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23-02-24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934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 1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3.2.24(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景焕
小提琴:王之炅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贝拉·巴托克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BB117
1.不太快的快板
2.平静的行板
3.很快的快板

小提琴:王之炅

—— 中 场 休 息 ——

贝拉·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BB123
1.引子,不太慢的行板—活泼的快板
2.成对游戏,诙谐的小快板
3.悲歌,不太慢的行板
4.不连贯的间奏曲,小快板
5.终曲,沉重的—急板

导赏

〔上半场的音乐〕

关于巴托克
巴托克(Béla Bartók)于1881年3月25日生于匈牙利纳森米克罗斯(Nagyszentmiklos),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是位早熟的音乐天才,九岁开始作曲,翌年首次公开演奏钢琴,十七岁放弃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去了布达佩斯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选修钢琴和作曲,四年后毕业,其后回校任教。大半生都演奏钢琴,经常演绎自己的键盘作品,包括第一及第二钢琴协奏曲。

巴托克早期作品受到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影响,其后放弃以德奥主流为典范,又完全不为法国印象派所动,除了爱国因素外,还在于他在原始的民谣中找到惊人的表达力,完全不带矫情,亦无浮泛藻饰,而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新力量。他并非以“发明”或援引民谣旋律为能事。而是要求更深邃的内涵,他敢于“纂改”奏鸣曲式和其他传统曲式来配合要求,力求把民间音乐升华。

1910年代后,巴托克的名声已自匈牙利传遍欧洲,地位越加稳固,在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任教的三十年期间,他的音乐事业,包括音乐创作达到高峰。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匈牙利抬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巴托克亦于1940年移居美国,以钢琴家及作曲家身份建立名声,但在美国发展并不如意,坐食山崩,最后一贫如洗,1943年还患上不治之症。在他人生陷于低谷之时,幸好仍获得委约,写成“为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成为他人生最后阶段面世的作品,亦是他一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艺术顶峰。该曲首演后不到一年,1945年9月26日便因白血病在纽约病逝。

巴托克的作品,往往只有两三个音符的动机,不停地繁衍,生生不息,结构严谨。旋律逻辑精简完美;巴托克的音乐,虽倾向无调性,但经常具有一定的调性感。他在世时,大胆的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音程,极为奇突;再加粗暴的节奏,经常受到指责与非难。但他的音乐,在经历长久的暗澹岁月后,早已猛然引发世人的注目与兴趣,竞相演奏与赞扬。
巴托克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作曲大师,同时亦是位钢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钢琴曲集《小宇宙》至今仍在钢琴教学上发挥重大影响,但对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仍是他同时亦是位民族音乐学家,而且不仅是位理论上的民族音乐学者,更是位通过采风,在各国搜集整理民间音乐,身体力行,取得具体音乐成果的学者;他在挚友科达伊(Zoltán Kodály, 1882-1967)的协助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在各地采风,后来加以整理的民间音乐曲调,包括东欧、土耳其、北非洲地区,采用爱迪生录音圆筒收音的,超过一万四千首,其中来自匈牙利、史洛伐克和罗马尼亚民间音乐,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养分来源。

巴托克一生产所写作品甚丰,在世时很少有人“真正”认识他的音乐,更不会认识到他在音乐上所作贡献的伟大,但他死后,特别是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地在全球各地演出。今日,巴托克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大师,他的音乐是沟通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严肃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桥梁,同时激发起同时代众多作曲家的创作活力。

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巴托克的创作材料集中在他搜集得到的大量民间音乐,采用新的技法来提升这些素材,将他的音乐向前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时已离开自己的祖国移民到美国去,并以演奏钢琴为生。

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 于1937年8月动笔,1938年12月31日在布达佩斯完成的作品。1939年3月23日由匈牙利小提琴家佐尔坦·塞凯伊(Zoltán Székely, 1903-2001)独奏,维尔伦‧门格尔贝格(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Amsterdam Concertgebouw Orchestra)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首演,现场录音并制作成78转黑胶唱片。由于他于1908年完成的第一小提琴奏协奏曲的乐谱一直不知所踪(后面隐藏了作曲家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是另一个故事了),直到他死后十三年的1958年才重见天日,首演面世,这部作品也就成为巴托克首部面世,亦是他在生时唯一听得到他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了,这亦是他在生时很多人以为他只写有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原因。

闪耀青春火焰活力
在该段期间,巴托克还完成了三乐章的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的《对照》(Contrasts)、“双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以及“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可说是巴托克接连产生杰作的时期。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诞生和首演的小提琴家佐尔坦关系密不可分。佐尔坦曾随胡拜学小提琴,随科达伊学作曲,1921年开始便和演奏钢琴的巴托克一起到各地旅行演奏,两人一直保持着好友的关系。为此,1936年8月佐尔坦约请巴托克为他创作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随即便答应下来,并于9月找来出版社为他提供了好几部当代小提琴协奏曲,来考虑创作一首同类作品,但却因为赶写其他作品,一直到1937年8月才动笔,当时纳粹肆虐,匈牙利岌岌可危,巴托克深知难以留在祖国生活和创作,有移居国外的必要,但在国外谋生非常艰难,可说是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生活中。

不过,这首协奏曲的音乐完全没有当时日益临近的战争灾难的焦虑,满是巴托克的自由飞翔的旋律和温柔的歌唱,闪耀着青春的火焰活力,重回到青年时代的充满乐观活力的风格。 巴托克原意倾向采用变奏曲式来创作,写成一首用小提琴和大乐队演奏的单乐章大型作品,但佐尔坦坚持采用传统的“古典”协奏曲形式。最后,巴托克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意图创作,但采用三乐章拱形结构,用一个主题的各种变奏来构筑作品的前后乐章,把第三乐章作为第一乐章的自由变奏来处理,又把第二乐章纳入传统的主题与变奏模式。也就是说,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主题与变奏,第三乐章又是奏鸣曲式,第三乐章的主题,是第一乐章的主题变形。因此,整个协奏曲仍是一首宏大的变奏曲,两个人的主张并存。

佐尔坦对此一结构也欣然接受,但原作独奏小提琴在全曲终结前的第二十六小节便“奏完”,让乐团来将乐曲结束。佐尔坦却认为这样子结束不像一首传统协奏曲,而是一首交响曲,所以要求在第三乐章最后二十二小节让独奏小提琴参与乐团一起来将乐曲结束。巴托克采纳了意见,但又不愿意割爱,出版后的乐谱,和现今的录音便有两种不同的结尾版本,一个是他原来设计的,只以乐队的辉煌效果来结束;另一个便是佐尔坦要求,最后在乐队中加入独奏小提琴,让独奏小提琴尽情发挥到全曲最后的版本。

古典现代共冶一炉
巴托克不少作品都采用变奏方式来发展。这首协奏曲把同一主题素材放在不同乐章中进行变奏发展,形成前后乐章对称的拱形结构,是巴托克曲式结构重要特点之一。这首协奏曲手法扎实,但亦用上不少试验性的新技巧,可说是把古典与现代技法共冶一炉;独奏小提琴在巴托克笔下,技巧虽艰深,各种各样的技巧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仍能清晰浮现在管弦乐之上,但不喧宾夺主,独奏小提琴声部主要还是以不停顿的旋律气息,紧密联系着整个作品的乐思发展。

乐器编制除了独奏小提琴,乐队部分有长笛二支、双簧管二支、单簧管二支、大管二支、圆号四支、小号二支、长号三支、定音鼓、小鼓二个、大鼓、钹二个、三角铁、锣、钢片琴、竖琴和弦乐合奏。打击乐器用了不少。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4/4拍子 、奏鸣曲式
调性虽不明确,但由B大调开始,并以B音结束。两个主要主题,以奏鸣曲式处理,结尾前,有长大华彩乐段。其中有很少的段落,要求独奏小提琴奏出1/4音程的变化,管弦乐方面也有新奇奏法的尝试。

开始时六小节引子即时带来富于灵感的新意,继续不断的竖琴和弦与低音弦乐器的拨奏,为民歌风的第一主题的进入预先做了铺垫,低音弦乐器拨奏的五音动机(B-升F-A-E-B)亦是整部协奏曲的主题素材来源。引子后独奏小提琴奏出歌唱性主题,由一个短小的四度动机的扩展倒影结构组成,虽非民间曲调,但有鲜明的匈牙利风味,这是巴托克多年从事匈牙利民间音乐研究,将自己的精致风格融入来提升民间音乐的手法。

这一主题以变奏方式初步展开后,独奏小提琴的音乐不断迸发出富有技巧性的点缀色彩;连接段却是带有狂想式的新乐思。随后出现与第一主题产生对比效果,仍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依然由四度动机构成,且以巴托克作品中十分罕见的完整的十二音音列,但又具有明确的调性写成。(但这里的十二音列同勋伯格正统的十二音体系以及密切相关的无调性,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关联)这两个主题经过发展部,进入再现部的手法,是典型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可是这个四度动机,又成为后面两个乐章的主要元素,且是第三乐章的第一主题,几乎类同。

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可分成两大段,前段壮实有力,后段变得更为抒情。整个发展部中最美妙的部分是以竖琴、钢片琴和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及其在高音区闪烁的颤音演奏组成的精美背景音乐拱托,由独奏小提琴咏唱出逆行的第一主题。再现部仍从独奏小提琴的第一主题开始,但移高八度奏出,较前柔和、安详。再现部充满新的变化,意境同呈示部迥然有异,和声效果更引入注目,音色也有全新设计,整个弦乐器组用强力拨弦使弦线弹击指板发出噼啪声响,在长大的华彩乐段开始时,巴托克还让独奏小提琴进行四分音(半音音程的一半)的首次试验(在乐谱上用朝上或朝下的箭头表示)使变化多端的华彩乐段增添色泽。在充分发挥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后,在一个激烈的乐队短乐句结束此一乐章。

第二乐章:平静的行板、9/8拍子、变奏曲式
根据十一小节的主题谱成的变奏乐章,虽是古典式,可是主题后的六段变奏,除一两个例外以外,几乎都严守着十一小节的长度,非常特别。这可说是整部协奏曲中的珍品。在巴托克作品中,除某些钢琴曲中的小变奏曲,这是唯一的一首传统变奏曲式作品,其中六个变奏之间用调性、速度或节拍(9/8)来分隔,各段变奏大致上只做速度与音型的变奏,有时以卡农式登场,有时变成诙谐曲,也可听出性格上的变化。乐章基本主题具有鲜明民间音乐特点,由 独奏小提琴奏出,可爱而温柔,带有感染力的忧郁色调,开头部分却令人联想到勃拉姆斯,特别是他的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主题的第一变奏(un poco piu andante),以旋律自由装饰方式来变化,只用低音提琴和定音鼓伴奏。巴托克的配器相当独特,只用圆号及其他铜管乐器,但打击乐器发挥奇迹般的作用,定音鼓甚至被当作旋律乐器使用。第二变奏(un poco piu tranguillo)把主题分割为若干个独立单位,并同伴奏中竖琴的绚丽乐句(还有木管乐器和钢片琴)交相辉映。第三变奏(piumosso)相当特别,独奏小提琴音响因始终采用双音而增厚,节奏型又很强烈、粗野。在第四变奏(Leuto)中主题先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独奏小提琴只是围绕着它进行技巧性装饰,一直到这段变奏近结束时,独奏小提琴才重又夺回原来属于它的旋律,并同其他弦乐器进行卡农式交织。在第四变奏抒情的结束后,接踵而至的是快速的诙谐性第五变奏(Allegro Scherzando),这时,独奏小提琴在滑奏的竖琴、飞驰的长笛、闪烁颤抖的小鼓和三角铁组成的音乐拱托上诙谐地跳跃,音乐结构精致。第六变奏(cobodo)的主题技艺高超地转化为舞曲,独奏小提琴上的曲调分解为叮当作响的装饰音型,伴随的是弦乐器拨弦组成的进行曲般节奏,定音鼓和小鼓改用木槌敲击,加强进行的效果。这一幻梦般的段落后,主题移高八度,在独奏小提琴上重现,加入的三个独奏小提琴、竖琴和钢片琴交织在一起,最后,乐章结束时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的主题片断,营造出一个很美的境界。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3/4拍子
终曲的主题素材,包括曲式结构,乐章引子和连接段材料,都源自第一乐章。整个乐章可说是第一乐章经过转化的影象,同时并变得更富动力感。

终曲短小的四个小节管弦乐引子,由第一乐章低音弦乐器的伴奏音型衍化而成,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主题,是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变形,但节奏改为3/4,和弦充满不协和的锐角,听来让人有点难以习惯,可是四度音程的骨架,却给人相当的安定感。同时,音乐进行傲然而富生气,原来充满乐观活力的风格,亦变成节奏鲜明的舞蹈性民歌。终曲第二主题同样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变化而来,因此,前后两个乐章,显示出巧妙的和谐关系。

发展部也像首乐章一样分成两大段来展开,两个主题以自由奏鸣曲式处理,但乐章的结尾不同,第一乐章在华彩乐段之后只用一个激烈的乐队短乐句结束,第三乐章的尾声首演时虽然独奏小提琴没有“离开”,但只以简短的华彩性乐句和乐队进行热烈的竞奏,在冲向高潮下将全曲结束,而乐曲开始时的五音动机,亦已转化成充满力量的四音短句(B-A-D-B)。当然,亦有尊重作曲家创作原意,采用全曲最后只由乐队演奏来结束的版本。
〔下半场的音乐〕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匈牙利抬头,巴托克亦于1940年移民美国,但美国人对他充满民族色彩的音乐不感兴趣,坐食山崩,最后一贫如洗,生活拮据,1942年陷于困境,只能依靠间接得来的合同过日子,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作曲家的生涯结束了。更糟的是发现身患白血病,1943年初最后一次公开演奏后,几乎完全动弹不得。在他人生陷于低谷之时,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界联合会(ASCAP)考虑到巴托克的处境和独立倔强的性格,决定由库谢维茨基基金会委约他写作一部交响乐作品,作为庆贺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 1874-1951)七十岁华诞,以及担任该团指挥二十周年纪念,好让他接受酬金一千美元(在1943年是一笔大数目了)的委约费资助。

这一委约实时让巴托克精神大振,思想和创作力像火山爆发般喷发,全无创作的四年“沉寂期”结束。他最初想写一首“芭蕾舞交响曲”,继而又想写一部合唱曲,最后写成这首“为乐队而作的协奏曲”,前后用了不够两个月(1943年8月15日至10月8日)的时间。在该期间,一位友人探望过巴托克后表示,尽管他仍是萎靡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和入院前后没有两样,一点起色也没有,但他体内那股被桎梏的力量彷佛终于有机会抒发似的,整个人的神髓好像恢复过来了。

巴托克完成乐队协奏曲后病情再度恶化,但仍凭着无比的意志力出席了1944年12月1日,由库谢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波士顿交响乐厅的首演,目睹他生命中最成功的一刻。首演后该曲还被安排在同一个月内再演出了三场,都获得热烈欢迎,库谢维茨基更认为“这是近二十五年来最好的交响乐作品”。

巴托克一生产所写作品甚丰,他的大型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这首“为乐队而作的协奏曲”,这亦是他人生最后阶段的作品,可说是他一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艺术顶峰。然而,巴托克在世时很少人“真正”认识他的音乐,更不会认识到他在音乐上所作贡献的伟大,但他死后,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地在全球各地演出。

巴托克亲写解说
巴托克的作品就其和民歌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直接以民歌改编、(二)以民歌作主题、(三)自己创作具有民歌韵味的主题发展成的大型作品。这首乐队协奏曲便属于第三类的音乐。巴托克这首乐队协奏曲的名称亦令人感到有点混乱,实质这是一首交响曲。采用“协奏曲”作为曲题的原因,在该曲首演的节目单上,巴托克亲自撰写的简要说明作出了交代:“这首类似交响曲的管弦乐作品之所以叫乐队协奏曲,是因为乐队中一些个别的乐器是按协奏曲独奏乐器组的方式来处理,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铜管赋格段,末乐章弦乐器演奏的基本主题的‘无穷动’,第二乐章中一对对乐器依次奏出的辉煌乐句,都可看出这种技巧性的处理。”

也就是说,这首用大编制写成的管弦乐曲,在曲中采用了一组独奏乐器和全体的管弦乐队协奏,形成对比,这是一种属于十八世纪大协奏曲(巴洛克协奏曲)似的形式,巴托克为了强调这种大协奏曲的关系,因而采用“协奏曲”名称。他在介绍中所指,第一乐章铜管乐的赋格段、第二乐章乐器成双出现、终乐章主题中弦乐奏出的“无穷动”的片段,都是这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同时,巴托克在节目单中还写道:“这首协奏曲的气氛(除第二乐章外),代表逐步过渡到非常悲哀的悼歌(第三乐章),终于进到对生命的肯定的乐章。”这当会是欣赏这首五个乐章的交响曲的一个有用指引。

色彩内容易亲近
巴托克这首乐队协奏曲,色彩变化相当丰富,内容颇易亲近。全曲采用拱型结构,第二、四乐章可视为两个互相呼应的间奏曲,第一、五乐章则是两个再度呼应的奏鸣曲。

第一乐章:引子,不太慢的行板–活泼的快板
奏鸣曲式。描绘出一幅被黑暗笼罩着大地的深沉而带着悲剧性的景象,象征了事物的新生。开始大提琴轻声奏出深沉的气氛,长笛进而发出怪异声响。主部共由三个主题构成,三支小号使速度加快,节奏铿锵带有力感,并变得勇猛果断(第一主题),小提琴忽然奏出线条较平滑的刚健舞曲主题,高音弦乐器不协和的震音和弦,增添了紧张气氛(第二主题)。随着独奏长号响起以匈牙利民歌为基础的第三主题;然后接上独奏双簧管平静而略带忧郁的副部主题。展开部以复调方式发展,主部第三个主题铜管乐器以赋格段奏出,壮丽辉煌,推到高潮后,音乐突然进入安静的副部再现。主部强劲而简短地再现,这一乐章戛然而止。

第二乐章:成对游戏,诙谐的小快板
以管乐器为主,基本部份有五段,每段由一对大管、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和加上弱音的小号分别奏出。每一段都是舞曲般的轻松曲调,五段最后结合在一起,充满匈牙利的民歌风格特色。
小军鼓单独地宣示“成双成对的嬉戏”开始;小军鼓再度登场,和小号、长号奏出一小段圣咏赞美诗似的新主题,然后四支圆号重复。进入基本部份的五个段落,主题互不相同,首先是大管再度响起,然后是双簧管、单簧管、长笛相继重现,最后是加上弱音器的小号,这时两台竖琴以滑音伴奏,效果神秘诡异,最后以孤单的小鼓作结,与开始时遥相呼应。

第三乐章:悲歌,不太慢的行板
这首悲歌采用A-B-C-B-A的拱型结构,可以听到作曲家对故土的怀念,最后的短笛似乎是作曲家向祖国话别。
A段诡异的双簧管旋律响起,再现第一乐章开始时的深沉悲剧性气氛,然后是巴托克最富特点的“夜间音乐”,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散漫奇特的音型,短笛加入后,小提琴突然奏起热情激越,带着悲壮感的B段主题,是一首“悲哀的死亡之歌”,乐团奏出倾泻而下的音型衬托。C段由中提琴和木管奏出,充满匈牙利风格的新旋律,音调和节奏特点都和匈牙利的朗诵调民歌相仿,悲哀感越来越浓重;紧接着C段是B段小提琴的激情乐段的变化重现,然后再响起A段由木管奏出的悲哀无边音乐,简短弱奏的结尾音乐透明甜美,是游子对祖国的爱恋。

第四乐章:不连贯的间奏曲,小快板
双簧管奏出节奏摇摆不定的第一主题旋律,第二主题是由中提琴奏出抒情平静的音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主题的旋律都带有浓郁乡思情绪,但却被一段快速的谐谑曲打断,插入一段跨张的讽刺音乐,初时战战兢兢,后来变得高亢。主题响起时突然变得欢天喜地,管乐器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笑声”。(这段谐谑曲旋律,取自萧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巴托克认为该首交响曲无论音乐上还是政治上都“陈腔滥调”)。乐曲末段以长笛颤动的音型营造出夜幕低垂的效果,安安稳稳地进入梦乡。

第五乐章:终曲、沉重的-急板
奏鸣曲式。具有典型的巴托克特色,运用了东欧民歌的节奏,热闹辉煌,可说是一首民间舞曲。开始由圆号齐奏出嘹亮的引子,在大提琴、中提琴热烈的拨奏背景上,小提琴奏出难度极高的“无穷动”式主题,沸腾情绪不断高涨。一个由木管奏出的安静插段,描绘晚上的音乐后,在弦乐奏出的背景上,小号以强劲的力度奏出副部凯旋式主题,狂欢的热烈感情,充满凯旋式的辉煌。展开部以竖琴清澈柔美的和弦开始,接着是复杂而严密的赋格段。再现时,主、副部主题都有变化并作了压缩,最后铜管乐器高奏辉煌的凯旋颂歌,结束部令人热血沸腾,似乎全人类已获得解放!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