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8-04-20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120
曲目

乐季音乐会14
纪念伯恩斯坦诞辰100周年
2018.4.20(星期五)20:0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景焕
小提琴:林昭亮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坎迪德》序曲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小夜曲
1.菲得洛斯:帕萨尼亚斯(慢板-快板)
2.阿里斯托芬(小快板
3.厄里什马克(急板)
4.阿伽通(柔板)
5.苏格拉底:亚西比德(非常持久-非常活跃的快板)
小提琴:林昭亮

—— 中 场 休 息 ——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自由的想象:三首舞曲变奏(1944版)
1.快步舞
2.华尔兹
3.坦桑舞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交响舞曲,选自《西城故事》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30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导赏

体验与艺术性都独一无二

1943年11月13日,莱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并未有排练之下,临时代替生病的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上台,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成功地演奏了舒曼、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三个高难度作品(《曼弗雷德》序曲、《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和《唐吉诃德》,电台还作了广播,这场救场音乐会让他几乎是一夜成名,此后他不仅打破欧陆指挥家的垄断,成为出掌美国重要乐团的首位土生土长的美国指挥家,更以其超级浪漫,爆发着音乐热情的指挥风采,成为二十世纪下半页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指挥大师前列几位之一。相对地,伯恩斯坦在作曲上的成就却被他舞台上的强烈风采掩去了。直到1990年10月14日他逝世后,他的作品才越来越为人重视。其实,在他“一夜成名”之前,他已有不少作品面世,他的第一交响曲《耶利米》(Jeremiah)(1941-44)和芭蕾舞剧《自由的想象》(Fancy Free, 1944)更是当时正要密锣紧鼓推出的作品。在这场纪念他百年诞辰的音乐会中所选奏的四部作品,更全是他在1959年升任为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之前便面世的乐曲,而且单是这几部作品已足以让他在二十世纪的作曲世界中留名,当时他还不到四十岁。

伯恩斯坦一生在音乐上的成就涉及众多领域,在乐坛上活动能力之强、之广,同期几乎难找匹敌者,绝对是位仿如超人般的社会音乐活动家(他甚至在政坛上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他的音乐一如他在指挥世界般多姿多彩,几乎涉及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和不同内容。对他的作品评价大多认为他为美国音乐写出具有色彩性格的新篇章,其实,他更是将不同的音乐世界加以融合,在跨界音乐上取得成果的先行者,爵士乐、流行乐、歌剧、音乐剧、黑人音乐、犹太音乐、通俗的、艺术的、古代的、现代的、宗教的、世俗的、乐器的、非乐器的……全都成为他融合到作品中去的元素。

如果说他的音乐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赏”,听来似乎是很容易之事,但伯恩斯坦的音乐能“雅俗共赏”,却是能让人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体验,但却又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性。更难以思议的是,他尽管是当年在美国社会上备受歧视,具有犹太血统,不易出人头地的音乐家,但在他的音乐中,却难以找到抗争性的情感,更多的是富有活力、生机,满有乐观情绪的音乐,即使是对权贵嘲弄的《坎迪德》(Candide),同样是带着活泼生动的精神。本次音乐会的四部作品,大致亦可从此进入,便不难感受得到伯恩斯坦音乐中独一无二的体验和艺术性。

伯恩斯坦和他的音乐
伯恩斯坦于1918年8月25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90年10月14日逝世于美国纽约。

伯恩斯坦的事业集指挥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电视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具有独特文采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堪称多才多艺,博学多闻。他曾在哈佛大学和柯蒂斯音乐学院进修,后来师从弗里茨·莱纳与谢尔盖·库谢维茨基学习指挥。1942年出任纽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1958年起升任为音乐总监,在任期间,将纽约爱乐乐团打造出典型的美国式演奏风格,进入“第二黄金时期”。

伯恩斯坦的指挥,纯朴直率,充满音乐激情,情感豪放,音响层次明晰,乐感敏锐,表达精准,指挥动作强烈,变化丰富,充满可观性,具有强大感染力。他指挥的曲目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上自巴洛克,下至梅西安,各家都有涉猎,尤擅长演奏马勒、拉威尔、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作品。 六十年代后,他的指挥事业走向全球化,加上录制了大量录音,发挥更宏大的影响力。

伯恩斯坦的音乐创作丰富而体裁多样,包罗了歌剧、音乐剧、轻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弥撒曲和许多大型管弦乐曲、合唱曲、室内乐和器乐曲等。他写有三首交响曲,第一交响曲《耶利米》、第二交响曲《焦虑的时代》 和第三交响曲《犹太祷文》 ;舞台作品有芭蕾舞剧《自由的想象》、音乐喜剧《在小镇上》(On the Town)、《美妙的小镇》(Wonderful Town)、音乐剧《坎迪德》(Candide)、《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最出名的电影配乐是为电影《在水边》(On the Waterfront)所作。还有《奇切斯特诗篇》(Chichester Psalms)、《弥撒曲》(Mass)和《小夜曲》(小提琴独奏,弦乐与打击乐)等 。

他的作品博采众家精华,受到格什温、犹太仪式音乐、马勒、斯特拉文斯基、维拉-洛博斯和科普兰的影响,能将各种不同文化的音乐无缝融合。尽管他本人没有太强烈的宗教立场,但是作品情感本质上多少存在着偏向犹太教。

伯恩斯坦绝对是美国二十世纪音乐史,甚至是人类音乐史上不能抹去的一个名字。当他因肺部感染住进医院时,美国报章上刊载他将要退出表演舞台的消息,并称“美国音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将要结束了”。只是没有人会想到五天后,这位不世天才的音乐大师便辞世而去,最激动人心的篇章真正永远结束了。
〔上半场的音乐〕

《坎迪德》序曲
1956年12月1日在纽约百老汇首演,由格思理( Tyrone Guthrie)导演,克拉赫麦尼克(Samuel Krachmalnick)指挥的《坎迪德》,有人视之为音乐剧(Musical),但亦有人称之为歌舞喜剧 (Operetta),在两个月内只演出了七十三场便落幕,被视为并非成功之作。

《坎迪德》由剧作家赫尔曼( Lillian Hellman)根据大文豪伏尔泰(Voltaire)的小说改写成剧本再搬上舞台。坎迪德是剧中的主角名字,是潘格罗斯博士的青年学生,一个发生在古代带有哲学性的故事,内容嘲笑腐败的贵族制度和宗教。坎迪德将要举行婚礼,国家战败,未婚妻被害,自己亦险些被处死,在家散人亡之下,只身远走巴黎,经历无数困难,残酷的现实使他难以苟同老师的乐观主义学说,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坎迪德》这部融合了音乐剧和轻歌剧的作品,尽管首演后未能实时取得成功,但在不少人的努力之下小修小改,甚至改换剧本后,这部作品一直都在舞台上上演,既有在音乐剧场,亦有在歌剧院,成为“跨界”演出的剧作。这首序曲更于1957年,由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单独演奏,此后该序曲便经常被抽出来,成为音乐会节目单上经常出现的曲目。

《坎迪德》的音乐由伯恩斯坦创作,配器则全由凯勒(Hershy Kayor)执笔,只有这首序曲的配器由伯恩斯坦亲自谱写。这首序曲的音型和节奏的使用法,令人想起一年后他所写的音乐剧《西城故事》中的音乐。

序曲取用了剧中的几段曲调,以剧中第一幕歌曲的动机来迅速展开,激烈的快板,狂飙且充满爆发力,虽以奏鸣曲式作成,但相当于展开部的段落,却写得相当自由。全曲充满生气活力,带有美国爵士音乐的节奏感,抒情段落亦有都市风情,从乐曲开始到曲终,节奏与节拍的变化快速,在各种音乐画面中急速切换游走,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缤纷世界,让人难以喘息,应接不暇,很是刺激。

小夜曲
1954年9月12日伯恩斯坦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与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在威尼斯凤凰剧院(La Fenice )世界首演的《小夜曲》,与《坎迪德》是同一时期的创作,《坎迪德》的创作进展缓慢,《小夜曲》却几乎是一㩆即就,1953年底开始构思,1956年8月便写好了。

《小夜曲》是库谢维茨基基金会(Koussevitzky Foundation)委约创作,题献给伯恩斯坦的指挥恩师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及其首任妻子纳塔莉(Natalie)的作品,但亦可以说是为首演时担任独奏,同样是犹太裔的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度身定做的乐曲。这两位老拍档,随后于1956年4月19日便和空中交响乐团( Symphony of the Air)在纽约将这首作品灌录了首个录音,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 )发行。(和“广交”多次合作的指挥家大卫·斯特恩是艾萨克的儿子)

源于欧洲(主要是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Serenade),是晚上青年弹着吉他或曼陀林,向着情人的窗口歌唱的情歌,其后作曲家更多的是以此曲名写成旋律柔美、委婉、缠绵的器乐曲,但伯恩斯坦这首五乐章的小夜曲,却是另一回事,没有缠绵的情意,却有幽默、亲切和带点嘲弄的讽刺。

伯恩斯坦自言这是重读柏拉图对话集(Plato’s dialogue)中的《飨宴篇》(Symposium)获得灵感而创作。那是柏拉图以演讲和对话形式写成,几位希腊的哲学家在酒宴中,对爱的本质进行的讨论,从座谈会聊到了变成卧谈会,大家在微醺中,得出了似乎认真,但又似乎讽刺的结论。

在《飨宴篇》中出场的人物,除了哲人苏格拉底(Socrates)、菲得洛斯(Phaedrus),还有诡辩家帕萨尼亚斯(Pausanias)、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医生厄里什马克(Eryximachus)、悲剧家阿伽通(Agathon),和青年政治家亚西比德(Alcibiades),合共七人,后来著名百老汇编舞家罗宾斯( Jerome Robbins,亦是《西城故事》的编舞家),以这部乐曲编成的芭蕾舞便以《七人小夜曲》(Serenade for Seven)为名。

伯恩斯坦的小夜曲采用独奏小提琴、弦乐团、竖琴和大量打击乐器,除定音鼓外,还要有五位打击乐手,独奏小提琴在五个乐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结构虽然并非协奏曲形式,这部演奏时间长约半小时的乐曲,仍可视为是一首“类协奏曲”作品。

同样地,伯恩斯坦特别强调他这首小夜曲,尽管灵感来自文学作品和文学有关,但却没有文学性质的内容,不过,未知是否担心引人误会,他仍在总谱的扉页,为五个乐章写下了简单的文字说明:

1.菲得洛斯:帕萨尼亚斯(慢板-快板)
帕萨尼亚斯的演说,缓慢的快板,赋格,由独奏小提琴开始,帕萨尼亚斯说明爱与被爱的双重性。

2.阿里斯托芬(小快板)
阿里斯托芬不是扮演小丑角色便是就寝前的讲故事人,他引出爱情的神秘童话。

3.厄里什马克(急板)
医生厄里什马克谈到身体的和谐,和作为求爱模式的科学典范,赋格段谐谑曲。

4.阿伽通(柔板)
简单的三部歌谣曲式,是最动人的演说,颂词包括爱情的力量、魅力和作用等各个方面。

5.苏格拉底:亚西比德(非常持久-非常活跃的快板)
苏格拉底描述他对先知第俄提玛的访问,引用她关于爱情的魔鬼学说的言论,这段缓慢的引子分量比以前任何一段都重,作为前乐章中段发展的再现。亚西比德及醉醺醺的一伙作乐者很是干扰地进入时,变成快板,是一个扩展的回旋曲,情绪从激动不安经过类似吉格舞曲而达到愉快的庆祝,渗透了永恒的宴乐精神。

整部小夜曲五个乐章的力度、色彩变化幅度很大,动态极大,终章小提琴与乐队热烈竞奏,末尾亚西比德等人进入时,乐队瞬间气势澎湃成为高潮,与真挚感人的第四乐章构成强烈对比而结束。

〔下半场的音乐〕

自由的想象:三首舞曲变奏(1944版)
独幕芭蕾舞剧《自由的想象》(Fancy Free,或译为 《不解风情》)于1944年4月18日由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旧大楼)首演, 布景设计史密斯(Oliver Smith),服装设计拉夫(Kermit Love),灯光设计贝茨(Ronald Bates),编舞罗宾斯( Jerome Robbins),是伯恩斯坦首部芭蕾舞剧,亦是他首次和罗宾斯的合作。

这部芭蕾舞剧的创作源自卡迪缪斯(Paul Cadmus)1934年所绘画的一幅画作,描画了一群舰队水手闹饮欢宴的场面,结果引来公众抗议,画作在画廊中被收起,一直到1981年才重见天日,现时该画作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海军历史中心展出。当年罗宾斯看到这幅画作获得灵感,找来当时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的伯恩斯坦合作。1943年11月13日他为瓦尔特救场一夜成名后不久的1944年1月,他指挥首演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耶利米》,三个月后芭蕾舞剧《自由的想象》亦相继面世,两个作品同样成功,也就是说,在这半年内,年刚二十六岁的伯恩斯坦在乐坛上的名声冒起,开始走上成功之途。

《自由的想象》故事简单胡闹,描写三名水手在纽约曼哈顿的酒吧寻欢作乐,为吸引刚走进酒吧的女郎注意,三人模仿其步伐,又拖拽她的皮包,女郎不但不为所动,后来更被激怒了,和水手发生争执冲突,还将一名水手击倒在地,另两位水手拟挟女郎而去,此时另一女郎走进酒吧,被击倒的水手邀她共饮,另两名水手亦凑过来,五个人便凑在一起,但三男两女无法成对,于是大家决定以舞取胜,由两位女郎评判。结果三人舞艺高明,势均力敌,又酿成一次争斗;这时,又一位美丽女郎走进酒吧来,三名水手又转而追逐这位美女,全剧在闹哄哄的乐声中结束。

后来伯恩斯坦将这部芭蕾舞剧的音乐编成六段乐曲组成,以管弦乐演奏的音乐会组曲,按序名为《三位水手之舞》(Dance of the Three Sailors)、《酒吧场景》(Scene at the Bar)、《双人舞》(Pas de Deux)、《哑剧》(Pantomime)、《三首舞曲变奏:快步舞、华尔兹、坦桑舞》(Three Variations: Gallop, Waltz, Danzón)和终曲(Finale)。这套音乐会组曲于1945年1月14日由伯恩斯坦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Pittsburgh Symphony)首演,这场音乐会演奏的便是组曲中的第五段:《三首舞曲变奏:快步舞、华尔兹、坦桑舞》。

《自由的想象》中的音乐,在当年来说是流行音乐风格,其实是将美国爵士乐和古典音乐的界线打破,在风格上还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三段不同的舞曲音乐:快步舞、华尔兹和坦桑舞,虽然都是短曲,但节奏和速度相异而形成对比,今日听来仍有新鲜感。

交响舞曲(选自音乐剧《西城故事》)
1957年8月在华盛顿首演的音乐剧《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九月随即在纽约百老汇接续上演了近两年,合共演出了772场,并于1960年在全美巡演,成为伯恩斯坦的代表作,这是他和编舞家罗宾斯( Robbins)再度携手合作的成果,歌词则出于桑德海姆(Steven Sondheim)之手。1960年伯恩斯坦自音乐剧中选出精华编成管弦乐演奏的交响舞曲,于1961年2月13日(情人节前夕)由福斯(Lukas Foss )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莱奥纳德·伯恩斯坦的华伦泰”(Valentine for Leonard Bernstein)庆典音乐会中首演,为乐团的退休基金筹款,这套交响舞曲,自此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伯恩斯坦作品之一。

音乐剧《西城故事》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空搬到当时的纽约曼哈顿,描写两位相互爱慕,却身处敌对帮派的青年男女,想方设法跨出两者生活现实中的鸿沟,最终仍不幸失败,双双死于帮派间的仇恨中的悲剧,充满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社会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这更是一部具有独特性的音乐剧作品。美国的爵士乐与欧洲的交响乐在伯恩斯坦手中结合得天衣无缝,欧洲的古典悲剧转化为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音乐更将众多不同的舞蹈元素,如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和现代舞融为一体。

《交响舞曲》的乐队基本是双管编制,但加用了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中音萨克管、铜管乐组用了四支圆号、小号及长号各三支,还有大号;同时并有竖琴、钢琴,打击乐的阵容则至为庞大,除定音鼓和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外,还有爵士乐套鼓、牛铃、木鱼、警察用的哨子等,不下二、三十种。

《交响舞曲》从序奏到终曲共分九段,将音乐剧中最有名的部分歌曲:《某处》(Somewhere) 、《马利亚》(Maria),舞曲:《曼波舞曲》(Mambo)、《查查舞曲》(Cha-cha)、《伦巴舞曲》(Rumble),和乐队演奏的场景音乐《相会场景》(Meeting Scene),经过编曲手法,全曲并无停顿,无缝对接地,一气呵成奏完。不仅如此,曲中错综复杂的节奏变化,和以古典音乐的创作技巧(如赋格技巧),将各种不同的舞曲节奏及爵士乐的切分音相互融合成一体,展现出伯恩斯坦在音乐创作上的过人才华。

《交响舞曲》各段乐曲的编排,基本是按照音乐剧的戏剧情节安排,从开始的《序奏》喷气党(Jets)和鲨鱼党(Sharks)的出场,到《终曲》的音乐再现之间,采用不同的手段精彩地展现出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各段音乐就如是剧中不同的场面,不同的情绪气氛变化。在音乐中还用上了多种特殊音效,加强了纽约现代大都会的感觉。全曲各段音乐安排如下:

1.序奏(Prologue, Allegro moderato)
充满活力的两个街头帮派,喷气党和鲨鱼党。

2.某处(Somewhere, Adagio)
富有深情,梦幻芭蕾的音乐,梦中两个帮派和好如初。

3.谐谑曲(Scherzo, Vivace e leggiero)
同一个梦中,两个帮派的青少年越过城墙,突然发现充满阳光与空气,能够尽情奔放的新世界。

4.曼波舞曲(Mambo, Meno Presto)
回到现实世界,在体育馆中,两个帮派的成员跳着劲舞来争斗。

5.查查舞曲(Cha-Cha ,Maria, Andantino con grazia)
分属两个帮派的男女主角东尼(Tony)和玛丽亚(Maria)首次邂逅,从四目交投,到一齐起舞。

6.相会场面(Meeting Scene, Meno mosso)
两人首次交谈的相会场面伴随的音乐。

7.冷爵士赋格曲(Cool Fugue , Allegretto)
一连串精心策划的舞蹈,里夫(Riff)利用鲨鱼党各人的敌意激起大家的冲动,再假意喊叫大家冷静。

8.伦巴舞曲Rumble(Molto allegro)
两个帮派争斗厮杀的高潮,两个帮派的头领里夫和伯纳多(Bernardo)都被杀死。

9.终曲(Finale, Adagio)
玛丽亚对爱情的梦想没有幻灭,对爱在某处的回应。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演前导赏4
主讲:景焕(指挥)
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19:15
星海音乐厅大堂
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