始,小调交响曲较多出现,在莫扎特的g小调K.183产生前的五年内,海顿亦创作了好几部小调交响曲,万哈尔(Vanhal)和J.C.巴赫也创作了g小调的交响曲。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促使十八岁的莫扎特在当年作出这样的改变,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的背后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认为那可能是他的创作思维中突然出现某种“浪漫的危机”,或某种新的觉醒,刺激他转向这个领域。亦有人认为莫扎特很可能听过一些小调交响曲,以他的性格推测,必然会跃跃欲试,创作同样的音乐来和他人一较高下。

不过,如就当时的文化思潮来看,当年出现小调交响曲的小浪潮(多为g或d小调),亦应和当时以歌德(Goethe)的早期著作为代表的德国文学和视觉艺术中兴起的“狂飙运动”有关系。 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当来自那次为期十星期的维也纳之旅,再加上不甘落后的艺术心态,应有助解释莫扎特当年起意写作小调交响曲的原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

奏鸣曲式结构,整个乐章充满动力。乐曲开始的四音符乐句中,高音弦乐躁动不安的切分音,已爆发出戏剧性的、粗犷的节奏音响,并显得有点凝重,展现一个与刻板的宫廷式开场音乐完全不同的世界,接续四支圆号铿锵作响的和弦,增添了跳进的琶音音型和齐奏乐句的光彩。当第一主题末尾平静下来时,立即出现暴风雨般全奏的第二主题前半部分,经过展开后,接上较轻盈、更像喜歌剧式,带有舞蹈性的后半部分主题。此一呈示部在强奏反复时,多了份沉重和紧张。发展部以一个对位式模仿的乐段开始,在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之间进行,但平息得很快,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悲观倾向。为此,喜歌剧式主题于再现部最后一次在g小调上出现时,也就失去了喜气。 莫扎特特别指出:“为保证这乐章的分量,前后两半部(即呈示部和再现部)都必须再作反复。”乐章末尾加了一个引用开始的主题材料的尾声才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

大管在十八世纪时是一种软色调乐器,是唯一能与弦乐完美融和的管乐。莫扎特在此前几部交响曲中,已特别注明乐团中要包括大管。在本乐章中,他更首次安排大管在呈示部中承担重要的旋律角色,重复主要主题,或以其他方式与这主题逐向相向进行。乐章开始的三音符主题乐句,由不协和的倚音伴随,旋律首先在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上,随后又在大管低八度上,大管一直持续出现,产生柔和而带着郁郁寡欢的效果。第二主题是一段较完整的全奏,但只持续四小节。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发展部,以一个八小节的新乐段展开,这乐段在发展部开头便出现,然后自由自在地转过几个小调,大大地增添了感染力。呈示部再现后,整个乐章保持着平和柔顺的气氛结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中段

小步舞曲又回到g小调,齐奏的小步舞主题,庄重肃穆中带有活力,半音乐句以对答方式呈现,一呼一应,乐思与当年一般观念的小步舞曲很不一样。中段移到G大调,也转到管乐器上,音乐芬芳甜蜜,气氛柔和优美,与小步舞主题构成明显的对比。中段后再现小步舞主题后结束。

第四乐章:快板

终章亦以奏鸣曲式创作,同时重现第一乐章严肃紧张,充满动力的氛围。乐章开始是急切的弱音齐奏,展现出动力感;接着全奏中的低音提琴再作反复,同时,回响在上方的是躁动不安的切分音。大调的抒情性第二主题营造出片刻松弛感,但另一相近的全奏随后出现,第二小提琴奏出一个尖锐的“重拍短音符”音型,更让人想起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并非对位式,而是很长而且气势强劲的旋律,带有似曾相识的材料。再现部重回到g小调,增添纯朴庄严的情调。同样地,莫扎特要求呈示部和再现部要进行反复。

〔下半场的音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K.550

交响曲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最少有四十九部,影响较大的最后的三部,第三十九、四十,和四十一(即E大调、g小调、C大调),都是1788年夏天创作的乐曲,是莫扎特写作歌剧取得突出成就的年代的作品,总共只花了六个星期便写好三部作品,而且全都获得成功,显示出莫扎特惊人的创作力。

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晚年三大交响曲中最接近莫扎特的生活和心灵的一首,亦是莫扎特自1773年后,晚期十六首交响曲中唯一以小调作成的一首,只有这首交响曲能反映其坎坷艰难的境遇,及其伟大心灵之美。曲中既有哀伤、悲愁、怠倦,和痛苦之情,又有大胆、狂热和慰藉,有如牧歌风的音乐,而狂风疾雨般的激昂终曲,更是憾人心弦,具有动人肺腑的力量。

第四十交响曲抒情、真挚,蕴藏着不屈的抗争精神,是莫扎特交响曲中富于戏剧性和激情的一部。该曲有时是温柔真挚的抒情风味,有时是如怨如诉的悲怆气氛,有时又充满兴奋激昂精神,是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混合体,乐队编配只有弦乐组、木管乐组和音响柔和的圆号,定音鼓亦没有用上。

曲中表现莫扎特的乐观信心和勇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抒情的风格,在音乐创作上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他的旋律柔顺、温和、甜美、真挚、乐观和明朗的性格,亦是第四十交响曲的特点。

第一乐章:极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呈示部小提琴奏出哀切悲愁的第一主题,以双音符构成,中提琴有规律跳动的伴奏。经过全乐队以断奏动机及持续上行音阶组成的连接段主题,短休止后进入第二主题,抒情旋律,由弦乐及木管交替接驳奏出,主题旋律以半音阶模进(sequence)构成,有点倦怠感伤,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结束部由弦乐的“叹息”音调及双音符的第一主题组成。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展开部(有时不反复便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主要由双音符的第一主题发展,将主题乐句与急速的对位旋律结合,同时节奏不断压缩,掀上高潮后,由长笛及单簧管,以双音符动机下行带入再现部,重现第一主题,以断奏动机及持续上行音阶组成的连接段,和抒情旋律的第二主题,进入结束部以弦乐的“叹息”,及双音符的第一主题构成,富有生气。尾声突然由弦乐奏出双音符动机,最后以三声宏亮和弦在小调上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交响曲慢板乐章中少见的奏鸣曲例子。这个乐章的情调翱翔于温柔和渴望之间。呈示部第一主题带有安慰感,规律性的脉动、重叠效果;自第一主题导出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奏出,以双音节奏音型构成,回声效果。展开部开始由第二主题的双音节奏音型以多种变化,优雅,持续有力地展开,继而第一主题的素材亦在展开部再发展。低音弦乐带出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重现两个主题后结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的小快板,3/4拍,g小调,小步舞曲式结构

小步舞曲主题以强而有力的切分音构成,有刚烈的性格和紧张感,明显地响亮和富有张力,音色不像优雅的宫廷舞蹈。主题后半以复调音乐织体和不协和和弦增强张力。末段在双簧管和大管拱托下的长笛奏出柔和的插句后,反复开始的主题旋律。小步舞曲的中段由小调转为G大调,主题亦变成从容的舞蹈节奏,及牧歌风的音乐。最后重回强烈富有张力的小步舞曲主题,重现各段,但不再反复。

第四乐章(终章):很活泼的快板,2/2拍,g小调,奏鸣曲式

呈示部优美动人的第一主题,以上行琶音写成爆发性动力乐句,富有动力感;经过连接段以连续性的动力音符构成的弦乐长乐句主题,小提琴奏出曲调美丽柔和,非常动人的第二主题。在单簧管奏出柔和旋律后,进入音量突然增强的结束部,由弦乐奏出连续性的动力音符。呈示部有时不反复便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几乎是完全以第一主题开始的七个音符,由乐队全奏来展开,上行琶音,上下跳跃的音型,在弦乐及管乐互作迷人对话后,再现部再现上行琶音的爆发性动力乐句,将两个主题重现,最后亦重现结束部,以乐队全奏出连续性的动力音符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