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在音乐史上传闻以灵魂和魔鬼交换超人技艺的“鬼才”,他所创作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当年被人认为只有他自己才能演奏,是充满璀璨技巧的小提琴曲。莎士比亚对全欧洲的文化生活有着深远影响,苏联也不能免俗,普罗科菲耶夫以莎翁名作《罗密欧和朱丽叶》作题材来创作的同名舞剧,并随即从舞剧音乐中选出最有价值和最形象鲜明的乐曲,编成的三套管弦组曲,可说是产生于前苏联莎士比亚的文化氛围中的作品,本场上演的是以剧情发展为线选取的三部组曲中的经典段落。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67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15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5.4.20(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崔琳涵
小提琴:朱熙萌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尼科洛·帕格尼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
1.庄严肃穆的快板
2.柔板
3.回旋曲,生气勃勃的快板
小提琴:朱熙萌
—— 中 场 休 息 ——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第二组曲选段
1.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
2.少女朱丽叶
3.假面舞会
4.牧歌
5.阳台场景
6.蒂巴特之死
7.在佬伦斯神父处
8.罗密欧在朱丽叶墓前
尼科洛·帕格尼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
帕格尼尼和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确是音乐史上一位空前绝后的小提琴家,自十一岁(1793年)首次举行独奏会,到1840年5月27日在法国尼斯因喉头结核逝世的四十七年间,确是名噪一时、优秀非凡,演奏技巧随着每次登台都有新的提升和突破,每次都有技惊四座的表现。十五岁(1797年)开始在奥、德、法诸国巡演,他的琴音更有如一股停不了的狂风,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其超绝凡人的技巧,持久不息的精力,和爆发着强烈光芒的热情,结合瘦骨嶙峋的脸容,和有如恶魔般的演奏风采,风靡整个欧陆,因此出现他出卖灵魂,是魔鬼化身的传说,其实那只是附会传闻,但鬼才之名却是人人认同。
崭新超技绝妙技术
话说回来,当年有关帕格尼尼是“魔鬼化身”的传闻确曾一度“言之凿凿”,随着其神乎其技的演奏广为人知后,各种附会传说更多,几乎将他的本来面目亦掩去。帕格尼尼1782年10月27日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va)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亲极为喜爱音乐,帕格尼尼自小便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学习音乐,五岁学曼陀林,七岁转习小提琴,八岁作曲,九岁登台,成为令人惊叹的神童。
在此基础下,帕格尼尼其后曾先后师从赛尔韦杜(Giovanni Servetto ),及科斯塔(Giacomo Costa),并到帕尔马(Parma)要跟随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及作曲家罗拉(Alessandro Rolla)习艺,但很快便被罗拉推荐去跟随他的老师帕埃尔(Ferdinando Paer), 同样是很快地帕埃尔又将他转介到他的老师吉雷蒂(Gasparo Ghiretti),这几位老师都很快便发现无法教授他,不过,帕格尼尼在作曲方面却受到这几位名师的影响。
帕格尼尼之所以成为鬼才,在于演奏技巧不断有所突破,将小提琴家现代演奏技术提升到一前所未有的水平,那其实更有赖于他同时亦写作了许多有高度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借着这些作品发挥了他不断创造出来的崭新超技的绝妙技术,如二重泛音,左手拨奏,飞跃断奏等,将小提琴演奏法改革一新,叹为奇迹。
帕格尼尼写有不少作品,其中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最为有名,且影响了很多后来者的创作。他的作品旋律甜美绮丽,内容情绪富饶,听来极易亲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思潮下的代表性作品。但因他要求出版的费用很高,加上要保持其作品只由他自己演奏的“独家权利”和神秘感,他在生时出版的作品不多。
结构宏大旋律优美
帕格尼尼传奇一生,至少完成五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创作年份说法不一,估计在1811年至1817年间,由作曲家独奏首演。是帕格尼尼现存同类作品中,结构最宏大,旋律最优美的一首杰作,亦是帕格尼尼最受欢迎及最常演奏的一首协奏曲。
原作所写的管弦乐部分,颇为贫弱,有如散文般。管弦乐的和声重新改编后更为富丽,第一乐章附加华彩演奏。原作以降E大调写成,独奏小提琴为减少演奏的困难及求得特殊效果,一般会将琴弦调高半音使用D大调乐谱演奏,现在无论是乐队还是小提琴独奏,通常都会均改用D大调乐谱来演奏。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开头管弦乐呈示部,有如歌剧序曲般冗长,现时演奏多删减三分之一左右。乐曲开始由管弦乐奏出气势宏大豪迈,带有勃勃生机的主题,随后第一小提琴奏出轻快的动机,管弦乐逐渐推展到高潮,平静下来后,独奏小提琴从容奏出主题和副题,全是高贵华丽、充满温暖感的乐句。主题部非由一个乐句形成,含有几个主题群。结构上以副题为中心,加以各种精彩处理;再现部也从副题原调再现开始。最后小提琴以灿烂的技巧,驱使乐曲迈进紧迫的尾声,整个乐队强而有力地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柔板,b小调,4/4拍子,三段体。
管弦乐强而有力,带点悲壮感的和弦开始,富戏剧性。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柔和中隐藏着热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地,和带着悲壮感的乐队推进,最后反复前面的管弦乐的和弦,以一下强力和弦后渐弱终止,进入终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生气勃勃的快板,D大调,2/4拍子。
独奏小提琴奏出轻快谐趣的回旋曲主题,使用帕格尼尼独创的飞跃断奏技巧,产生华丽轻快效果,展示轻盈灵巧的弓法。回旋曲主题反复之间,穿插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优美如歌般的第一副题,以及流畅的第二副题,最后乐曲在独奏小提琴复杂而华丽的色彩中,加进乐队的合奏,于热情沸腾,无比华丽的音响中终结全曲。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第二组曲选段
莎士比亚长期以来极大地影响了苏联文化生活,普罗科菲耶夫以莎翁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作题材来创作的同名舞剧(作品64号),可说是产生于苏联莎士比亚的文化氛围中的作品。
一部舞剧四部组曲
这部舞剧原由基洛夫芭蕾舞团(Kirov Ballet)委约创作,普罗科菲耶夫于1935年12月完成后,曾将之交给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Bolshoi Ballet),当时采用了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版本,结局极其尖锐的旋律,和变幻多端的舞蹈需求背道而驰,为此被认为“无法以舞蹈演出”。后来,这出舞剧直到1938年12月30日才在捷克布尔诺(Brno)马汉剧院(Mahen Theatre)首演。在苏联国内则是隔了三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940年1月11日,才在列宁格勒基洛夫歌舞剧院,由基洛夫芭蕾舞团首次上演。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四幕九场,合共以五十二首乐曲编成的芭蕾舞剧。普罗科菲耶夫在写成舞剧后,随即从舞剧音乐中选出最有价值和最形象鲜明的乐曲,编成的两套管弦组曲。第一组曲(作品 64bis)于1936年11月24日由戈洛瓦诺夫(N.S. Golowanow)指挥在莫斯科首演,不到一个月,第二组曲(作品 64ter)也接着诞生,于1937年4月首演。
1937年普罗科菲耶夫又把舞剧中的十段乐曲编为一套钢琴组曲(作品75号),该年底作曲家亲自登台首演。这三套组曲在音乐会演出后,立即受到听众热情欢迎,成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而且反过来,又为整出舞剧在后来演出时发挥了影响。
后来普罗科菲耶夫觉得这两套管弦乐组曲并没有包括整部舞剧的音乐,因此,在1946年间又选出六首乐曲编为第三组曲(作品101号),于1949年出版,这显然不及前两套组曲突出,多半是室内乐性质,一般也较少演奏。
终究找到旋律感情
普罗科菲耶夫在《自传》中这样说:“我从舞剧中选编两套交响组曲,每套各有七首,两套关系并非按情节发展安排,而是平行发展似的。组曲中的乐曲,有的原封不动从舞剧中搬来,有的则从不同地方选出素材来组成。”
现时经常演出的第一、二两套组曲获得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音乐太枯燥无味,但亦有人对其刺激性和色彩大加赞赏。亦有人责备他对爱情故事的描写“就像是一道代数题目”。大加赞赏的,则说这些音乐结构有弹性,非常典型地扎根于实实在在的音响、色彩和构思。
作曲家自己曾这样说:“我从不避开感情发挥,我经常渴望创作旋律,但它是新的旋律。或许有些听众对它的简朴性并不认识,因它并非大家听惯的那种旋律。假如说在这个作品中找不到旋律和感情,我非常难过,但我可以肯定,不久或者以后,他们终究会找到的。”
第一组曲只着重描写舞剧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全取材自舞剧的第一和第二幕,七首乐曲中有四首舞曲。第二组曲比较偏重于写人,主要描绘舞剧故事的几位中心人物:蒙太古、凯普莱特、朱丽叶、罗密欧和劳伦斯神父等。而且与第一组曲相比较,第二组曲中各首乐曲的排列次序,更有一定的情节线索可寻。
两套组曲全新排列
今晚选奏的组曲,共由八首乐曲组成,包括有第一组曲四首,第二组曲四首。但各曲作了新的组合排列,让欣赏时更富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对比效果。
1、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第二组曲第一首)
以舞剧第一幕第一场《维洛那亲王的命令》,和第一幕第二场《骑士之舞》
两段音乐组成。讽刺地描绘贵族的高傲跋扈神气。《亲王的命令》很短,形象鲜明,开始便带有悲剧性气氛,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强奏和弦,与弦乐器的微弱声响交替奏出后,转为《骑士之舞》,这段音乐在舞剧中原伴随凯普莱特家舞会中的骑士之舞出现,在这里变为两大家族的标题音乐,拥有阴暗而险恶的威力。这个主题的节奏般坚定有力,造成一种特别呆板,阴暗但又庄严有力的感觉。舞剧另一个重要的“宿仇”主题,多次与之结合,这个宿仇主题本来就是决斗的音乐。乐曲当中一段轻盈、明朗、安详而抒情的音乐,形象地描写朱丽叶和帕利斯跳舞情景,与前后两段构成强烈的戏剧性对比。最后一段基本上是首段的简略再现,但宿仇主题没有再现。
2、少女朱丽叶(第二组曲第二首)
选自第一幕第二场,在舞剧中是朱丽叶第一次出场时的“音乐画像”。以三段篇幅很短但形象很鲜明的音乐描绘朱丽叶的形貌。第一段轻盈、快捷,明朗色彩,强调欢乐旋律的栩栩如生特点,描绘出任性、淘气的少女形貌。第二段朱丽叶心灵的纯洁和温柔,及其内心世界的魅力,音乐依然十分活泼,旋律更有歌唱性,更加诚挚感人,节奏平稳、均匀,小提琴的衬托典雅精致。第三段朱丽叶沉思的形象,对爱情的幻想,歌唱性的旋律,更平和的速度,流畅的节奏,抒情的诗意添加温柔、沉思和冥想的特色。
3、假面舞会(第一组曲第五首)
选自舞剧第一幕第二场。罗密欧与乐观而聪敏的朋友茂丘西奥戴着假面具潜入舞会情景。茂丘西奥在舞会上与班伏里奥嬉戏作乐。乐曲描绘的离奇可笑形象,有时像出人意表的进行曲,有时又像戏谑的小夜曲。
4、牧歌(第一组曲第三首)
《牧歌》选自舞剧第一幕第三场,是罗密欧在舞会上与朱丽叶相遇并一见钟情的音乐。第一小提琴在弦乐器对位旋律的衬托下,以行板速度呈现出柔和的罗密欧主题。随后,长笛、小提琴清新的主题呈现出抒情的朱丽叶主题,轻盈柔美的旋律展现了朱丽叶美丽端庄的仪态。接着,罗密欧主题再现后,演变成的朱丽叶新主题活泼欢快的旋律,表现了朱丽叶纯洁率真的性格。随后,双簧管奏出象征这一对情人心心相印、互诉衷情的抒情段落,最后以朱丽叶新主题的再现结束。
5、阳台场景(第一组曲第六首)
舞剧第一幕第二场结束前两段音乐素材组成,舞剧原标题《空无一人的昏暗大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之舞》。参加舞会的客人都走了,朱丽叶回到昏暗的大厅,罗密欧从圆柱后面走出来,朱丽叶感到难为情,爱情的舞蹈开始。这段音乐相当于著名的《阳台场景》。乐曲开始以饱满、开豁的情绪来描绘一对情侣的形象,《抒情牧歌》一小段音乐基本上原封不动重现。朱丽叶的主题有所变化,大提琴和英国管重新奏出《抒情牧歌》中出现过的爱情主题,更宽广但却有点紧张。乐曲进入高潮时,在铜管乐器声部出现庄严和令人神迷心醉的主题。下一个主题,流畅如歌的旋律,节奏温柔地摆动,在整部舞剧的爱情主题中,最有舞蹈性的一个。最后又出现罗密欧另一个主题,原是全剧《序引》中对罗密欧的音乐描绘,表现对爱情的幻想。这段音乐结束时,回复到乐曲开始时的安宁静寂之夜的沉思气氛。
6、蒂巴特之死(第一组曲第七首)
以舞剧第二幕第三场的三段音乐素材集成,舞剧的标题是《蒂巴特和茂丘西奥厮打》、《罗密欧决心为死去的茂丘西奥报仇》和《第二幕终曲》。描写两次决斗。第一次蒂巴特刺死茂丘西奥,另一次罗密欧为朋友复仇刺死蒂巴特。两次悲剧性决斗集中,在第二幕结束前掀起全剧高潮。第一次决斗在欢乐的民间塔兰台拉舞曲之后,乐曲中的决斗音乐,主要用茂丘西奥的主题发展而成。开始和第一幕茂丘西奥在舞会上跳诙谐舞的音乐完全一样,加入定音鼓和钢琴的和弦节奏,使音乐具有一种紧迫感。同时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不协和和弦,则表达罗密欧的不安心情。这个决斗场面,最后以全乐队奏出一个强而有力的和弦,及随后出现的两次停顿,描写茂丘西奥被刺死。然后,音乐转入急板,罗密欧决心为朋友复仇,和蒂巴特决斗,是一场生死之战,使用第一幕第一场的素材,音乐进行急速,节奏有如《恒动曲》,奔驰不歇。其间穿插一些有如武器的撞击声,及刀光剑影的效果性描写。最后蒂巴特终死于罗密欧剑下,先是长笛和短笛的尖叫,然后弦乐器奏出强而有力的音型。接着,一连串呆滞不变的和弦便把音乐引入庄严的葬礼行列。
3、在劳伦斯神父处(第二组曲第三首)
在舞剧乐谱上有“罗密欧在劳伦斯神父那里”的标识。因此音乐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气氛。在舞剧中,罗密欧接到朱丽叶的信与指环,便请求劳伦斯神父为他们举行秘密婚礼。这首乐曲就是专门描写这位贤智的人道主义者、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新世界观的代表者——劳伦斯神父。描绘神父的音乐采用的是一首平稳从容的圣咏曲调,其和声严格采用自然音结构,而且几乎每一拍都有重音强调,产生了一种类似管风琴般的效果。
8、罗密欧在朱丽叶墓前(第二组曲第七首)
主要由舞剧中“朱丽叶葬礼”构成。她服用安眠药后,凯普莱特以为她已死去。葬礼行进的声音似从遥远的地方飘来,渐行渐近。葬礼进行曲主题在铜管声部反复呈现,渐渐加强。接着是爱情主题,罗密欧来到朱丽叶的墓前。最后像舞剧结尾一样,以朱丽叶的形象作最后一次陈述并渐渐消逝作为结束。这时,加弱音器的弦乐声部虚无飘渺。音乐深处隐约可辨出一种断续地颤动。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