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国际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以难度高、挑战大和高规格,成为国际顶级古典音乐赛事之一,在2015年,柴氏诞辰175周年的比赛中胜出的各位青年演奏家(男中音、小提琴家,和钢琴家),便有如每晚初升的耀眼金星,较惯见的明星更为瞩目!这场演出,三位在今年大赛中胜出的金星,同场演奏柴氏经典名曲,日后难再!

  • 时间:2016-01-15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
1.中庸的快板
2.短歌,行板
3.终曲,极活泼的快板
小提琴:亚历山德拉•科努诺娃

—— 休 息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1.非常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
2.朴素的小行板
3.热情如火的快板
钢 琴:丹尼尔•哈利托诺夫

导赏

从俄罗斯走向世界

没有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就没有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就没有这场基本上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的音乐会。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将俄罗斯音乐带进世界,亦大大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这正是以他为名的音乐大赛举世瞩目,他的音乐作品继续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不断演出的主要原因!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他很崇拜莫扎特,1868年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Balakirev, 1837-1910)的建议下,还写了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但此后,他的音乐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可以说,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以俄罗斯的民族性作为创作的根本,以之承继了西欧,特别是德奥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精神,将两者结合,同时具体地以他的作品,将当年俄罗斯的音乐学者理论上的俄罗斯音乐和西欧音乐文化融合变成事实。为此,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成果便成为将原只是一个民族的俄罗斯音乐,大大提升了艺术水平,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成为世界性的音乐。

然而,柴科夫斯基这种音乐风格,在当年俄罗斯社会却备受批评,被指为“模仿外国音乐,欠缺民族感情”;而今日既有人认为他的音乐“平凡,只有表面的伤感,缺少哲学的思考”,亦有人指是“亚洲式的异国情调”、“俄罗斯式的粗暴”、“西欧式的洗练语法与体裁”,看来这都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特质。不过,他的音乐广受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爱乐者钟爱,除了这些特质外,还因为在他的作品中,不单看出他作为一个人的性格:柔弱、抒情、浪漫、感伤、梦幻,也看出俄罗斯的民族性:粗犷、激情,和原始的质朴。也就是说,在他的音乐中,讴歌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灵魂,直抒了人性的真挚,赢得了世人的共鸣,让人的心灵得以亲炙伟大的情操!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路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镇上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柴科夫斯基五岁开始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1850年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科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与此同时,柴科夫斯基结识了意大利大师Luigi Piccioli(1812–1862),使他的兴趣从德国音乐,转向罗西尼、贝利尼、唐尼采蒂等意大利作曲家。父亲还一度资助他师从纽伦堡来的钢琴老师Rudolph Kündinger,在这位老师指导下,柴科夫斯基恢复对德国音乐的兴趣,持续一生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此时萌芽。

柴科夫斯基虽然很有音乐天分,但由于父亲反对,只得进入法学院学习,1858年毕业后进入司法部当部长秘书,不久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二十二岁时索性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成绩优异。毕业后出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音乐史教授,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但柴科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日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便因为压力太大和过度工作,加上那段奇特婚姻的困扰,在与太太米留科娃(Antonina Miliukova)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未遂,1877年精神崩溃不得不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尝试回校继续教书,但没多久再次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了一阵子,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在这期间开始,对柴科夫斯基音乐生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有钱寡妇,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出现,成为他的资助人,她不但向柴科夫斯基提供每年6000卢布的赞助,亦表达了对其音乐事业的关注及赞赏。及后两人经过长达十三、四年的书信往来,由于这位夫人自称她的公司宣布破产,双方关系终止,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三年忧郁的生活后,于莫斯科去世。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到泥瓦匠唱的歌。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曲调。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与喜爱的作品之一。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这一乐章时,曾为它流下眼泪,只是因为它很感人。并说通过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这一乐章被改编为多种版本,本场音乐会演奏的是改编为弦乐合奏的版本。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撰文:广州交响乐团资料室)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这首传世经典之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是继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和勃拉姆斯的D大调这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后,最为撼人心弦的同类型作品。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Clarens)休养期间,和他以前的作曲学生科特克(Yosif Kotek, 1855—1885)一起演奏拉罗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西班牙》交响曲,刺激起创作欲望,结果不用一个月,便几乎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写好。第一乐章的创作很顺利,但第二乐章两人都不满意,结果重写,至于终章,两人却有不同意见。直到5月,柴科夫斯基回国后住进梅克夫人在布莱罗夫的花园别墅,才将终章完成。该曲有关小提琴独奏部分,科特克显然作出不少贡献,当时他很想将这首作品题献给科特克,但为避免“各种闲言杂语”,还是将这首作品题献给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奥尔。

然而,奥尔对这部作品并不赏识,认为不可能演奏。此时,年刚三十岁的俄籍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 1851-1929)却直言要向技术挑战,于1881年12月4日于维也纳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担任指挥的是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于是,这便成为柴科夫斯基唯一一部外国人较俄罗斯人先听到的作品。当日一曲奏毕,博得经久不息掌声,布罗德斯基返场三次,但乐评家的反应极为分歧,赞者认为“最创新、予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然而,其后经常被引用的却是著名乐评家汉斯力克(E. Hanslick)异乎寻常,近乎恶毒攻击的“恶评”。文章称终章“把我们投入俄罗斯人节日喧哗的粗野,且懊丧的娱乐之中。”汉斯力克的恶评仿似是对该曲首演的“定评”一样,柴科夫斯基亦深被这种恶评刺伤,至死仍牢记心中!

但无论如何,布罗德斯基于翌年先后将该曲带到伦敦(5月8日)、莫斯科(8月20日),柴科夫斯基亦转而将该曲题献给他。奥尔则要到1893年柴科夫斯基死前几个月才公开演奏该曲,至于当年他对作曲家承诺的“修改”版,亦要在柴科夫斯基死后才能出版。当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名曲的总谱卖给出版商所得的金钱,只有五十卢布!

全曲三个乐章,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歌唱青春。曲中采用了俄罗斯民间音调,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独奏小提琴充分发挥了绚烂的技巧,管弦乐的色彩丰满,俄罗斯音调突出,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忧郁感弥漫全曲。诚如奥尔所说的演奏困难,要求独奏者超凡艰深的技巧。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小提琴率先奏出朴素,富有歌唱性的简短序奏,含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定音鼓进入后,音量增强,气氛变得紧张。独奏小提琴登场,带点炫技性的华彩段,充满自尊与威严的神态奏出抒情味浓厚,具有动人歌唱性的第一主题,具有俄罗斯歌曲的宽广、动人的气息。独奏小提琴将第一主题反复后,随即转入华彩段落。其后力度大大增强,色彩变得灿烂。

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伴奏下,奏出平稳,歌谣般纤细的第二主题,情绪丰满,优美又富有内在热情,带些独白的味道,与第一主题产生对比。其后独奏小提琴华彩演奏的风格增强,情绪亦变得激动,与乐队出现争逐味道,将情绪继续推高,充满节日欢乐气氛。

展开部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以第一主题发展,时而转调,时而相互竞逐。其后弦乐组与木管互相穿插,带点谐谑味道。此时,独奏小提琴以炫技般的即兴风装华彩乐段再度登场,将主题的旋律加花变奏,主题旋律很快变为狂风式浪潮,一阵一阵地推进,力度情绪持续高涨,主题经过多次变奏,达到感情高潮。独奏小提琴进入华彩乐段,若隐若现地穿插着主部主题音调。柴科夫斯基把华彩乐段放在展开部的最后,目的是为了通过感情激昂、充满力量的华彩乐段,把展开部推向更戏剧化的高潮。

再现部几乎是完全地再现了呈示部,并紧接着进入尾声。首先由长笛重现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加以反复,主导着音乐发展,随后独奏小提琴的华彩旋律,将气氛降温,重现第二主题,并将第二主题展开,速度加快,华彩风格,与乐队竞逐。尾声独奏小提琴渐强,上行音阶跑句带出热烈气氛,与乐队竞逐,力度越来越大,速度亦越来越快才终止。

第二乐章﹕小坎佐纳(短歌),行板三段曲式
一首小型的抒情曲,格外优美,歌谣风格、仿佛是从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让人嗅到美丽的俄罗斯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是优美、纤细、梦幻般的乐章,和激动的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相互辉映成趣。整个乐章共分三部分。

在木管与圆号奏出短小的序引后。加上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及圆号轻柔地伴随下,轻轻奏出真挚动人而略带忧郁的第一主题,长笛富有表情地接奏,并将音乐带入第二部分。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轻柔伴随下主奏出第二主题,兴奋而欢快,旋律自由、流畅,纤细而充满憧憬情怀。独奏小提琴一直主导着音乐发展,乐队伴随。第一主题再现,单簧管和长笛富有诗意地应和着独奏小提琴的琴声,无限宁静、平和、幸福。独奏小提琴最后以延长颤音带入尾声。乐队轻柔地奏出结束段落,音乐没有停顿,紧接着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终曲,极活泼的快板,奏鸣回旋曲式
节奏猛烈的华丽终曲。回旋曲主部主题,与第一插段主题的音调都源于民间舞蹈音乐,斯拉夫色彩极为强烈,有着浓烈的泥土气息。此两个主题展开,整个乐章载歌载舞,充满活力。最后结尾亦以此两主题的节奏,营造出旺盛气势,和无比热烈的气氛。

开始是乐队全奏十六小节强烈,气氛欢乐的短小序奏;独奏小提琴接上即兴式仿华彩炫技式的装饰奏。随即以跳弓奏出舞曲风的回旋曲主题,快速,节奏强烈、活泼幽默、充满节日欢腾气氛。

第一插段主题,仍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俗谣般粗野,简朴,充满活力、风趣和幽默;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快速竞逐,气氛突然变得宁静后,第二插段主题出现,抒情、优雅,先是双簧管、单簧管互相两次接力奏出,然后是大管加入,大提琴再次出现与独奏小提琴对话,有如是抒发个人内心的忧伤情感,与前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独奏小提琴在小提琴组伴随下有力地重现回旋曲主题,乐队将主题反复,快速且充满欢乐热情,情绪不断高涨,将乐曲推上高潮后,独奏小提琴在大提琴固定低音般的伴奏下,降低一音重现第一插段主题。第一插段主题反复,变得更为活跃。

抒发个人感情的第二插段主题再现,长笛与大管对话两次。独奏小提琴再度上场领军,最后将音乐带返回旋曲主题,并和乐队竞逐,不断将热烈气氛加强;回旋曲主题反复后,气氛更为热烈。结束部以第一插段主题及回旋曲主题的素材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欢乐的气氛亦越来越烈,情绪高涨,将俄罗斯人民欢歌狂舞的热烈场面活现,把全曲带进极其激烈、欢腾、光辉的音乐声中结束。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首演遭到失败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最为人熟悉的作品(或之一),更是最通俗,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乐曲中具有强大的热情和动力,散发出无比的感染力。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浦盖尼•奥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于1874年底,1875年2月21日配器完成。1875年1月2日(俄历是1874年12月21日)协奏曲初步完成,但乐队配器仍未写,如此匆忙,是因为他希望能在圣诞节前夕弹给著名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1835—1881)听,但鲁宾斯坦却对作品作出几乎不近情理的贬责,据说柴科夫斯基非常生气,删掉题献给鲁宾斯坦的词句,改题献德国著名钢琴家汉斯•冯•彪罗(H.von Bulow, 1830—1894)。彪罗大为高兴,立即认真研究、练习,并用法文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给柴科夫斯基,表示感谢,还大加赞美,更为重要的是,他立刻将这首协奏曲带到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首演,大获成功,尤其终章,倍受欢迎,指挥是本杰明•约翰逊•朗格。这首协奏曲在柴科夫斯基生前已广泛流传,他也经常将之列入自己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多次亲自指挥。

这部作品构思宏伟,规模宏大,可说是一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交响曲。整部作品的情绪明朗正面,内容可视为是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切盼望:而音乐的基本形象则富有民族特点,与作曲家在曲中引用了一些乌克兰曲调有关;不过该曲最大的特点是曲中展现出来的巨大的力量感、宏伟的规模,与真挚的抒情性的结合。曲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都极为丰富,主题变化多样,时以对置方式,和充满张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这些特点亦正是该曲能长期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柴科夫斯基让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乐队担负起与生活或大自然的观感有密切相关的形象和发展,独奏钢琴则担上展示个人的抒情因素,在曲中便各自形成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对方,采用传统的古典协奏曲三乐章结构写成。

第一乐章﹕非常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序奏长达106小节。乐队强奏四小节中,圆号音响特别突出,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主奏出温暖庄严的序奏基本主题,钢琴以大量洪亮和弦伴随,运用了钢琴整个音域,壮丽史诗般庄严有力的音响,营造出宏厚饱满且和谐的效果,充分发挥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这个主题反复三次,但后来在整个协奏曲中未再出现,然而自始就创造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气息和宏伟的规模,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

钢琴在弦乐组伴奏下,奏出主部主题,生动活泼、富有生机。这原是乌克兰一支哀怨的民间曲调,改用了一个出奇的节奏音型,变成精力充沛的诙谐性形象。这个主题在木管与弦乐器上先后呼应,再变为钢琴一系列十六分音符的八度演奏,力度和节奏逐渐变得紧张。副部充满温暖诚挚感情,包含两个互为补充的主题旋律,第一主题旋律抒情迷人,婉转情深,像爱情的倾诉,内心满有激动、热情,但又感到忧郁和犹豫,十分动人。主题先由木管乐器奏出(单簧管主奏),紧接着钢琴独奏,接着钢琴再加以反复。第二主题由加了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组轻柔地演奏,宁静娴雅,娓娓动听,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钢琴三度加入奏出副部第一主题动机,钢琴简短的华彩独奏后,木管组及定音鼓加入,情绪开始变得紧张,迅即带入高潮。副部第二主题再由小提琴组奏出,由长笛接奏,继后钢琴琶音变得清脆,小休止即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以副部第二主题动机与主部主题动机发展,具有戏剧性布局,一步一步将乐曲的动力加强,时如急激的疾风,时如英雄的行进,一步一步紧迫,把乐曲推向第一个高潮,弦乐组急速下行音阶带出钢琴的独奏华彩。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大段进行,加强音乐的英雄性色彩,但很快恢复正常速度,同时变得柔和,有如独白絮语一样,带有抒情忧郁的情绪,随后力度再增,再变得紧张。展开部第二个高潮以副部第一主题动机作素材,钢琴持续以三连音音形和乐队长音符旋律作卡农式热烈对奏,形成“钢琴与乐队对决”的戏剧性高潮场面,副部第二主题动机由圆号有力地奏出,变成号角之声,长号及定音鼓随后加入,其后圆号轻快地奏出副部第二主题动机,带入再现部。

再现部将呈示部各个主题再现,但都有很大变化。主部主题素材由长笛、单簧管和钢琴轻快而有活力地奏出,圆号一再穿插奏出副部第二主题动机,情绪变得越发激烈。钢琴独奏出充满力度,有如华彩的乐段,并变得紧张,力度渐弱后,钢琴持续以十六分音符的八度音,强力快速地推进;由双簧管富有表情地奏出的副部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并作出展开,力度不断增强,情绪变得热烈,将乐曲推上高潮。钢琴奏出多个强大和弦,带入庞大的钢琴华彩乐段,取材于副部第一、第二主题,生机勃勃,光辉灿烂。钢琴独奏技术充分发挥,几乎用尽钢琴的整个音域。这段长大华彩乐段是整个乐章的概述,展示钢琴独奏的卓越技巧,集中表达此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力量。紧接着华彩乐段,长笛与单簧管再现副部第二主题,尾声音乐活力充沛,钢琴与乐队以对奏开始,很快便汇合成急速奔驰,强大节奏的音流,和戏剧性情绪的浪潮,一再爆发出强大的火花,热情、壮丽辉煌地在降B大调的大和弦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朴素的小行板,复三段曲式
介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抒情田园诗,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乐章的基本主题共出现七次(反复六次)。第一大段中主题首先在长笛出现,继后分别由钢琴、木管、两个大提琴和独奏双簧管反复四次;在最后一段主题重现时又由钢琴和双簧管复奏两次。这主题的反复有五次几乎一成不变,只有乐器音色的变换,但伴奏的手法每次都在变化。

质朴的基本主题,具有民歌气质的优美动听旋律,是人对大自然形象的静观和省察,人同大自然永远相亲的感情。中段主题第一部分,速度变为急板,由钢琴独奏出活泼轻快,带有点慌忙和谐谑的节奏音乐,力度则有强弱变化;二部分由中提琴及大提琴组奏出如歌般的柔和旋律,钢琴则在其上继续以轻松谐谑的节奏音调反复伴随,有一种华丽而戏谑的效果。

随后一段过渡性质的钢琴华彩乐段,用左右手交替演奏,带有华彩效果,力度持续增加,乐队全奏一下强大和弦后,展现钢琴家各种技术。最后由钢琴柔和地,并加上颤音将基本主题再现(第五次反复),继由双簧管接上第六次反复主部主题,最后钢琴、单簧管和长笛相互奏出主题片段作呼应,在无比轻柔宁静中结束。

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式
终章是一幅鲜明的风俗画,一首欢乐的颂歌,充满生气和生命力的表现,各种音乐形象,都带有明朗、乐观的情绪。将豪放、抒情,和史诗性三项因素结合在一个乐章中。

在一响定音鼓声后的引子共四小节,便进入呈示部的主部第一主题,音调源自乌克兰一首春天的民间轮舞歌曲《来!来!伊凡卡》,活泼有力且粗犷的哥萨克舞曲风格;最后钢琴不断反复敲打,强调这一乐章的狂放活泼舞蹈性特点和毅力。主部第二主题由乐队全奏出另一个节奏相同的新主题,与原主题呼应,音乐进行生气勃勃,活力充沛,栩栩如生。

钢琴奏出清脆如珠走玉盘的,带有华彩乐段效果的简短连接段,进入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充满青春活力的歌唱性旋律,由小提琴组与钢琴先后奏出;钢琴主奏后力度不断增强,主导着整个音乐的推进,将其中蕴藏的全部欢乐倾泻而出,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部以副部与主部动机发展,速度转快,钢琴持续采用十六分音符快速上下翻腾,有如在上面自由飞翔,而副部及主部的动机音型则分别在弦乐,和管乐交替展开,情绪越来越热烈、高涨,钢琴一直主导着音乐推进,最后钢琴奏出两小节下行音阶,便突然休止。速度回复原速,气氛突然变得安静;其后力度逐渐加强,谐谑的、粗犷的,及抒情的气氛纠缠在一起,张力不断提升带上高潮……乐队休止,钢琴再现,以强而有力的双手八度演奏,力度不断增强,强烈且粗犷、富有激情,掀起强大音浪……在带有华彩乐段效果的连接段后,再现部由乐队与钢琴强而有力地全奏出副部,抒情形象变为豪迈壮丽,气象万千,有如胜利凯歌,具有史诗般气派,与序奏呼应。经过一段较轻快的活跃快板后,乐队全奏再现主部第一主题动机,与独奏钢琴先后两次呼应对奏,热烈、欢快情绪再度提升。尾声由钢琴独奏以强力带出,乐队全奏加入,雄浑的气势,亢奋的情绪,辉煌的效果,形成高潮迭起,让人大感振奋,在热烈欢舞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