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20-11-15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0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756场音乐会

2020广州爵士音乐节 – 广州交响乐团爵士音乐会
2020.11.15(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景焕
钢琴:解静娴
低男中音:沈洋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1.乔治·格什温 (罗伯特·拉塞尔·贝内特配器)
交响音画《波吉与贝丝》

2.乔治·格什温 (费尔德·格罗菲配器)
蓝色狂想曲

钢琴:解静娴

—— 中场休息 ——

3.乔治·格什温(唐·罗斯配器)
音乐剧《姑娘迷》序曲

4.低男中音:沈洋
1)埃尔罗·加纳 曲 约翰尼·伯克 词
迷雾

2) 查理·卓别林 曲 约翰·特纳和杰弗里·帕森斯 词
微笑

3)巴特·霍华德 曲/词
带我去月球

5.乔治·格什温(唐·罗斯配器)
音乐剧《甜姐儿》序曲

6. 低男中音:沈洋
1)鲍勃·蒂勒和乔治·韦斯 曲/词
多么美妙的世界

2)理查德·罗杰斯 曲 奥斯卡·哈默斯坦二世 词
“迷人之夜”,选自音乐剧《南太平洋》

3) 理查德·罗杰斯 曲 洛伦兹·哈特 词
流浪的女人

导赏

歌乐交织 雅俗相融
这场作为广州爵士音乐节重点演出的音乐会,是一套歌乐交织,雅俗相融的节目。音乐会中安排了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四首代表性管弦乐曲,和六首通俗美国歌曲,全都是作品本身或演出处理带有爵士乐风格的音乐。格什温的交响音画《波吉与贝丝》、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和两部音乐剧《姑娘迷》、《甜姐儿》的序曲,都是格什温以他的音乐才华结合爵士乐手法将爵士乐的艺术大大提升的管弦乐作品;六首通俗美国歌曲,同样是借着重新的编曲和管弦乐配器,但爵士乐色彩仍能辨识的手法来提升艺术性的音乐。为此也就组成这一套以歌乐交织而成,带有爵士乐风味,雅俗相融的节目。

爵士乐的五点特质
爵士乐就是演奏感觉的音乐。是悲欢结合之乐,爵士乐的基本元素包括散拍音乐(Ragtime或音译为“拉格泰姆”)和怨曲(Blues或译“蓝调”、“布鲁斯”),Rag这个词在二十世纪初带有愉快、欢乐之意,散拍音乐也就有“欢乐音乐”之意,这和“诉苦歌”的怨曲正相反,为此,爵士乐也可说是悲欢结合的音乐。正统的怨曲是黑人的“哭歌调”,是黑奴在田间劳动时、在码头工作时的“号子”演变而成;怨曲音乐发源自非洲部落,而Jazz这个字的来源莫衷一是,并无定论,但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New Orleans)是爵士乐的摇篮则是无人争论之事。为此,爵士乐可以说是非洲黑人在美国遇见了欧洲古典音乐,发展出兼容非洲节奏与欧洲和声美学的艺术结晶。

即兴演奏是爵士乐的灵魂。爵士乐的风格流派融合变化,自十九世纪末演变至今的一个多世纪里,爵士乐不停和其他乐风融合变化,与民谣、怨曲、摇滚乐、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等,结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爵士乐派。其实,爵士乐百余年来的发展连续不断,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相互间往往互为影响,关系密切,如要从风格上分类,不下十多二十种。

在爵士乐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几点值得留意的特质,这和鉴赏爵士乐便很有关系。爵士乐和低下阶层的黑人生活和黑人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城市灯红酒绿的夜间娱乐生活亦密不可分,因此爵士乐在趣味、内容、风格和情调上亦变得异常复杂。爵士乐的发展过程亦越来越难摆脱商品化的影响,粗制滥造、庸俗的商业性产品亦难免大量充斥市场。但爵士乐在音乐上具有至为独特的五点特质,那是在将爵士乐的艺术性提升过程中仍会尽量保持下来的精髓。

这五点特质是:一、变化丰富的节奏;二、充分发挥独奏乐器的性能;三、出色的即兴演奏能力;四、独特的乐队织体表现手法和五、自然的表演台风。

格什温与美国古典音乐
美国的古典音乐,经历过民族性的自卑情绪,听众的无知和偏见,评论家的偏执,和非美国出生的指挥及演奏家偏激的民族主义,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未能获得公平的演出机会,这和美国的通俗音乐一直领导着世界截然不同。美国古典音乐世界的作曲家亦自然地分成三个类型,一是采用继承自欧洲的风格,写作“纯正”乐风的古典音乐;二是藉助于标题和流行的题材,以及民族性的要求,能写出部分能成功地表现美国精神的音乐的作曲家;三是在音乐上能发展成个人的特质,甚至具有独创性的作曲家,借着或不借着民族性的意义,维持艺术上的完整,而无视于传统判断的标准。很显然地,时间证明了将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1898-1937)列于第三类更为贴切。

作为现已被视为美国“国萃”的爵士乐,原只是流行音乐层面的东西,但在格什温的音乐中,却能将爵士乐的融合特性大大发挥。他的代表性作品(如这场音乐会中的乐曲),并非只是将爵士乐作为元素加入古典音乐的格式中,而是采用爵士乐的手法形式作成,非仅是爵士乐色彩仍能辨识的音乐,而是由此创作出具有其个人独特个性的爵士乐作品,是管弦乐的爵士乐曲,而非爵士乐的管弦乐音乐,这和欧洲斯美塔那、巴托克、西贝柳斯等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艺术音乐的立场,采用古典音乐的形式手法来拓展民族音乐的领域刚刚相反。

格什温美国的莫扎特
格什温并非音乐神童,但和莫扎特一样短寿,1899年9月26日在纽约布鲁克林出生,1937年7月11日因患脑癌于洛杉矶荷李活去世,年仅39岁。

格什温原名雅各布·格肖维茨(Jacob Gershowitz),父母都是在1893年前后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移民。格什温未接受过正统音乐教育,却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是位了不起的旋律创作天才;14岁时曾师从汉比策尔(C.Hambitzer)学习钢琴,表现出极高天分,后又师从爱德华-基伦尼(Kilenyi)和鲁宾·戈德马克(Rubin Goidmark)学习和声和理论。15岁高中辍学后,获纽约乐谱出版勒米克(Remick)公司聘用,担任钢琴手,推销流行歌曲,同时学习爵士乐,两年后辞职,开始创作流行歌曲,1919年凭着一曲《斯万尼》(Swanee)开始扬名,时年20岁。

1916-1920年间,格什温主要从事流行歌曲创作,这些早期歌曲,通俗易唱和富于旋律性而广为流传。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Paul Whiteman)的爵士音乐会创作的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更为他在美国古典乐坛打响名声。1925年纽约爱乐乐团委约他作曲,再去学习作曲理论。1928年赴巴黎休养时,又写成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再度提升他在美国乐坛的名声地位。格什温所写的音乐剧《开始奏乐》(1927, Strike Up the Band)、《甜姐儿》(Funny Face, 1927)、《姑娘迷》(Girl Crazy, 1930)、《我为你歌唱》(Of Thee I Sing, 1931),都曾轰动一时。荣获普利兹奖的《我为你歌唱》,是一部充满爵士乐风味,音乐轻快活泼,讽刺美国总统选举的音乐剧。

1930年代后格什温还参与好莱坞的电影音乐创作。这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却是1935年完成的黑人歌剧《波吉和贝丝》(Porgy and Bess)。1936年格什温移居好莱坞,1937年为电影《古德温闹剧》(The Goldwyn Follies)创作配乐时病倒,配乐仍未全部完成便辞世。

〔上半场的音乐〕

格什温﹕交响音画《波吉与贝丝》
格什温写作以英语演唱的歌剧《波吉与贝丝》,几乎用了十年时间。早于1926年他已有意将杜博斯·海沃德(Dubose Heyward)写于1925年的畅销小说《波吉》(Porgy)改编写成一部美国歌剧,但频繁的巡回演出,每周电台演出的节目,各种各样的创作邀约,使得格什温在1926年之后的十年八年间,写出了一连串音乐剧、钢琴曲和乐队作品。为此,在纽约的格什温和在南卡罗莱纳州(South Carolina)查尔斯顿(Charleston)的海沃德,通过书信来开始《波吉与贝丝》创作的工作,进度极为缓慢。

直到1934年夏天,格什温与海沃德两人终能相聚于查尔斯顿,并住到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所在的弗利岛(Folly Island)上。这个与大陆隔绝的小岛,是早年黑人的居住地,岛上还保存着很多古老的黑人传统习俗和歌曲,格什温观察黑人生活,采集黑人民歌,那些仍保留着很原始性的音乐旋律,让格什温大大着迷。两个月后的八月中,他回到纽约,之后的创作进展便极为神速。他用了11个月的时间作曲,9个月配器,将他创作流行歌曲和管弦乐曲的本领都发挥出来,和声与对位也处理得更为丰富、细致,但最重要的是歌剧中尽管没有直接采用民间爵士乐素材,但却像将真正的民间爵士乐保留下来一样。

歌剧《波吉与贝丝》的脚本,和大部分歌词都由海沃德所写,其中部分歌词则由格什温兄长埃拉(Ira Gershwin, 1896 -1983)执笔。完稿后的第一稿采用音乐会形式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做了一场内部试演,合共三幕九场,两次间场休息,全长共需四小时。及后于9月30日在波士顿殖民地剧院(Colonial Theatre) 首演排练时,格什温将作品作了删减修改,大大压缩演出时间,使戏剧性变得更为紧凑,演出后随即赢得观众和评论家的赞赏。然而,两星期后,10月10日在纽约阿尔文剧院(Alvin Theatre) 演出,虽然共演出了124场才落幕,但却只赢得观众叫好,却未能获得好评。可见敢于打破传统的新音乐,往往并非人人能即时接受。

多年之后,格什温的好友和祟拜者,著名指挥家赖纳(Fritz Reiner, 1888-1963)建议《波吉与贝丝》可改由乐队来演奏,便可让大家有较多机会听到《波吉与贝丝》的优美乐曲,格什温亦接受了此一建议,1942年委托了他的好友作曲家,很多时亦是他的助手的贝内特(Robert Russell Bennett),将歌剧的音乐编写成管弦乐。由贝内特编写的交响音画《波吉与贝丝》,于1943年由赖纳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Pittsburgh Symphony)首演。

《波吉与贝丝》的脚本共三幕九场,由海沃德根据他本人的小说改编。歌剧故事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一个黑人小区落后贫穷的贫民窟生活为背景。黑人搬运工格隆(Crown)在赌博时打死了罗宾(Robbins),在警察追捕中潜逃,他的情妇贝丝走投无路,随跛子乞丐波吉生活。其后各人在林间野餐时,被格隆发现,抢走贝丝。数日后贝丝回到波吉怀中,但在飓风吹袭时,格隆又来寻找贝丝,被波吉杀死。波吉被捕入狱,贝丝更不幸地被一个毒品贩子拐骗到纽约,沦为妓女。及后获释的波吉推着小车,朝着纽约走去,寻找贝丝。

交响音画《波吉与贝丝》是一个色彩鲜明丰富的作品,有如七彩缤纷的一卷图画。整部作品包括歌剧中的著名插曲,但却没有试图把故事情节,或歌剧大纲绘画出来,所以选用的音乐亦非按照歌剧中的次序来编写。按当年首演时贝内特对这部作品提供的介绍数据来说,整部音画可分成十一个“画面”,次序如下。

1.引子场景描绘破晓前猫鱼街的喧闹,卖草莓女人和卖蟹小贩的叫卖声(Scene in Catfish Row ,with peddlers’ calls; Strawberry Woman; Crab Man)
2第三幕第一场开始的安魂曲 (Requiem)《克拉拉,你莫悲伤》(Clara Don’t You Be Down Hearted)
3.第一幕开始的引子(Introduction)
4.第一幕第一场已出现仿如“主题曲”般广为人熟悉的《夏日时光》(Summertime)
5.第二幕第一场仿如旋风似的《我一无所有》(I Got Plenty O’ Nuttin’)
6.第二幕的飓风音乐(Storm Music),仿如怒气暴发 (Hurricane)
7.第二幕第一场的情歌《贝丝,如今你成了我的女人》(Bess, You Is My Woman Now)
8.第二幕第一场邀约野餐相聚(The Picnic Party)的歌曲《噢,我难以坐下》(Oh, I Can’t Sit Down)
9.第三幕第二场的歌曲《有一艘船快要离开去纽约》(There’s a Boat Dat’s Leavin’ Soon for New York)
10.第二幕第二场的名曲《何必这样》(It Ain’t Necessarily So)
11.第三幕第三场的终曲:《上帝啊,我要出发了》(Oh, Lawd, I’m On My Way)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格什温自学音乐,年纪轻轻便得到当时爵士乐界的名人,“爵士乐之王”怀特曼(Paul Whiteman)赏识,委约他创作一首以钢琴为中心的交响爵士乐,但乐队部分较为单薄,怀特曼便邀请格罗菲(Grofé)充实乐队配器部分,1924年由怀特曼的乐队在纽约首演,作曲家自己担任钢琴独奏,乐曲一炮而红,自此世界各地乐团争相演奏,这便是今日已成为各大乐团经常演出的《蓝色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是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应该是二十世纪协奏曲中演出次数最多的其中一首作品。这是一首充满时代活力、动力和浪漫魅力,带有鲜明美国爵士乐风情的乐曲,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美国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作,是将爵士乐和交响曲技法成功结合的少数成功例子。其实,这首乐曲和格什温其他作品一样,主要以爵士乐手法创作,可说是将爵士乐提高到艺术音乐的水平中,这和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民族音乐中撷取素材来创作艺术性音乐的出发点刚相反。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和交响曲的发展形式结合,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并将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相互对照,大大增添可听性。

至于曲题中的“Blue”,亦有中译为“忧郁”,这其实是以黑人的“怨曲”(Blue)为名,故曲意中带有无奈、厌倦,无精打采的味道。就乐曲的结构而言,该曲和协奏曲无关,全曲一气呵成,但明显地分成三部分,各有充满旋律性的多个独立主题,曲中大量采用了切分音的爵士乐技巧,形成该曲独特的情调。

演奏乐器除了独奏钢琴,乐队编制为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中音萨克管各2支;低音大管、高音萨克管各1支;圆号、小号、长号各3支;大号、定音鼓、低音鼓、小鼓、锣、钹、三角铁各1,并加五部弦乐。

乐曲采用中板速度(Molto Moderato),4/4拍,降B大调,单乐章三段加尾声的结构。

(第一段)
单簧管以颤音奏出渐强向上横跨三个八度的滑奏旋律,随即进入逐渐下行的“蓝色主题”。圆号及木管以较快速度奏出“反复音符主题”,单簧管以颤音,及弱音小号奏出上行音阶进入“蓝色主题”后,独奏钢琴加入,继而连同乐队全奏“蓝色主题”,渐强至小高潮,钢琴独奏展开,快速反复和弦,下行音阶进入“蓝色主题”,低音乐器加入,钢琴独奏渐强至明亮的动力音符,乐队有力地以较快速度全奏出“蓝色主题”,钢琴加入,弦乐渐强,长号奏出“蓝色主题”,小号舌部颤动有力地滚吹出“小号主题”;鼓及钢琴奏出进行曲风节奏的音乐。单簧管的“反复音符主题”,与钢琴的动力音符,及乐队全奏,接续出现,最后弱音小号及长号独奏出“wha wha”音效,在乐队强力重击的和弦下休止,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
乐队以全奏形式,在鼓的稳定节奏,和钢琴和弦下,在低音区奏出“爵士乐风味主题”。经过铜管向上的乐句,乐队强力的全奏后,“爵士乐风味主题”在高音区出现,独奏钢琴亦加入,将“反复音符主题”加以变化展开。随后在双簧管奏出“蓝色主题”后,钢琴以较快速度的跑句展开,以稳定节奏在低音区奏出“爵士乐风味主题”,然后在高音区有力地将主题反复,最后奏出明亮的爬升跑句,下降八度后,力度突然减弱,在上爬乐句后休止,进入最后一段。

(第三段)
弦乐及木管轻声奏出“抒情浪漫主题”,再由圆号、高音小提琴独奏接上;此一主题在乐队有力的全奏下,鼓、钹齐鸣,独奏钢琴加入,并由钟声引入,钢琴独奏将“抒情浪漫主题”展开,随后在十分快速之反复音符下,以明亮爬升音阶引入尾声。尾声由独奏钢琴主导,开始连同铜管奏出加速的“抒情浪漫主题”,铜管音量增强,持续奏出强力的不协和和弦;钢琴再与乐队全奏出爬升的半音音阶旋律,在渐强,渐慢后,有力地重现“反复音符主题”和“蓝色主题”。在铜钹击响下,钢琴与乐队奏出结束全曲的最后和弦。

〔下半场的音乐〕

格什温:音乐剧《姑娘迷》序曲
1930年10月14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纽约阿尔文剧院首演,到翌年6月6日共演出了272场的两幕音乐剧《姑娘迷》,曾三度(1932年、1943年,和1965年)改编拍摄成电影。故事男主角丹尼(Danny Churchill)奉父亲之命接管阿里桑拿州的家族农场,却请来纽约百老汇的歌舞女郎和娱乐艺人,将农场变成为花花公子俱乐部,吸引美国东、西两岸的游客。故事的爱情主线来自丹尼爱上当地邮局的女局长莫莉‧格蕾(Molly Gray)。剧本由波顿( Guy Bolton)和麦高云(John McGowan)执笔,是格什温所写十多部音乐剧中最佳的几部中的一部,歌词则由其兄埃拉‧格什温所写。音乐剧中的歌曲《I Got Rhythm》《But not for me》等,至今仍流唱不绝。

这部音乐剧虽然已经没有经常演出,但音乐剧中的序曲却仍不时在音乐会的曲目单上。序曲长约六分钟,带有颇为鲜明的爵士乐元素,乐曲以一段热闹的引子开始,全曲以华丽的色彩结束。曲中选用了音乐剧中多首歌曲的音调串合而成,这些歌曲包括《I Got Rhythm》《Embraceable You》《Land of the Gay Caballero》《But Not for Me》和《Broncho Busters》。

格什温:音乐剧《甜姐儿》序曲
1927年格什温的音乐剧《甜姐儿》,歌词亦是由其兄长埃拉‧格什温执笔,剧本改编自汤普森(Fred Thompson)和史密斯(Paul Gerard Smith)的小说,1927年11月22日在纽约百老汇当时新建成的阿尔文剧院首演。这出音乐剧最初用的名字是《自作聪明者》(Smarty),但1927年10月11日在费城试演后却赢不到好评,只得进行大修改,并陆续在多个城市试演不断修改的版本,直到最后以《甜姐儿》(Funny Face)的名字搬上百老汇舞台,由麦格雷戈( Edgar MacGregor)执导,康诺利(Bobby Connolly)编舞,演出后大受好评,连续演出了244场,成为当年百老汇的热门音乐剧制作。

音乐剧《甜姐儿》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角吉米·里夫(Jimmy Reeve)是三个漂亮姐妹多娜(Dora)、琼(June)和法兰基(Frankie)的法定监护人,他将各人珍贵的物品保存锁在自己的保险箱中,琼的珍珠项链,和法兰基的日记被锁在一起。法兰基认为日记中写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便说服飞行员彼得·瑟斯顿(Peter Thurston)为她从保险箱中将日记偷出来,但不知何故,瑟斯顿却阴差阳错地偷走珍珠项链而不是日记……由是掀起一场胡闹欢乐的追逐,还将演员各人带到大西洋城码头。同时,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是,两个笨拙窃贼,赫伯特(Herbert)和杜西(Dugsie),也试图盗窃保险箱……

音乐剧《甜姐儿》全剧分成两幕,合共有十多首旋律流畅的歌曲,如《Let’s Kiss and Make Up》《He Loves and She Loves》《My One and Only》用作为音乐剧开始的序曲,演奏时间长约六分钟,采用了剧中多首歌曲的旋律串成,有明显的段落,最后以一个热闹场面的音乐结束。

两组六首歌曲
第一组
1.埃尔罗·加纳(词:约翰尼·伯克):迷雾
《迷雾》原是1954年钢琴家加纳以爵士乐的“标准”规格创作的一首器乐曲,后来才由约翰尼·伯克填上歌词,还成为歌手约翰·马西斯(Johnny Mathis )的“招牌歌曲”,1959年收录在他的专辑大碟《天堂上》(Heavenly),其后并登上当年的“美国流行单曲榜”(U.S. Pop Singles )的第12位。随后该曲更被众多歌手选唱而广为流传。

2.查理·卓别林(词:约翰·特纳和杰弗里·帕森斯):微笑
这原是1936年查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中的器乐主题音乐,约翰·特纳和杰弗里·帕森斯在1954年填上歌词和加上标题,成为一首鼓舞人心,面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流行歌曲,随后更成为很多歌手选唱的名曲。爵士乐钢琴歌王纳京高(Nat King Cole)于1954年录唱的首个录音,登上当年美国“告示板排行榜”(Billboard charts )的第10位,和“英国单曲榜”的第二位。

3.巴特·霍华德(曲/词):带我去月球
1954年霍华德所写的爵士乐歌曲,原名《In Other Words》(换句话说),同年4月由女演员歌手凯·巴拉德(Kaye Ballard)录制成唱片,其后翻唱的歌手越来越多,约翰尼·马西斯在1956年推出专辑大碟时,首次使用《Fly Me to the Moon》的名字。1960佩吉·李(Peggy Lee)除了将该曲录制成唱片,还在电视节目上演唱,让该曲更广为流行,1963年佩吉·李更说服霍华德将该曲的名字正式定名为《Fly Me to the Moon》。但现时最为人熟知的却是1964年由琼斯(Quincy Jones)编曲,由歌王“瘦皮猴”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演唱,并收录于专辑大碟《It Might as Well Be Swing》中的版本,其时逢上美国正进行阿波罗10号登月计划,这张专辑录音推出后大受欢迎,据说1969年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时,舱中也播放着这首歌曲。

第二组
1.鲍勃·蒂勒和乔治·韦斯(曲/词):多么美妙的世界
1967年美国流行乐坛两位高手,蒂勒和韦斯合作写成的爵士乐名曲。但当年由爵士乐坛大师刘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 )录制成单曲唱片发行,却因为ABC Records的主任拉里·牛顿(Larry Newton)并不喜欢这首歌曲,根本没有去推广,唱片销售不多,歌曲亦未在美国社会发挥任何影响。但这首歌曲却在英国取得巨大成果,迅速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的榜首,成为1968年英国最热卖的单曲。这首歌曲也让当时已66岁的阿姆斯特朗成为英国单曲排行榜最年长的冠军男歌手,此一纪录一直保持到2009年。该曲在美国虽然只登上Bubbling Under Hot 100 Singles排行榜的第116位,但1999年阿姆斯特朗的录音版本则被收入格莱美名人堂。这首歌曲诞生于美国社会备受种族主义政治气候困扰的年代,歌曲的歌词显示了对未来,对新生婴孩,和对于所有可期待的一切,都展示充满希望和乐观的态度。

2.理查德德·罗杰斯(词:奥斯卡·哈默斯坦二世):迷人之夜(选自音乐剧《南太平洋》)
《迷人之夜》是1949年罗杰斯和哈默斯坦二世合作的音乐剧《南太平洋》第一幕由男主角埃米尔·德·贝克(Emile de Becque)独唱的情歌。埃米尔是一位法国中年侨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南太平洋岛屿种植园的园主,他爱上了来自阿肯色州小石城(Little Rock)的乐观天真的年轻美国海军护士内莉·福布什(Nellie Forbush)。两人仅相识了几星期,双方都担心爱情能否持久。在歌曲中,埃米尔表达了对内莉的浪漫情怀,回想双方在军官俱乐部的邂逅,描述一个男人一见钟情的感觉。这首情歌被认为是罗杰斯和哈默斯坦这双音乐剧黄金拍文件所写最受欢迎的单曲。音乐剧《南太平洋》1949年在百老汇首演即大受欢迎,共演出了1925场,后来并赢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十项托尼奖,这是唯一一部在所有四个表演类中均获得托尼奖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剧中饰演埃米尔的平扎(Ezio Pinza)亦获得托尼奖最佳男主角奖。这部音乐剧于1958年还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2008年百老汇的复演,仍大受欢迎,共演出了996场,并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复演奖在内的七项托尼奖。

3. 理查德·罗杰斯(词:洛伦兹·哈特) :流浪的女人
哈特和罗杰斯两人于1937年携手创作的两幕音乐剧《娃娃从军记》(Babes in Arms),当年4月14日在纽约百老汇舒伯特剧院(Schubert Theatre)首演,10月25日转到皇家剧院( Majestic Theatre)续演,直到12月18日落幕,合共演出了289场,可说是很大的成功。《流浪的女人》是在第二幕女主角比莉·史密斯(Billie Smith)演唱的歌曲,当年的音乐剧由童星出身的演员米兹·格林 (Mitzi Green)演唱,歌曲内容嘲讽纽约上流社会的伪善礼节,和虚假的社交夸耀风气。其后这部音乐剧于1939年拍成电影,但只选用了原来音乐剧中的两首歌曲,其中一首《流浪的女人》,但却只是器乐演奏版本。然而自1937年以来,这首歌曲便备受欢迎,大量歌手录制成唱片,弗兰克·辛纳特拉、“爵士乐第一夫人”艾拉·费兹杰拉(Ella Fitzgerald),和 宾·克罗斯比(Bing Crosby)都留下不同的录音版本,甚至托尼·班奈特(Tony Bennett) 和Lady Gaga在2011年亦录制过二重唱的版本。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