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勃拉姆斯成长于浪漫主义,却逆流而行倾心于古典主义。《C小调第一交响曲》继承了贝多芬交响曲“从黑暗到光明”的时代精神和与命运抗争的矛盾,但在感情的紧张度和色彩的对比上,仍有浪漫主义特性;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兼备华丽与纤细,雄壮与伟大的特质,他将小提琴和大提琴两种独奏乐器的精美协调,和管弦乐浑成一体,洋溢着勃拉姆斯晚年特有的银浆流溢般的美感,以及堂皇气派与高贵的气质。

  • 时间:2024-07-13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880/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093场音乐会

广州交响乐团2023/2024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7.13(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小提琴:宁峰
大提琴:王健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
1.快板
2.行板
3.活泼而不太快的

小提琴:宁峰
大提琴:王健

—— 中 场 休 息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
1.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
2.绵延舒缓的行板
3.温雅而略快的小快板
4.柔板-比行板更慢-从容而灿烂的快板

导赏

勃拉姆斯
A小调小提琴和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作品102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并不热衷于创作协奏曲,这部作品是他仅有的四部协奏曲之一,也是问世最晚的一部,同时是他最后一部为管弦乐团创作的音乐作品。这无疑是一部巨作,勃拉姆斯的管弦乐语言气势恢宏,独奏则往往简洁有力,显然作曲家是在以十分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

考虑到它背后的故事,似乎这种严肃性是有原因的。当勃拉姆斯的至交好友、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选择与妻子阿玛莉分居,原因是约阿希姆相信自己的妻子正与乐谱出版商弗里茨·西姆洛克发生外遇时,在并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勃拉姆斯给阿玛莉写了一封信,表述了强烈的同情之余,也表达了他并不相信阿玛莉的出轨。不久之后,约阿希姆与阿玛莉就离婚事宜对簿公堂时,勃拉姆斯的信件被拿出来用作证物,而这也令约阿希姆对勃拉姆斯十分不满,二人长达数十年的友谊此时也宣告破裂。

1887年夏天,勃拉姆斯创作了这部为小提琴、大提琴与乐队所作的双重协奏曲,并将它题献给了约阿希姆与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约阿希姆欣然接受了老友的题献,并在一场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科隆居尔策尼希乐团的音乐会上,与豪斯曼合作首演了这部作品。克拉拉·舒曼在日记里写道,“这首协奏曲是一部和解之作——约阿希姆与勃拉姆斯时隔多年后再度交谈。”倘若我们将两件独奏乐器比作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本人,两件乐器在整部协奏曲中的竞争与对话无疑十分耐人寻味。

作为勃拉姆斯生前最后一部为管弦乐团所作的音乐作品,这部双重协奏曲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厚重而凝练的风格,小提琴与大提琴两件独奏乐器虽然并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却由于作品极强的音乐性而对两位独奏家的技术提出很高的要求。

第一乐章:快板
在管弦乐队的4小节(开头2小节是本乐章的主动机)强力全奏后,独奏大提琴奏出宣叙调式的华彩句。接着小提琴进入,双方的无伴奏华彩句相互缠绕,并在属音上构成半终止。之后乐队全奏第一主题并进行发展。按协奏曲的传统形式,第二主题也由管弦乐为先导提示,之后独奏大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开始了相互对答与竞奏。在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的主导动机,施以多彩的和声变化及装饰性进行。第一主题强奏后进入再现部,其中应用主调再现的第二主题改为大调,结尾仍回到A小调,以主调的完满终止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
在圆号及木管的两小节引子后,歌谣风的主题由两个独奏声部齐奏呈示,这里采用多重协奏曲中罕见的八度音程相叠处理的乐句,音色很美,中间部木管乐器以平行三、六度构成新主题,独奏声部做音型伴奏。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地
基本主题的节奏性具有舞曲风。首先由独奏大提琴开始呈示,10小节后独奏小提琴以C大调应答,接着乐队做强音全奏反复。插部之一由独奏大提琴开始用C大调呈示,之后小提琴反复。第二插部(D小调)由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齐奏呈示,在再现插部移作A大调。插部过后,音乐按回旋曲原则返回到节奏性的回旋曲主题,三个响亮的和弦为整部作品画上句号。

撰文:徐尧

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
当李斯特和瓦格纳宣称“交响曲”已于贝多芬时代寿终正寝时,敢于抗拒音乐潮流的勃拉姆斯,正式发表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并继续写作了三首杰出的交响曲,让人刮目相看,被誉为贝多芬后德国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备受当年著名乐评家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 1825 – 1904)推崇。

超重压力下百炼出金曲
贝多芬写作交响曲时,已相当慎重,结果三十岁才谱出《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于1876年9月完成,同年11月4日由德国指挥家德索夫(Felix Otto Dessoff, 1835 – 1892)于德国西南部靠近法国边界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首演,当时勃拉姆斯已四十三岁。

勃拉姆斯早在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期,就有创作交响曲的想法,那时听了恩人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深受感动而起,于是着手构思并写作第一乐章,但却用了八年才完成。及后完成第二乐章,接着谱写后面两个乐章,这首交响曲初步完成时,他已是四十一岁的中年人(1874年)。随后他又费两年工夫,重新仔细推敲,才得以面世,这时离开构思动笔,着着实实经过了二十一个年头,可说是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千锤百炼下产生出来的“金曲”。

勃拉姆斯曾在一封信上表达了创作该曲时的切身感受:“我还没有写过一部交响曲!你可想想看,当我还听得见贝多芬那样的巨人的脚步声时,要从事这方面的创作,可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行。”这其实是当年各方对他承传贝多芬交响曲传统期待的压力带来的结果。事实上,在这部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交响曲中,确可“见”到许多古典音乐大师的烙印。如作品中的戏剧性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推崇效法源于舒伯特,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与舒曼相近。这部作品亦继承了贝多芬交响曲“从黑暗到光明”的时代精神和与命运抗争的矛盾。但是,勃拉姆斯毕竟生活在浪漫主义鼎盛时期,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在感情的紧张度,和色彩的对比上,则完全是浪漫主义的音乐。

贝多芬第十“命运敲门声”
当年的著名指挥家彪罗(Hans von Bülow , 1830 –1894),曾赞誉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Beethoven’s Tenth),这非仅是指这部交响曲承传了贝多芬的交响曲传统,还在于该曲第一乐章中让人联想到“贝五”的“命运敲门声”,和终章又让人听到“贝九”终章的主题音乐。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
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以缓慢的引子开始,阴森而带有凶兆,在定音鼓紧迫的擂响下,奏出激烈的序奏,确立了全曲悲剧性的基调。定音鼓、低音大管、低音提琴上一连串不祥的八分音符,使人想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敲门声”。在这个背景上,出现弦乐器与木管乐器逆向而行的两个乐句,其中弦乐器的上行乐句孕育着本乐章的基本主题。这段引子音乐平息后,第一主题带着火一般的活力在迅速行进的音流中涌现,仿如一匹未曾驯服的野马,一时奔腾,一时跳跃、一时嘶鸣,近乎狂乱的音响一开始就使乐曲紧张的戏剧性情绪达到高峰,直到第二主题温柔感人的旋律在双簧管响起才暂时有所改变。呈示部的结尾,炽热的火焰重又燃起,一些短小有力的动机使音乐再度沸腾起来。发展部短小精悍,引子中的乐句改变了形貌,不久,“命运敲门声”又响起,把圆号和小号也结合进来,达到一个更有威势的新高潮。再现部基本上依次重现呈示部素材。最后忽然停顿,预示着这场争战仍未终止,在弦乐器的拨弦声中悄然结束。

第二乐章:绵延舒缓的行板
持续的行板音乐,在悲剧性的气氛中,流露出纯朴的民间味。直接从小提琴陈述的第一主题开始,音响十分纤弱,就像痛苦的叹息。小提琴的独奏相当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勃拉姆斯器乐抒情诗,呈现出勃拉姆斯特有的宁静与感伤的美,质朴深沉的优美意境。第二主题以双簧管接上,意境气氛和第一主题相当接近,但更为悲切感人,忧伤孤寂。独奏小提琴与圆号加入,使音乐产生一种期待和憧憬。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小快板
勃拉姆斯扬弃了第三乐章传统的谐谑曲或小步舞曲,改用复三段曲式写成类似小型间奏曲的音乐来继续发展前一乐章的宁静气氛。主题优美安逸,由单簧管奏出,大提琴轻声的拨弦为其伴奏。在主题反复陈述之间,谐谑性的匈牙利民间曲调插段穿插进来,气氛也随之变化;当中一段木管乐器与弦乐器的愉快对答,又使人想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主题。

第四乐章:柔板-比行板更慢-从容而灿烂的快板
终曲以奏鸣曲式写成,规模宏大,几乎占了全曲一半,是全曲强有力的戏剧性中心。开始一段引子,阴沉的慢板序奏,奠定了戏剧性发展的基调,乐队哀恸般的音响,从弦乐器升起的神秘拨弦,定音鼓凶兆般的滚奏,在引子中一次又一次掀起浪潮,揭示一场戏剧性高潮即将来临。突然,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背景上奏出明亮、温柔、动人的旋律,长笛清亮的音响接上(据说这支旋律来自阿尔卑斯山牧民的歌调),大管和长号又吹响了圣咏般的旋律,音乐情绪变得平静安宁,由此引导出胜利般的快板主部。

弦乐声部奏起旋律纯朴而堂皇的第一主题,像一首民歌,也像一首颂歌,令人想起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此一温暖的主题旋律,带来安慰和鼓舞,也扫尽引子所带来的痛苦和悲情,有力地支配着整个乐章。轻盈优美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同时有一个低音部下行动机,不断纠缠,干扰着活泼的主题进行。略去发展部,发展部的内容结合到再现部中,弦乐器强有力地再现第一主题开朗的旋律,经过几次周折,整个乐队以宏大的气势奏响引子中阿尔卑斯牧民歌调的旋律,第二主题再现更为激情澎湃,紧张的戏剧性一浪高过一浪。在快速的尾声中,铜管乐器高奏,定音鼓隆隆敲击,胜利凯旋的气氛达到顶峰。
撰文:周凡夫